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固体制剂
这是药剂学固体制剂章节的思维导图,包括具体固体药物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及过程,辅料,质量检查等的综合。
编辑于2025-04-27 20:08:47固体制剂
概述
定义
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剂型总称
特点
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低廉
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较好
包装、运输、贮存、携带和使用方便
制备
溶出
溶出速率对药物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长短均有很大影响
同一药物,其吸收量通常与溶出速率成正比
提高溶出速率的方法—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固体分散体/微粉化)
溶出度试验(介质-水;介质体积-符合漏槽条件;方法-篮法,桨法等;转速-50-100r/min)
吸收
在胃内崩解、分散、溶出
在小肠吸收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散剂
定义
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过筛、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固体制剂
分类
口服散剂
复方散剂
单方散剂
复方散剂
普通散剂
特殊散剂
中药散剂
化学药散剂
生物制品散剂
要求
一般散剂(细粉)
难溶性药物、收敛剂、吸附剂、儿科和外用散剂(最细粉)
眼用散剂(极细粉,九号筛)
特点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药物的嗅味、刺激性和和药理活性相应增加),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剂覆盖面积大,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
包装、运输、贮存、携带和使用方便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调节,便于婴幼儿服用
挥发性成分具有易散失
腐蚀性较强或遇光、湿、热等易变质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制备
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辅料)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
前处理
化学药(进行干燥);中药(根据中药药性适当处理)
粉碎
降低物料粒度,有利于各组分混合均匀,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粉碎设备
过筛
提高药物的流动性,有利于各组分混合均匀
混合
提高物料含量均一性
原则
各组分混合比例较大时—“等量递增混合法”
先称取量小的组分,然后加入量大的组分混合
粒度或密度差异较大时
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混合
具有黏附性或带电时
加其他不易黏附、量大的再后加易黏附的
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
含液体或易吸湿组分时
加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或加入吸收剂吸附液体组分
低共熔现象
药理作用增强(低共熔混合)
药理作用无变化,但处方中固体组分较多(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他固体组分混合)
含有挥发油或其他足以溶解低共熔混合物的液体时
先将低共熔混合物溶解,再用适宜方法与其他固体组分混合
分剂量
目测法
重量法
容量法(机械化生产)
质检
外观性质(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粒度(化学药散剂通过七号筛不得少于95%)
水分(不超过9.0%)
干燥失重(105℃,不超过2.0%)
装量差异
装量
无菌
微生物限度
包装
聚乙烯
密封、避光、干燥、空气流通处贮存,防止受潮、发霉、变质
实例
冰硼散
颗粒剂
定义
是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过筛、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固体制剂
分类
可溶颗粒剂
混悬颗粒剂
泡腾颗粒剂
肠溶颗粒剂
缓控释颗粒剂
特点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均较小
可用黏合剂制成颗粒,防止离析
吸收快、起效迅速
包装、运输、贮存、携带和使用方便
可调色、香、味,口感好,尤其适合儿童用药
可制成不同类型的颗粒剂,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对包装方法和包装材料要求较高
颗粒密度差异较大时,混合易发生分层现象
制备
