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55:欧阳修为什么要禁书?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编辑于2025-04-23 15:53:221081年,宋神宗发动了五路伐夏战争,这是北宋开国以来调动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大宋有30万大军,西夏只有15万,而且大宋国库充盈,装备精良,西夏还正好内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但最后,其中13万宋军围攻灵州城18天也没拿下来,西夏掘开黄河,抄了粮道,宋军不战而溃。明明占尽优势,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苦难大宗师欧阳修:落寞离京背后的精神涅槃!《文明之旅》第68期带你走进大宋治平四年的历史现场当政治生命终结、病痛缠身时,这位文坛巨匠在羞愤交加中离开开封,却爆发出超乎常人的创作力从濮议风波到台谏围攻,从信念折磨到身体煎熬,欧阳修用《病隙碎笔》式的清醒,完成了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代言同期世界:塞尔柱帝国攻占耶路撒冷,拜占庭远征失败,一代大师的谢幕与欧亚震荡同频共振"
你知道宋朝的官制有多乱吗?一个人能同时有仨头衔。比如包拯,当年他的正式名片上写着:“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听起来威风凛凛,但他到底在哪儿上班,是在刑部?在龙图阁?还是在开封府?为什么一个官得顶着三个身份才能工作?其实这三顶帽子各有讲究。“刑部郎中”代表级别,相当于职级;“龙图阁直学士”是荣誉称号,说明皇帝赏识你;“权知开封府”才是干活的岗位,还带点“先干着看”的意思。听起来挺复杂的,其实每一步都有现实考虑,既要有人干活,又得留好退路。那宋朝人为什么要把官制设计得这么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081年,宋神宗发动了五路伐夏战争,这是北宋开国以来调动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大宋有30万大军,西夏只有15万,而且大宋国库充盈,装备精良,西夏还正好内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但最后,其中13万宋军围攻灵州城18天也没拿下来,西夏掘开黄河,抄了粮道,宋军不战而溃。明明占尽优势,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苦难大宗师欧阳修:落寞离京背后的精神涅槃!《文明之旅》第68期带你走进大宋治平四年的历史现场当政治生命终结、病痛缠身时,这位文坛巨匠在羞愤交加中离开开封,却爆发出超乎常人的创作力从濮议风波到台谏围攻,从信念折磨到身体煎熬,欧阳修用《病隙碎笔》式的清醒,完成了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代言同期世界:塞尔柱帝国攻占耶路撒冷,拜占庭远征失败,一代大师的谢幕与欧亚震荡同频共振"
你知道宋朝的官制有多乱吗?一个人能同时有仨头衔。比如包拯,当年他的正式名片上写着:“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听起来威风凛凛,但他到底在哪儿上班,是在刑部?在龙图阁?还是在开封府?为什么一个官得顶着三个身份才能工作?其实这三顶帽子各有讲究。“刑部郎中”代表级别,相当于职级;“龙图阁直学士”是荣誉称号,说明皇帝赏识你;“权知开封府”才是干活的岗位,还带点“先干着看”的意思。听起来挺复杂的,其实每一步都有现实考虑,既要有人干活,又得留好退路。那宋朝人为什么要把官制设计得这么绕?
宋书北上
技术刚刚诞生的时候,表面上是给人类社会的一份礼物。但是在它的背面,一定都写好了代价
传播技术升级后带来社会失控
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刚开始主要是印制佛经
五代开始大规模印别的书,比如儒家经典
没有雕版印刷前
读书人,拿到一本《史记》《汉书》之类的书,宝贝得不得了,手抄一套,没白天没黑夜地读
有了雕版印刷后
读书人再也不愁没有书
但要不了多久,泄密的问题、误解的问题、意识形态冲突的问题,全都出来了
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渐渐显现出来的,当它真的到来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大吃一惊。
互联网刚开始感受到的,全是先进和便利
渐渐发现“下班”这个概念从很多人的世界中消失了
过去的下班
放下劳动工具、离开合作伙伴所在地点就是“下班”
现在没有下班
对很多白领工作来说,劳动工具随身带着,合作伙伴永远在线,“下班”只是“离开办公室”
为什么要焚书
印刷品流通无法遏制
印刷品传播的主力军,是大大小小的商人
印刷品交易能赚到钱
市场的缝隙无处不在
靠朝廷的几道诏令和严刑峻法,不可能遏制得住
印刷品走私泛滥
34年后,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辙代表大宋去给辽道宗庆生
苏辙一到辽朝,发现他哥哥苏轼的文集满天飞
接待的人还问他,吃茯苓有没有什么好方子?
