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公考编考点梳理)
这是一篇关于马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他知识。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5-04-07 21:17:00这是一篇关于马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他知识。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在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以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致力于降碳减污、绿色转型,确保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稳步推进。民生方面,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充实。让我们共同迈向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马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他知识。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在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以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致力于降碳减污、绿色转型,确保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稳步推进。民生方面,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充实。让我们共同迈向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马哲
总论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概念阐述
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相关判断
人人都有世界观,所以 “人人都懂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哲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哲学不都是科学,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科学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区别
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以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功为基础,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指导
相关判断
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2.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哲学。(√) 3.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5.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6.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精神)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第一性(本源)
第一方面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是第一性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是第一性
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同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V)
不可知论:无同一性
对立观点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世界本原物质or意识
可知论VS 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辩证法VS 形而上学:如何看待世界
唯物史观VS 唯心史观:谁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哲学基本派别
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特点
有实物,看到什么就认为什么重要
例子
水生万物;世界是燃烧的火;气者,理之依也
缺点
直观、靠猜
1.水是万物的始基。 2.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气者,理之依也。 6.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7.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近代行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原子
特点
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局限
机械性
世界万物归结于机械运动(人像钟)
形而上学性
孤立(森林)、片面(盲人摸象)、静止(刻舟求剑)
辩证法是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eg.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不彻底性
在自然领域是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观点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我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没有“我” 就没有世界
特点·
人的主观精神
关键词
我、心、感觉、人、经验、意志(与人有关)
客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上帝 即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 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特点
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源
关键词
道、理、绝对观念(精神)、理念、天、上帝
1.万物皆备于我。 2.我思故我在。 3.心外无物。 4.吾心即宇宙。 5.人是万物的尺度。 6.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7.存在即被感知。 8.物是观念的集合。 9.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10.世界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11.理生万物。 12.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1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注意:易混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本原: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
关键词及例子
五行: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气者,理之依也
天地、阴阳: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特殊表述: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客观唯心主义
本原:人之外的 “客观精神”
关键词及示例
神: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理:理生万物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绝对精神:整个世界都是 “绝对精神” 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
含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观点和学说(×)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广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 继承者们的发展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础理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 主义的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学说
产生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最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提供辩证法
费尔巴哈提供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科学依据(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
此三项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与依据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发表信息
时间:1848 年 2 月
地点:英国伦敦
中译: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于 1920 年 8 月由陈望道翻译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指陈望道
性质与名句
性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名句: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基本观点与特征
实践性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民至上” 是政治立场
与时俱进是理论品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单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单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单选)
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 、发展性
引入中国
最早引入者:李大钊,被誉为 “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作品《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的飞跃
基本特征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实践
实践性——马哲与其他哲学最主要的特征
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至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基础
3.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标注物质的定义:列宁提出(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客观存在VS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只包括物质现象,不包括意识现象
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
运动
1.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 运动的基本形式
(1)机械运动
(2)物理运动
(3)化学运动
(4)生物运动
(5)社会运动
最高级、最复杂
3. 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特点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相对静止的两种主要状态
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于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保持质的稳定性
于量变状态而言: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4. 区别和联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还钱)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干河 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变和不变,体现了两者的统一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5.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世界和空间是客观的,但人们对时刻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承认运动:唯心主义:风,帆,心动
意识
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注意:人才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只要是人就可以产生意识(× ,eg. 狼孩、植物人)
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所有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载体,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转变
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龙的身体)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
(1)规律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可以认识规律,可以利用规律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要遵循客观规律(上世纪浮夸海报宣传)
要通过实践活动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意识第二性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需要经过实践) 意识可以代替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入水问渔、入山问樵),使主观符合客观(政策、理论、试验推广),检测主观和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含义
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点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
(蝴蝶效应、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锁反应、食物链)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常考违背客观性:运气、迷信、属相不和、乌鸦、喜鹊、科学算命
注意:联系不可创造
eg: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eg: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条件性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一定的条件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直接都有联系(û)
多样性
丈夫、兄弟、朋友等多重身份
类别
(1)自在事物的联系
是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之间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
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联系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eg: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eg: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eg:短板效应(木桶效应)
eg:牵一发而动全身
eg: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有序、合理的状态)
发展
概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运动)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
新事物:符合发展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时间变迁、与时俱进 事物发生变化了,新旧事物交替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4)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三大规律
规律
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两可
可以被认识
可以被利用
三不可
创造
改变
消灭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含义
(1)量和量变
①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
(2)质和质变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更显著的变化
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
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一定的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一个度量范围
量变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量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积羽沉舟,集腋成裘。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
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质变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必须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了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 ( ×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的促进事物的飞跃(Ö )
质变是量变必须结果——一定程度上量的积累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方法论意义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坚持适度原则
1.掌握火候。
2.注意分寸。
3.过犹不及。
4.矫枉过正。
5.适可而止。
6.量力而行。
7.底线思维。
8.治大国如烹小鲜。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含义
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强调离不开,有A才有B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美/丑、胖/瘦、高/矮
举例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没有光明就没有黑暗
相互转化
变成对方:好人→坏人,反义词
