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重点(1)
环境影响评价考点,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编辑于2025-04-20 12:22:05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环境影响评价考点,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习思想的思维导图,将公考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考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者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减少在大量文字中搜索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适用于复习使用,效果翻倍,有需要的赶紧收藏下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环境影响评价考点,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习思想的思维导图,将公考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考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者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减少在大量文字中搜索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适用于复习使用,效果翻倍,有需要的赶紧收藏下来吧!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重点(1)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重点
题型
填空题:10*1’
不定项选择题:10*2’
简答题:6*5’
计算题:4*7’2*地表水+1*大气+1*声环境
问答/论述:12’
绪论
环境的基本特性(可能考多选)
整体性与区域性。
变动性和稳定性。
资源性和价值性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言有四个部分,分别是:
建设项目特点(客观)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观)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结果)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重要性)。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过程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审批的六大依据
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符合性
选址的合理性分析(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达标排放
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清洁生产符合性
广泛、真实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
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证性
分类管理:
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作的规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构成(两级六类)
两级: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污染物排放量(源强)的估算方法
物料平衡法
排污系数法
实测法
等标污染物的概念
等标污染物是某种污染物年排放量和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之比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的依据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三个等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对该环境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以及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一般均尽可能的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求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完成
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完成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填空)
主观预测方法
数学模式法
实验目的法
物理模拟预测方法方法的关键在于原型与模型的相似,相似通常要考虑:
几何相似、运动相似、热力相似、动力相似
工程分析(前面的源强计算)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属于煤烟型污染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
氮氧化物、颗粒物、VOCs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简答)
大气温度
大气稳定度
风
辐射与云
天气形势
下垫面条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定及其范围的确定(问答题)
评价等级的判定
表格6-7
划分评价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出不同的评价对象,以便在保证评价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经费和时间。
根据评价项目污染源初步调查结果,分别计算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Pi(第i个污染物,简称“最大浓度占标率”),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空气质量浓度达到标准值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通过估算模型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1小时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单位:μg/m³)。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单位:μg/m³)。
根据计算的Pi值或当污染物数i>1时取Pi值中最大者Pmax
评价范围确定
一级评价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项目厂址为中心区域,自厂界外延D10%的矩形区域作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D10%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 50km 的矩形区域:当D10%小于 2.5km 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km。
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边长取5km。
三级评价项目不需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对于新建、迁建及飞行区扩建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项目,评价范围还应考虑受影响的周边城市,最大取边长50km。
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规划区边界为起点,外延规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的区域。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监测点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监测点设置应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工作条件,使测点尽可能分布均匀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
监测点周围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影响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衡量指标有:BOD5、COD
意义:BOD5 :五日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简答题)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照(依据)
影响类型(污染影响型和生态影响型)、排放方式(直接间接)、排放量或影响情况、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几类水)、水环境保护目标等综合确定(旁边有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
评价类型: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
表7-1
评价方法主要为:单向水质参数评价法
零维模型和一维模型的适用条件
零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
①排污口上游来水的水质水量较均匀
②工程外排水的水质与水量较稳定
③多用于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起始断面水质浓度计算
④难降解(持久性)污染物在小河流评价河段或大、中河流均匀混合断面以下河段的水质预测。
一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
①评价河段受纳水体的水质水量较均匀
②工程外排水的水质与水量较稳定
③易降解(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小河流评价河段或大、中河流均匀混合断面以下河段的水质预测。
④S-P模型仅限于BOD、COD和DO的水质影响预测。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生态影响型工作等级划分(简单看看)
依据
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盐化,酸化、碱化等级
污染影响型工作等级划分(考)
首先将建设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再将建设项目占地规模分为大型(≥50hm2)、中型(5~50hm2)、小型(≤5hm2),建设项目占地主要永久占地。
根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如表8-8所示。