他以前写过一篇《服茯苓赋》
苏辙调查后发现辽宋两边当书贩子,利润居然是十倍
宋人对印刷品出境的危害的认识
刚开始只是出于文化竞争的心理
后来意识到,同样一篇文章,看似无害,但传播到了不同的语境里面,是有巨大风险的。
信息传播还会有军事泄密问题
如高丽使者到大宋收集地图,被地方官一把火烧了
焚书背景
欧阳修在京城的街上,看到一部雕版印刷的文集
第一篇是富弼写的,劝宋仁宗要卧薪尝胆,勿忘国耻
对大辽的侮辱性的词用得比较多
如果被辗转卖到北边的辽国去,那是要惹大麻烦的
辽朝人可能在关键时刻把这本文集翻出来,拿这篇白纸黑字的文章作为双方外交甚至是军事博弈的筹码
大宋
欧阳修回到开封做翰林学士
已经是一个48岁的中年人
仍是朝堂里的小钢炮,没有他不敢说的话,没有他不敢怼的人
欧阳修提出焚毁书版
不经朝廷允许,不许刻书卖书
大辽
辽兴宗驾崩
大辽的第七位皇帝
在位24年
大辽共209年
已经过去139年
世界
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巴格达
狄奥多拉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在位皇后
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征服了奥达戈斯特
教皇维克托二世继任教皇利奥九世,成为第153任教皇
大宋至和二年,大辽重熙二十四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宋书北上
《文明之旅》第56期
文明1055:欧阳修为什么要禁书?
楔子
一项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可不是什么真理越辩越明,而是所有的观念和故事的力量都变得巨大无比,变得要脱出人类的掌控。这才是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挑战。
更深一步地看这个问题
信息传播速度越快,绝不意味着真相越来越多。可能恰恰相反,无稽之谈可能比事实真相,更容易成为共识。
人类聚集力量,并不需要互相之间沟通真实信息,而关键是要有同一个故事。
比如,现在世界上有14亿天主教徒,就是靠相信同一个故事,而组织起来的。有14亿中国人,是靠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而组织起来的。
印刷术的真实力量所在:它能让一个故事规模复制、快速传播,让很多人同时听见、同时相信,从而组织大规模合作。
例:欧洲史上“猎巫”运动
大规模的猎巫运动,发生在印刷机时代
当时有一个小册子,叫《女巫之锤》,教你怎样找出女巫并且杀掉她们,还印出了一堆恐吓性的传单,说整个欧洲足足有180万个女巫。掀起了遍布欧洲的杀女巫运动。
信息革命带来的问题
没有印刷术之前,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靠人,信息就是一个点传到另外一个点,从近处传到远处,从熟人逐渐扩散到陌生人
有了印刷术,有的信息可以脱离人,在某个点上快速地、大量地复制,然后在这个人不知道,也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爆炸性地扩散开来。
还是拿苏东坡举例子
被贬到广东惠州时57岁
东山再起不可能,继续走霉运也不可能了,差不多就终老于此
他买了块地,把房子造好,再把家小从常州接过来,已经60岁
但就在这个时候,朝廷进一步贬谪他,让他去海南岛。
当权派宰相章惇的角度
本来贬到惠州,老实待着也就行了,但是你要写诗,写那种表示自己过得很好的诗,你的诗还能借着印刷术迅速风行天下
那也就是昭告天下,你这个新法反对派虽然靠边站了,但是人不死、心还在、影响力还响当当的,还在和朝廷争夺话语权,那我们这活儿还怎么干呢?
那就麻烦你去天涯海角待着吧,我让你的诗都传不到大陆上来
苏东坡虽然已经处在地理上的边缘,但是你的诗文借助了印刷术的快速复制和传播能力,又能成为影响力的中心。这反倒给苏东坡带来了厄运。
文字本身就含巨大的模糊空间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涉及的诗句中有两句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当时是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听在旧党耳朵里别有一番滋味
追陪新进”
你没法昧着良心追随那些因为趋炎附势和政治投机而平步青云的政坛新贵?
"老不生事"
你不会为了追求政绩就没事找事,折腾百姓,所以才让放心让你去做地方官?你说谁没事找事呢?
文字的特征
脱离了写作者的独立的存在,也把解读权交给了解读者。
一个无辜的写作者有可能因此被误解和冤枉,而一个像苏轼这样的文字高手也有可能有意留下一些模糊的空间,把想说的话全说了,但是又不容易抓到他的把柄。
信息的存储技方向的发展
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是文字的发明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中都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反对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
孔子是述而不作,佛陀也是只讲不写
思想家为什么不用文字
1||| 文字会伤害人的记忆力
2||| 口语比文字更有活力,有些意思文字表达不出来
3||| 文字会让语言失控
平时我们说话,都是有场合的,是在具体场景下对具体人说的。话语和我,是一体的。
现在文字把这些话记下来了,我和这些话就分离了,别人要是曲解它的意思,我就一点辙都没有。
话语和话语主体的分离,给误解和曲解制造了大量的空间
信息技术的进步两个方向
存储复制技术的进步
记得越多越方便越好
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
传播得越快越好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飞奔的信息
《文明之旅》第56期
文明1055:欧阳修为什么要禁书?
文字与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