物料→粉碎→过筛→(辅料)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质检→分剂量→成品
原辅料的处理
粉碎(80-100目细粉;剧毒药、贵重药及有色原、辅料应粉碎更细)、过筛、混合处理
制软材
黏合剂(淀粉、蔗糖、乳糖)或润湿剂
手握成团,轻压即散
制粒
干燥
应立即干燥,以防结块或受压变形
整粒与分级
质检
外观性状(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
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测定总量的15%)
水分(不超过8.0%)
干燥失重(105℃(含糖颗粒在80℃),不超过2.0%)
溶化性(5min)
装量差异
1.0及以下(±10%)
1.0-1.5(±8%)
1.5-6.0(±7%)
6.0以上(±5%)
装量
微生物限度
分剂量
包装
聚乙烯
密封、避光、干燥、空气流通处贮存,防止受潮、发霉、变质
实例
乙酰水杨酸颗粒剂
片剂
定义
指原料药物粉碎后与适宜的辅料经混合、制粒、干燥、压片等工序制成的圆形或异形的片状固体制剂
特点
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包装、运输、贮存、携带和使用方便
性状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且可包衣加以保护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较低
种类繁多,可制成不同类型,以满足临床需要
特殊群体口服用药困难
制备时需加辅料压缩成型,处方设计不当易出现问题
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含量易下降
分类
口服片剂
普通压制片
包衣片
糖衣片
薄膜衣片
肠溶衣片
泡腾片
咀嚼片
多层片
分散片
缓释片
控释片
口崩片
口腔用片剂
舌下片
含片
口腔贴片
其他途径应用
可溶片
阴道片
植入片
组成:药物+辅料
辅料
填充剂与吸收剂
作用
改善药物的压缩成型性,提高制剂含量均匀度
增加片剂重量和体积,利于成型和分剂量
改善压片前物料的黏性和流动性
辅料
淀粉
糊精
蔗糖
乳糖
预胶化淀粉
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微晶纤维素
干黏合剂
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
粉状纤维素
糖醇类
无机盐类
其他
微粉硅胶(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氧化镁
润湿剂和黏合剂
作用
湿润原辅料并诱发待制粒物料黏性
润湿剂
蒸馏水
乙醇
黏合剂
淀粉浆
纤维素衍生物
MC、EC、HPC、HPMC、CMC-Na、微晶纤维素(MCC)
聚维酮
明胶
其他
10%-25%阿拉伯胶/50%-70%蔗糖溶液/3%-5%海藻酸钠溶液
崩解剂
作用
消除因黏合剂或高度压缩而产生的结合力
机制
毛细管作用
膨胀作用
产气作用
润湿热
加入方法
外加法(压片之前)
内加法(制粒过程中)
内外加法
崩解速率
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
溶出速率
内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
辅料
干淀粉
CMS-Na
L-HPC(超级崩解剂)
交联羧甲纤维素钠CCMC-Na
交联聚维酮PVPP
泡腾崩解剂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泊洛沙姆、十二烷基硫酸钠)
其他
海藻酸钠/皂土/植物粉末
润滑剂
作用
改善粒子表面的静电分布
改善粒子表面粗糙度,减少摩擦力
改善气体的选择性吸附,减弱粒子间范德华力
辅料
硬脂酸镁
滑石粉
微粉硅胶
聚乙二醇类
十二烷基硫酸钠
其他
硼酸
油酸钠
醋酸钠
着色剂/芳香剂/甜味剂
共处理辅料(混合辅料)
制备
制粒压片法
物料→粉碎→过筛(辅料)混合→湿法制粒→干燥→整粒→混合→压片→成品
物料→粉碎→过筛→(辅料)混合→干法制粒→整粒→混合→压片→成品
直接压片法
物料→粉碎→过筛(辅料)混合→粉末直接压片→混合→压片→成品
物料→粉碎→过筛(辅料)混合→半干式颗粒压片法→混合→压片→成品
包衣
糖包衣
薄膜包衣
质检
外观性状(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无异物、无杂斑)
重量差异
0.3g以下(±7.5%)
0.3g及以上(±5%)
崩解时限
普通(15min)
糖衣片(60min)
薄膜衣片(30min)
舌下片/泡腾片(5min)
溶出度与释放度
含量均匀度
微生物限度
包装与贮存
实例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胶囊剂
定义
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主要供口服使用,也可用于植入、干粉吸入、直肠和阴道
分类
软胶囊剂
硬胶囊剂
缓释胶囊剂
控释胶囊剂
肠溶胶囊剂
特点
掩盖药物的苦味与不良臭味,减少刺激性,增加患者顺应性
对不稳定的药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掩蔽、保护和稳定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
液体药物固体化
药物以粉末或颗粒状态存在,在胃肠道分散快,吸收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延缓或定位释放药物