预测评价方法(8-1)
∆S—单位质量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g/kg;
(表层土壤中游离酸或游离碱浓度增量,mmol/kg);
I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人量,g;
(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游离酸、游离碱输入量,mmol);
Ls 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淋溶排出的量,g;
(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经淋溶排出的游离酸、游离碱的量,mmol);
R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径流排出的量,g;
(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经径流排出的游离酸、游离碱的量,mmol);
Pb表层土壤容重,kg/m3;
A预测评价范围,m2;
D表层土壤深度,一般取0.2m,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n持续年份,年。
土壤评价标准可以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筛选值,管控值
声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包括(简答)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声压是衡量声音大小的尺度,其单位为N/m2或Pa。人耳对1000Hz听阈声压为2x10-5N/m2,痛域声压为20N/m2。所谓声压级就是声压的平方与一个基准的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
统计噪声级
这是指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背景值。
其计算方法是:将测得的100个或200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总数为100个的第10个数据或总数为200个的第20个数据即为L10,总数为100个的第50个数据或总数为200个的第100个数据即为L50如。同理,第90个数据或第180个数据即为L90
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式评价量中国规定采用一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作为评价量,并用WECPNL表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选择题)
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地域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环境条件匹配性
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保护一定的生境范围
保持需要的环境条件
保护尽可能多的物种和生境类型
保护优势种、建群种
保护食物链顶端生物及其生境
退化中要保证生态环境改善
可持续发展利用生物资源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核心
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
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
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关注特殊性问题
解决重大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评价等级判定
依据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影响程度,评价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按以下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时,评价等级为一级;
涉及自然公园时,评价等级为二级;
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时,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HJ 2.3判断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HJ 610、HJ 964判断地下水水位或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生态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当工程占地规模大于20km²时(包括永久和临时占用陆域和水域),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改扩建项目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包括陆域和水域)确定;
以上之外的情况,评价等级为三级;
当评价等级判定同时符合上述多种情况时,应采用其中最高的评价等级。
其他情况:
建设项目涉及经论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时,可适当上调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同时涉及陆生、水生生态影响时,可针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分别判定评价等级。
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
线性工程可分段确定评价等级。线性工程地下穿越或地表跨越生态敏感区,在生态敏感区范围内无永久、临时占地时,评价等级可下调一级。
涉海工程评价等级判定参照GB/T19485。
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且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污染影响类改扩建项目,位于已批准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且符合规划环评要求、不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可不确定评价等级,直接进行生态影响简单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范围宜大不宜小。
评价范围确定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1级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全面深入评价有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境问题。
2级项目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生态现状评价
主要内容:
包括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
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
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填空)
生态影响预测方法
一般采用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
也可以采用数学模拟进行预测,如水土流失、富营养化等。
在现状定量调查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的程度进行推算。
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保护途径有: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填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评价的概念(名词解释)
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规定作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类型
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1地3域10专项
土地(一地)区城、流域、海域的建设(三域)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十专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适用于两大层次两大类: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要做环评)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并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一地三域及其指导性规划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章或者说明)
专项规划(如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在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专项规划要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可据本地实际情况,要求对本辖区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公共参与
评价结论
计算题
大气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
下风向轴向地面浓度
最大落地浓度

源强计算方法
物料衡算法
按照气控·烟气算法可以计算:二氧化硫、粉尘排放源强,去除量,排放量
(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囱的排放量)
参考公式如下
例题
Q用的是源强计算的方法,改了单位
水污染计算
评价因子参数的确定
单向水质参数评价法
水质参数的取值
取值:均值法(剔除了离群值后,平均值)、极值法(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内梅罗法
溶解氧计算公式
例题:分别用不同取值方法计算浓度
计算结果:
1.C极=7.10mg/L;C均=7.88mg/L;C内=7.50mg/L
2.C极=19.7mg/L;C均=16.7mg/L;C内=18.3mg/L
河流常用水质预测模型
零维水质模型(初始浓度的计算)
一维水质模型(s-p模型/Streeter-Phelps 模型)
例题: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流流量Q=5.5m3/s,流速ux=0.3m/s,苯酚背景浓度0.5μg/L,苯酚的降解(衰减)系数K=0.2/d,纵向弥散系数Ex=10m/s,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只考一维模型(1)不需要掌握
声环境计算:噪声的叠加计算&均值计算
公式: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