举例
1|||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 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磁极NS级)
此消彼长——相互排斥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区别: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联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行是冤家
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共性
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方法论
不能逃避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
举例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个性
原 理
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各自的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方法论
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刀切
举例
1|||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2|||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 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 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
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
分析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研究复杂事物 ——多个矛盾:抓重点,抓关键(怎么做)
主要矛盾
原理: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
举例:
1|||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
2||| 打蛇打七寸
3||| 牵牛要牵牛鼻子
4|||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次要矛盾
原理: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研究一个事物 ——单个矛盾(怎么看)
矛盾的主要方面
原理: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
举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白璧微瑕
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被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
区分
方法一:关键词法
①主要矛盾——重点、中心、核心、根本、关键、 首位、突破口、首要任务、 重中之重
②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性质、优势、总的来说
方法二:读语境法
①主要矛盾——办事情
②主要方面——看问题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
全面的意思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纪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
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要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3.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 4.“五位一体 ”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全面抓与重点抓相统一。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原理
内因
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推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举例
出淤泥而不染——内因
打铁必须自身硬——内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内因
苍蝇不叮无缝蛋——内因
酒香也怕巷子深——外因
酒香不怕巷子深——内因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外因
孟母三迁——外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内因
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内因
严师出高徒——外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最难,考试频次最低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扬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既克服又保留
基本内容
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形式上是曲折的
①从内容上,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②从形式上,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举例
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历尽天华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方法论
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直线论×波浪式前进 √ 循环论×螺旋式上升 √
前进性
总方向是前进、上升
曲折性
道路曲折、过程曲折(不是方向)
局部会出现倒退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从内容上讲是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反对直线论,另一方面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
举例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4.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
7.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五对范畴
(1) 内容和形式
内容
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
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种形式也可以表现 多种内容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反作用
(2) 现象和本质
现象
含义: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分类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注意:假象≠错觉 (错觉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注意:
假象——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错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
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真象、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
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现象,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
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时政链接 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
(3) 原因和结果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二者关系
区别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
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联 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有时间顺序性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举例:
1||| 熟能生巧(√)
2||| 水涨船高(√)
3||| 热胀冷缩(√)
4||| 摩擦生热(√)
5||| 电闪雷鸣(×)
6||| 四季更替(×)
(4)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
事物潜在趋势,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
实际存在事物的综合
关系
区别:现实是当下存在,可能是潜在趋势
联系:相互依存、渗透,一定条件转化
举例
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
(5) 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
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
合乎规律、确定发生的趋势
在一定条件下 具有不可避免性
关系
区别
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联系
必然存于偶然,通过偶然表现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方法论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举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认识论
实践
首要观点
定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关键词:人类——实践的主体 eg:猴子掰玉米( × ) eg:机器人从事的实践活动逐渐多样化 ( × ) 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对象 eg:白日梦( ×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主观能动性
强调人做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VS 动物的本能:蜘蛛结网、蜜蜂筑巢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历史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强调人进行实践活动时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制约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直接现实性
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强调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最基本、首要的实践,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实践
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科学实验
对社会起杠杆作用
认识
含义: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初级阶段
含义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三种形式
(1)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观反映
对一个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
综合认识,整体反映
(3)表象: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强调“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含义
理性认识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三种形式
(1)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2)判断:对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区分识别
(3)推理:从事物的联系或者关系中由已知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关键词:由已知推未知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二者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依赖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基本规律
从感性认识è理性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从理想认识è实践
第二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更重要)
感性认识是最初形式-低级阶段(现象)理想认识是高级阶段(本质)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è认识(无è有)
唯一来源 (V)
唯一途径 ( x )
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实践
间接经验——经验(学习)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è认识(有è优)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新需要——认识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时政链接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习近平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认识è实践(学以致用)
最终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时政链接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 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人民日报》
实践è认识(正/误)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举例
1.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Ö )
3.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 ×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Ö )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正确认识→推动发展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错误认识→阻碍发展
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举例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
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5.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6.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真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关键词:正确反映
属性
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注意: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重性
绝对性(即绝对真理) (无条件性、无限性)
是指真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但凡真理都是对的
内容是客观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认识是无限发展、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即相对真理) (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条件性
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 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谬误
谬误
谬误则是歪曲反映,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 :二者是有原则区别的, 存在着原则界限
统一 :
①二者相互依存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谬误: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谬误→真理:谬误超出一定范围则会变成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水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等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则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世界的精神层面都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积极落后→阻碍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人主导其余是物主导
实体要素是劳动者智能要素是科技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级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在这里,“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不适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核心是国家政权
思想上层建筑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这里,“先进→促进”和上一条一样不适合
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的作用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收到物质和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历史人物
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价值
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他知识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
背诵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一切认识最终都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系统: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主导部分(统筹、不谋全局,不足以某一域)
关键部分决定整体(木桶原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