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学科综合
包含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编辑于2025-03-28 18:51:05教育学学科综合
教育学原理
第1章、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教育的概念
第3章教育、社会与人
筛选假设理论
选择题
教育先行
选择题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功能
选择题、简答题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选择题、简答题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选择题、简答题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
教育“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选择题、简答题
理解和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题、论述题
第5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选择题、名词解释
学制的类型
选择题、简答题
现代教育制度
选择题、简答题
第6章教师、学生与学校
第7章、课程
第8章、教学
第9章、德育
中外教育史
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第2章、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选择、简答、论述
孔子
选择、简答、论述
孟子
选择、简答
荀子
选择
《大学》
选择
《大学》提出大学的终极目的是(止于至善)。
牢记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
选择、简答
《学记》
选择+简答
墨子
选择、简答、论述
法家
选择、论述
董仲舒
选择
王充
选择
颜之推
选择
韩愈
选择、论述
朱熹
选择、简答、论述
王守仁
选择、简答
黄宗羲
选择
颜元
选择、论述
张之洞
选择、简答
梁启超
选择、简答
严复
选择、简答
蔡元培
选择、简答、论述
论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简介+内容+评价
一、简介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其一生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被毛泽东称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蔡元培教育论集》。 二、内容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教育思想的核心:“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他认为“教育有两大类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秩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关于大学性质问题)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求大学生不要死记讲义,而应主动研究学问。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 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对于改变北大学生的观念,明确求学目的,从而养成良好的学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体现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方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一是体现于对待学术,二是体现在对待教员两方面。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争得了地盘,正是由于这一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的阵地,并使北大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堂向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化。支持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 学习德国大学的管理方法,组成健全的教授会,使学校绝不因校长一人去留而引起动荡。 这些改革: (1)为了实现蔡元培民主办学的思想,以防止校长主观专断,“无论何人来担任校长,都不能任意办事”。受了德国影响:德国革命之前很专制,但在大学管理上是“极端的平民主义”,校长与各学科各科学长均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每年更换一次,且由神、医、法、哲学四科教授轮流担任,学校从不因校长去留发生问题。 (2)提倡教授治校,目的是要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4、改革教学制度,调整系科结构 (1)废年级制改选科制(学分制)。他主张废除年级制,仿效美国学校执法,实行选科制。 (2)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要偏重于纯粹学科研究文、理两科。他将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 (3)沟通文理,废科设系。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目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故废科设系。 (4)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上述之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如1920年2月,允许三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三)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想,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乱,政府不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到了难以继续的程度。 为了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形成了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想,并成立了“全国教育独立会”。 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了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 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易用; 2、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 4、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然而,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三、评价: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由他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考点: 1、评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具体措施 2、论述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3、试结合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评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期间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张及启示
简介+内容+评价
一、简介: 陶行知,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所谓“生活即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2、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来源于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理论。陶行知认为其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关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法。 1、“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2、“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1、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 2、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 3、“行是知之使”。中国的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4、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以教人者教己”、“既知既传”。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作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三、评价: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杜威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问题,而陶行知面对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将杜威的办法搬到中国来解决普及中国民众教育的问题行不通,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 陶行知从生活教育论出发,全面否定传统教育,有失偏颇。但他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用的。生活教育在强调教育与生活本身的相关性方面,也是积极的。
相关考点: 1、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提倡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近代教育家是(陶行知)。 2、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意异同。
黄炎培
选择、简答
陈鹤琴
选择、简答、论述
第3章 外国古代教育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5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子主题
教育心理学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
选择、简答
影响认知发展因素
选择、简答
维果茨基
选择、简答
埃里克森
选择、简答
第3章 学习及学习的理论
第4章 知识的获得
第5章 学习动机
第6章 学习策略
第7章 教学心理
第8章 课堂学习管理
第9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0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11章 心理健康
第12章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第13章 教师心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1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
第2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3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4章 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