表面可着色或印字,便于识别且外表美观
明胶为囊材(囊心物不宜为水溶液或乙醇溶液-溶化)
易风化失去结晶水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软化)
易潮解而吸水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脆裂)
易溶且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肠黏膜)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特殊群体口服用药困难
制备
硬胶囊的制备
空胶囊的制备+填充物料的处理→填充→封口→质检→成品
空胶囊的制备
空胶囊:明胶、增塑剂、水
栓模法:溶胶→蘸胶→干燥→拔壳→切割→整理
规格:8种(000,00,0,1,2,3,4,5号)
000号容积最大,常用0-5号
软胶囊的制备
方法
滴制法、压制法
组成
囊材
明胶:增塑剂:水=1:(0.4-0 6):1
内容物
含水量不宜过高
避免含挥发性、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不得采用醛类
液体药物ph2.5-7.5为宜
缓控释胶囊的制备
肠溶胶囊的制备
质检
外观性状(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渗漏、囊壳破裂、无异臭)
水分(不得超过0.9%)
装量差异
0.30g以下(±10%)
0.30及以上(±7.5%)
崩解时限
微生物限度
包装与贮存
玻璃容器、塑料容器
密封、干燥贮存、防潮、发霉、变质
实例
硝苯地平软胶囊
滴丸剂
定义
是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
分类
速释高效滴丸剂
缓控释滴丸剂
溶液滴丸剂
栓剂滴丸剂
包衣滴丸剂
脂质体滴丸剂
肠溶衣滴丸剂
干压包衣滴丸剂
特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艺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液体药物固体化
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的(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可根据需要制成多种类型的滴丸剂
载药量较小,服用粒数较多
贮存后易老化
可选基质品种少
制备
物料→粉碎→过筛→(基质)混合或熔融→滴制→冷却→洗丸→干燥→选丸→质检→包装→成品
基质
水溶性
PEG、泊洛沙姆、硬脂酸聚羟氧酯、甘油明胶、硬脂酸钠
非水溶性
硬脂酸、氢化植物油、蜂蜡、石蜡、单硬脂酸甘油酯
冷凝介质
水溶性
水、不同浓度乙醇、无机盐溶液
非水溶性
液体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
方法
滴制法
生产设备
滴丸机、集丸离心机、筛选干燥机
质检
外观性状(大小一致,色泽均匀,表面无冷凝介质黏附)
重量差异
0.03g及以下(±15%)
0.03-0.1g(±12%)
0.1-0.3g(±10%)
0.3g以上(±7.5%)
溶散时限
30min内
包衣膜剂(1h内)
微生物限度检查
包装与贮存
玻璃瓶、塑料瓶,密封,干燥,防止受潮、发霉和变质
实例
硝苯地平缓释滴丸
膜剂
定义
是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固体制剂
主要用于口服、口含、舌下、眼结膜囊和阴道,亦可用于皮肤和黏膜创伤、烧伤或炎症表面的覆盖
分类
单层膜剂
多层膜剂
夹心膜剂
内服膜剂
口腔用膜剂
外用膜剂
其他膜剂
特点
原料药物在成膜材料中分散均匀,含量准确,稳定性好
原料药物的溶出和吸收快
制备工艺简单,无粉尘飞扬
体积小,质量轻,运输,携带和使用方便
采用不同的成膜材料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膜剂
多层膜剂可避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和各成分间的相互干扰
载药量小,不适合剂量较大的药物
重量差异不易控制,且收率较低
一般膜剂(厚度0.05-0.2mm)
口服膜剂(1cm²)
眼用(0.5cm²)
组成
药物、成膜材料、附加剂
制备
膜材→溶解→(药物/附加剂)混匀→脱泡→涂膜→制粒→脱膜→质检→分剂量→包装→成品
成膜材料
天然的高分子材料
白及胶、明胶、阿拉伯胶、琼脂等(常与其他成膜材料合用)
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聚乙烯醇PVA(05-88/17-88)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
其他
丙烯酸树脂类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羟丙纤维素
羟丙甲纤维素
PVP
附加剂
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着色剂、脱模剂、填充剂
方法
匀浆制膜法
热塑制膜法
复合制膜法
质检
外观性状(完整光洁、厚度一致、色泽均匀、无明显气泡)
重量差异
0.02g及以下(±15%)
0.02-0.20g(±10%)
0.2g以上(±7.5%)
微生物限度检查
包装与贮存
实例
盐酸麻黄碱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