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基础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公的心理学基础思维框架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了关于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简单易懂。
编辑于2021-08-19 16:19:48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情感过程
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
意志
注意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人格(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系统)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现代认知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章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感知觉
感觉
感觉的定义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嗅觉适应
皮肤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的补偿作用与相互作用
联觉
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种类
社会知觉
对人的知觉
物体知觉
一般知觉
视知觉、嗅知觉、听知觉等
复杂知觉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感知的规律
第三节 记忆
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主要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思的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巴普洛夫
干扰抑制说——詹金斯、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同化说——奥苏贝尔
动机说(压抑说)——弗洛伊德
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回忆与再认
提高记忆能力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第四节 想象
想象的概述
想象的概念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想象的功能及其培养方法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第五节 思维
思维的概念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思维的凭借物/内容/形态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环节)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和系统化
第六节 言语
言语与语言
言语
语言
言语的分类
外部语言
口头语言
对话语言
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
第七节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发展观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习得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第三章 学生情感与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
情绪的概述
情绪的概念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感染功能、适应功能、健康功能、迁移功能
情绪的状态
心境(心情)
微弱、平静、持久 弥散性、长期性
激情
强烈的、短暂的、爆发的
应激
情绪理论
早期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生理产生引起情绪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丘脑产生情绪
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拉扎勒斯的认知情绪理论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两因素论
认知过程
生理状态
第二节 情感
情感的概述
情感的概念
情感的品质
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能性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感的要素
自我意识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
自尊
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情感的发展规律
积极情感的作用和培养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
情绪:个体需要、人和动物、情景性、易变性
情感:社会需要、人类特有、稳定性、持久性
联系
第三节 意志
意志概述
意志的定义
意志的基本特征(4个)
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情感过程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意志的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意志的坚持性(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第四章 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需要
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
动机的概念
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需要
外在条件:诱因
动机的分类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激励/激发/引发功能)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兴趣
兴趣的概念
兴趣的分类
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中心
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效能
第二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
能力的概念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创造性程度高低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能力的发展趋势(卡特尔)
流体能力
晶体能力
智力及其测量
智力的概念
智力测验
定义
发展过程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氏学龄前及小学生儿童智力量表(4-6岁半)
韦式儿童智力量表(6-16岁)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6-74岁)
测量智商的公式
比率智商 IQ =智龄(MA)/实龄(CA)*100
离差智商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 智力二因素论
-般因素
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 智力三维结构论
加德纳 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肢体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瑟斯顿 智力的群因素论
卡特尔 智力形态论
斯腾伯格 三元智力理论
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个性)
性格
气质
自我调控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复杂性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权威型教养方式
放纵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特质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
希波克里特
气质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荣格
内一外向人格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测量
测验法
投射法
人格的结构―性格
性格概述
性格的分类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意质特征
情结特征
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特征的表现
良好性格的培养
人格结构一气质
气质的概述
气质的概念
气质的类型特征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气质类型说(希波克里特)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制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稳定性强,无好坏;性格受社会影响大,可塑性强,有优劣
联系
人格结构―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第三节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婴儿期(0——18个月)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
18个月一一3岁 自主对差怯与怀疑
学前期(3-6.7岁)
主动对内疚 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7岁-12岁)
勤奋对自卑感 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同一性对再色混乱 忠诚的实现
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对孤独 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30-6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60岁以)
完善对绝望 智慧的实现
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适应勒奋和自卑危机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自卑危机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学习风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感觉通道的风格差异
视觉型学习者
听觉型学习者
动觉型学习者
认知风格的差异(无优劣好坏之分)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整体型和系列型
发散型和辐合型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社会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升华
补偿
退行
合理化(文饰)
转移
否认
反向
暗示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或理解功能
印象形成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功能
幸福感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人际吸引
仪表吸引
接近性吸引
能力吸引
相似吸引
群体心理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群体影响
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
社会标准化倾向
从众与服从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