导图社区 2、新闻真实
这是一个关于2、新闻真实的思维导图,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编辑于2025-03-27 14:03:17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真实包含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重层面。具体真实要求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整体真实还要求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全面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描绘出整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和发展趋势,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生成式人工智能下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指的是依靠深度学习方法从海量数据集中建立AI模型,能够识别处理人类自然语言,并根据特定要求生成原创的、能联系上下文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统称。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信息生产革命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担忧。 一、跟进立法政策,兜底公众AI素养 政府应加速制定和完善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以强有力的法律震慑进行规范。例如,欧盟正在推行的《人工智能法案》就明确禁止使用AI传播虚假信息。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的AI素养,使其具备识别和应对AI生成虚假新闻的能力。 二、完善技术逻辑,识别虚假生成新闻 技术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例如,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利用AI检测AI生成的虚假信息。一种方法是训练专门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检测文本是否由AI生成。此外,也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一条信息的来源和修改历史都可追溯。 三、助力记者核查,人机协同把关真实 记者应当学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协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例如,美联社使用自动化事实核查工具来帮助记者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些工具可以快速检索大量数据,提供可靠的信源和证据,辅助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四、培养智能素养,自我提升适配时代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能素养。例如,可以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或研讨会,学习如何使用AI辅助工具进行新闻报道和事实核查。只有从业者都具备了足够的智能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立法政策的跟进、技术逻辑的完善、记者核查的助力以及公众智能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虽然挑战依旧存在,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把握住机遇,维护好新闻行业的公信力。
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于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期,为了吸引最大多数的读者,商业报刊不得不持有一种较为中立的立场,采用客观性原则来报道和评论。新闻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而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以主观意见代替客观事实。从新闻精神理念层面来看,新闻客观性是一种新闻职业的追求,一种判断新闻工作水平的标准;从新闻报道的操作规范层面来看,新闻客观性要求事实和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不含成见的态度报道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 ” 新闻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而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以主观意见代替客观事实。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期,为了吸引最大多数的读者,商业报刊不得不持有一种较为中立的立场,采用客观性原则来报道和评论。 一、新闻客观性内涵 从新闻精神理念层面来看,新闻客观性是一种新闻职业的追求,一种判断新闻工作水平的标准;从新闻报道的操作规范层面来看,新闻客观性要求事实和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不含成见的态度报道新闻。 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意义 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根本途径。客观以超然的实录方式将事实的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础。其次,它也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同新闻真实一起,构成了媒体。 三、新闻客观性原则遭遇的困境与发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赋权使得用户们得以自己生产新闻信息,人们逐渐发现传统媒体所秉持的"客观性"其实更多地是其掩饰背后意识形态的"策略仪式"。不论是从人作为报道主体的局限性还是新闻机构所固有的把关标准而言,真正的客观都似乎难以存在。人们不断解构新闻客观性的叙事,客观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但同时,随着实践和时代发展,客观性理念在当下时代已有了新的发展﹣﹣新闻透明性,即以过程的透明来保证事实呈现的客观。 新闻客观性对新闻业的存续意义重大,如何让新闻客观性真正成为"不死之神",永葆其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未来有待学界和业界共同深入探索。
新闻透明性
新闻透明性指的是新闻业内部和外部人士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监督、批评、检查甚至介入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将新闻生产的后台行为及决策意图置于前台。这里的后台指的是在媒介机构内部,新闻从业者之间不对外开放的一些生产新闻的准则,前台则是将上述行为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新闻透明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媒体和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削弱了记者在文本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削弱了新闻业对自身边界的管辖权等等。因此我们所说的新闻透明性要做到有限、有效、有意义。
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而真实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新闻报道活动的内在规律,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 一、真实的新闻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其传播、交流、沟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果新闻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变动事实,那么必然会造成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真实的新闻是新闻媒体获得公信力的前提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体的相互关系中,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以新闻真实做为前提的,如果媒体不能提供真实的新闻,就无法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也就谈不上什么公信力。而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三、真实的新闻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党和政府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社会动态以及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新闻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因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综上所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关乎新闻的本质要求、社会作用的发挥以及读者信赖的基础。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才能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体的相互关系中,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是衡量媒体权威、信誉的标尺,是“媒体四力”之一,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性指标。媒体公信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新闻真实、正确导向、舆论监督、职业道德等内容。公信力使得某一特定媒体获得受众长期的青睐和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媒体有归属感。打造媒体公信力是传媒业管理经营的基本目标。与核心竞争力不同,媒体公信力是全面、整体的,而竞争力可以是单项的;媒体公信力是长年累月不懈建设和努力的结果,但几条不良新闻、不当举措,就可以让信誉卓越的媒体毁于一旦。
