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肠杆菌科
这是一篇关于肠杆菌科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编辑于2025-04-04 16:14:44肠杆菌科
埃希氏菌属
标本采集:1.肠外标本:尿液(每毫升尿含菌量≥105时--才有诊断价值)、血液、脓血、脑脊液、痰 2.腹泻病人取粪便、肛拭标本
革兰染色:革兰氏阴性杆菌,直短杆状
分离培养:1.肠外感染:血平板(光滑湿润、凸起、边缘整齐),伊红亚甲蓝(紫黑色金属光泽),麦康凯平板(红色) 2.场内感染:SS平板(粉红色)
生化鉴定: 1.科(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O-F--发酵) 2.属(KIA:AA+-)(MIU:++-)(IMViC:++--)赖氨酸脱酸酶--阳性 3. 种:大肠埃希氏菌 4.群、型:ETEC(生化反应、血清分型、肠毒素检测--LT、ST) EPEC(生化反应、血清分型O:H分型)EIEC(生化反应、血清分型、毒力测定--区分志贺菌:醋酸钠、葡萄糖按利用、黏质酸盐产酸试验--EIEC阳性,志贺菌阴性) EHEC(血清分型、生化反应-O157:H7、不发酵或迟缓发酵山梨醇--无色菌落) EaggEC(凝集试验测定粘附性)
肠产毒素性(ETEC):致病机制(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感染类型(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
肠致病性(EPEC):致病机制(黏附因子-菌毛);感染类型(婴儿急性腹泻--粘液便)
肠侵袭性(EIEC):致病机制(侵入结肠黏膜上皮);感染类型(类似志贺氏菌属所致肠炎--脓血粘液便)不发酵或迟缓发酵乳糖
肠出血性(EHEC):致病机制(类志贺毒素)感染类型(腹泻、出血性结肠炎--O157:H7引起--血便);未熟牛奶、肉类
肠聚集性(EaggEC):急性、慢性腹泻--水样便
志贺氏菌属
标本采集:粪便--脓血粘液部、肛拭标本(不能及时送检--置于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或Cary-Blair运送培养基)
分离培养:SS平板、麦康凯、伊红亚甲蓝--不发酵乳糖、无色透明小菌落
生化鉴定:1.科(同上) 2.属:(KIA:KA--)(MIU:--|+-)(IMViC:-|++--)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3.群、型: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若不凝集可加热破坏K抗原; A群(痢疾志贺氏菌) B群(福志贺氏菌) C群(鲍志贺氏菌) D群(宋内志贺式菌)
沙门氏菌属
标本采集:肠热症:1周--血液; 2到3周--粪便、尿;全过程--骨髓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 败血症:血液 带菌者:粪便
分离培养:血液(肉汤增菌培养)血平板(半透明菌落);粪便(亚硒酸盐肉汤增菌)SS平板--无色中心黑色菌落;麦康凯平板、伊红亚甲蓝--无色半透明菌落
生化鉴定:1.科(同上) 2.属:(KIA:KA-|++)(MIU+--)(IMViC-+-+|-)赖氨酸、鸟氨酸--阳性 3.群、型: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O抗原-IgM)(H抗原-IgG)、O多价血清、H因子血清第一相、第二相 伤寒沙门氏菌(枸橼酸盐--阴性、不产气)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肖氏)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希氏) 猪霍乱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克雷伯菌属
标本采集:痰液、咽拭子、血液、穿刺液标本
分离培养:血平板(较大灰白色而湿润的黏液状菌落、可拉丝)麦康凯(较大、粘稠红色菌落)
生化鉴定:1.科(同上) 2.属:(KIA:AA+-)(MIU:--|++)(IMViC:-|+-++)赖氨酸脱羧酶--阳性 鸟氨酸脱羧酶--阴性 葡萄糖酸盐--阳性 3.群、型:荚膜肿胀试验 产酸克雷伯菌(吲哚试验--阳性) 肺炎克雷伯菌(原发性肺炎)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 植生克雷伯菌 土生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标本采集:血液、穿刺液
分离培养:血平板(大而湿润粘液状菌落)麦康凯、SS(红色)
生化鉴定:1.科(同上) 2.属:(KIA:AA+-)(MIU+--|+)(IMViC:--++)鸟氨酸---阳性 3.种:产气肠杆菌(赖氨酸--阳性、精氨酸--阴性) 阴沟肠杆菌(赖氨酸--阴性、精氨酸--阳性) 阪崎肠杆菌
1.人体正常菌群 2.产生AmpC酶(阴沟肠杆菌)---4代头孢和碳青霉烯抗生素
染色:革兰氏阴性菌、粗短杆菌、周身鞭毛、有些有荚膜
1.人体正常菌群 2.易产生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仅对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敏感,对头孢耐药 3.无动力
染色:革兰氏阴性杆菌、卵圆形、球杆状、成双排列、有荚膜、菌毛
1.致病菌 2.抗原构造:O抗原、IgM、早现早退;H抗体、IgG、迟现迟退;表面抗原--Vi抗原(有菌时产生,无菌消失,可作为伤寒带菌者指标) 3.致病物质:侵袭力--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吞噬细胞中繁殖,携带至机体的深层部位;内毒素--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肠毒素--肠热症 4.带菌部位--胆囊
染色:革兰阴性菌、杆菌、有鞭毛、菌毛 不发酵乳糖
1.引起细菌性痢疾致病菌 2.抗原构造:菌体O抗原、K抗原、抵抗力-R质粒(可在细菌间传递) 3.致病物:侵袭力(主要致病因素)--菌毛-回肠末端(不侵犯其他组织) 内毒素--(破坏肠黏膜上皮:粘液脓血便 肠壁通透性增高:毒血症 自我神经:里急后重、腹泻) 外毒素--ST(A群产生、又称Vero毒素VT、肠毒素--水样泻、细胞毒素、神经毒性) 4.免疫性:肠道黏膜表面SIgA(病后3天出现,血清抗体不能发挥作用)
染色:革兰阴性菌、短小杆菌、有荚膜、菌毛、无鞭毛(区别点无动力)
1.抗原结构:O抗原--菌体抗原、脂多糖成分、耐热 H抗原--鞭毛抗原、不耐热 K抗原--表面抗原、荚膜、包膜抗原、不耐热 2.致病性:侵袭力--K抗原(抗吞噬、抗补体)菌毛(定值因子、黏附作用) 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LT、ST) 肠道正常菌群
有鞭毛、菌毛、能发酵乳糖产酸
1.麦康凯平板(MAC):1%结晶紫水溶液,猪胆盐(牛,羊胆盐)---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对伤寒沙门菌促进生长 ; 乳糖0.5%中性红水溶液---可发酵的糖类(红色菌落) 2.SS强选择性培养基:乳糖,葡萄糖---可发酵的糖类;牛胆盐、枸橼酸钠、煌绿---抑制大肠菌群、变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沙门氏菌的生长; 硫代硫酸钠、枸橼酸铁铵---检测硫化氢产生,中心呈黑色;中性红--发酵糖(红色)不发酵糖(无色) 3.伊红亚甲蓝平板:伊红---酸性,带负电;亚甲蓝---碱性,带正电; 大肠杆菌--紫黑色带有绿色金属光泽; 沙门氏菌---无色或琥珀色半透明菌落 4.中国蓝平板(弱选择性培养基):中国蓝---指示剂;玫瑰红---弱抑制剂,抑制革兰氏阳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