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体的相互关系中,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在"秒速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追求从及时转向了实时,导致部分媒体因过度追逐速度而忽略了真相,有损媒体公信力。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成为媒体发展壮大的关键。 一、稳固站位,坚持真实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媒体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新闻工作者在采集、编辑和发布新闻的过程中,要严格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报道内容与客观事实相符。央视《东方时空:真想调查》栏目始终以其坚持真实性原则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成为媒体界的楷模。这种对真实性的坚守,能极大地获得公众的尊重与信任,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内容为王,深耕优质产品 新闻媒体应发挥其固有的专业性,抛弃"流量本位"的思维,坚持内容本位,深耕优质内容,打造“三有产品”。如浙江宣传坚持发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等优质文章能够引发公众认同与共鸣,从而提升自身公信力。 三、人机协同,助力事实核查 记者应当学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协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例如,美联社使用自动化事实核查工具来帮助记者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些工具可以快速检索大量数据,提供可靠的信源和证据,辅助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积累,更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但几条不良新闻、不当举措,就可以让信誉卓越的媒体毁于一旦。
如何在新闻工作中坚持 真实性原则
如何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与客观事实一致,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乔治·奥威尔曾言:“在新闻的世界里,真实性是最宝贵的资产”,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必须牢牢坚持真实性原则,具体而言: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是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这要求记者在采集、编辑和发布新闻的过程中,严格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内容与事实相符,避免出现虚假、误导性的信息。为此,记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功底,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同时,媒体机构也应建立严格的事实核查机制,对报道内容进行多轮审核。 二、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新闻报道不仅要追求准确性,还要力求全面性和客观性。这意味着在报道中要尽可能呈现事件的全貌,包括不同的侧面和观点,而不应只侧重于某一方的声音或立场。记者应当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避免个人情感或偏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三、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和“主观认知”的统一 记者在报道时既要忠实于事实,又要通过自己的认知框架对事实进行解读和评价。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力,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合理解释。这样既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又能提升报道的深度和价值。 四、从总体上、本质上、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事件的表面现象,更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在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素,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剖析,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预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 总之,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记者、媒体机构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报刊的有机运动
"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在1843年提出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它是指在极其真实地报道每一个具体事实的基础上,然后真实地揭示出整个完整的事实。这一观点认为,报刊有机运动是“许多观点的综合”,是对事实报道的公开纠正,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有机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揭露出来。报刊有机运动对新闻真实给出启示,报刊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
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定义包含三个层次。新闻理念层面指新闻工作者不顾具体新闻事实和客观环境,凭借个人主观意识或者依据他人意志报道新闻。新闻道德层面指新闻工作者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违反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故意捏造、歪曲、夸大新闻事实。新闻操作层面指由于新闻采编流程不完善或者记者编辑自身专业水平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报道。虚假新闻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使得新闻媒体无法正常履行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社会功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要从新闻记者个体、媒体机构管理和媒体采编流程层面共同发力管治,才能有效杜绝虚假新闻。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它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在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影响广泛,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对虚假新闻进行有效治理。以下将具体论述虚假新闻传播的原因以及有效治理的措施。 一、虚假新闻流传和传播的原因 (一)事件突发性、不确定性与新闻时效性的冲突 新闻讲究时效性,但是有些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给记者把握新闻事实带来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与事实相悖,使得虚假新闻的产生成为可能。在东航空难事件中,各种虚假新闻流传,其本质原因是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匿名性 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这使得信息发布变得异常便捷的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网络信息环境鱼龙混杂。同时,在匿名条件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营销号为了利益或流量,往往会随意编造、传播虚假新闻,而不必担心承担后果。 (三)网络信息处于"无规范的真空" 当前,我国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的识别和打击力度不足。一些虚假新闻在被揭露之前,可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即使事后对相关主体进行处罚,也难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例如 ChatGPT 能深度造假,杭州一名男子使用 ChatGPT 编造杭州取消限行的假新闻,引起了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有效治理虚假新闻的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闻的定义、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虚假新闻发布者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同时,政府应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平台加强信息审核。 (二)强化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新闻审核机制 媒体应强化舆论监督,积极揭露和批判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同时,媒体也需要建立严格的新闻审核机制,确保所发布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对于未经核实的新闻,应谨慎处理,避免盲目跟风。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加强教育,提高公众信息鉴别能力 政府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力度;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方面开展"提高媒介素养"活动;公众也应该有意识地学会辨别新闻的真伪,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关注权威媒体、多渠道获取信息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治理虚假新闻需要政府、媒体、公众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的流传和传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