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导论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第二版知识框架总结,包括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公共管理学、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划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等内容。
编辑于2021-08-20 15:30:46导论
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概念】(主体、环境、目的、手段、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在一定的战略和政策之下,为了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目标,运用多种管理工具,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功能环节,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行政
【概念】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联系与区别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部门
分类(经济领域)
公共部门
【概念】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分类
广义上
包括政府机构 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上
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机构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
除政府机构外
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准公共部门”组织,或称为第三部门或非盈利组织。
特点
从事公益事业,生产或活动带有公益性,为公共利益服务;
市场化较低或非市场化 被政府控制或被必要行政管制,与政府组织关系密切;
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主体也是政府。
私人部门
物品
分类
公共物品
【概念】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判断标准】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将政府的基本职能概括为提供公共物品,这几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共识。
分类
纯公共物品
【概念】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举例
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社会保障
准公共物品
【概念】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举例
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按有形无形分
有形的公共物品(硬)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
按使用区域分
全国性的公共物品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概念】 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提供者:私人企业、市场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
【概念】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私人管理
【概念】商业管理/私人管理:即私营部门管理,是指在私营部门中,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加组织弹性所实施的不同于韦伯模式的管理形式
联系与区别
子主题
治理与善治
治理
书
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设计国家发现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可持续过程。
资料
是多元的公共行动者为了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通过新型的管理工具进行的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符合人们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和规则
善治
书
世界银行:合法、法制、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资料
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联系与区别
联系
治理是善治的属概念,治理包括善治,善治从属于治理。
区别
主体的不同
治理的主体是单一主体(政府)和复合主体(政府及其他组织)
而善治主体只是复合主体(政府及其他组织)
性质不同
治理只是提出的一种区别于统治的更好的治理类型
善治则是强调治理的最优状态
公共管理学
【概念】 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目标
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研究对象
不仅包括对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还包括对其他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性质
公共管理学可被界定为,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即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学问
研究体系
行政管理
教育管理
土地管理
公共政策
应急管理
学科特性
研究对象与性质)政府+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特点)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焦点)外部取向,关心项目、结果与绩效
(主题)涉及很多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主题
(研究方法)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从经验中汲取知识);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
(产生)从实践中产生,更具现实性
研究途径
公共行政学——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公共管理学——经济学途径(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学派)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新途径——治理网络或政策网络
研究新办法
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来临,带来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划界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等同说
“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
戴维·H.罗森布鲁姆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分支说
把公共管理学当做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奥特、海德、沙夫里茨
《公共管理精华读物》
新框架说
把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波兹曼、斯特劳斯曼
《公共管理战略》
公共管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学问。
性质
学科特性
研究对象与性质)政府+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特点)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焦点)外部取向,关心项目、结果与绩效
(主题)涉及很多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主题
(研究方法)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从经验中汲取知识);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
(产生)从实践中产生,更具现实性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西方(美国)
管理学途径
政治学途径
法学途径
经济学途径
公共行政学
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公共管理学
公共原则理论,新制度学派
莱恩(英)
《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
理论
公共原则理论
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
新制度学派
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新途径
治理网络或政策网络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问题
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成熟
严谨研究方法的缺乏
理论,建构及学术创新的不足
学科的本土化有待加强
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西方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渊源颇深。
代表人物
伍德罗·威尔逊
1887年,《行政(学)》是西方行政学诞生的标志。
行政学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划分的基础上。
伍德罗“政治——行政二分法”
马克斯·韦伯
官僚制(科层制)理论
官僚制度特征:劳动分工、层级结构、对事不对人的法规。
官僚制度理论对于传统行政学注重正式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形式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
提出管理的四类责任和条件。
法约尔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行政管理活动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
怀特
《行政学研究导论》
洛比
《公共行政学原理》
1937年为了解当时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公共行政学的传统提供了一个概貌
古利克
《行政科学论文集》
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分为“POSDCORB”
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个原则或原理
研究对象
主要以狭义政府(行政机关)及其行政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传统或“范式”特征
研究对象及主题涉及组织原理、官僚体制、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行政职能、行政原则、行政方法、行政效率等主题。
主要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或途径、并以正式的政府组织(官僚体制)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理论基础
政治——行政二分法
政治领域:政治和法律的制定
行政领域:政策和法律的执行
包含的机构及程序是行政学研究对象。
科层制理论
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最高标准。
评价
贡献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维护了公共行政的秩序
强调效率原则,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
局限性
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非正式组织和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
将政治和行政截然分开,忽视了政治因素对管理过程的影响。
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或活动仅仅抽象为若干的原理及原则。
效率的标准被不恰当的过分推崇。
“新公共行政学”与政策科学范式
新公共行政学
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行政学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
弗雷德里克森
是一种强调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
主要观点
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正义作为目标及理论基础,
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
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
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
反对把行政学固定在“预算”“人事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类的“组织内部”的研究,
要求拓展行政学的研究范围;
主张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评价
贡献
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摆脱了“传统理性模式”的束缚,强调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沟通和民主形态的解放
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它不再局限于制度和技术的研究定向,试图从政治学和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独立出来
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着眼于建立公共哲学,倡导民主行政,不仅扩大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害扩大了公共行政实际工作者的权力和责任
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研究范围较窄且比较空洞,新公共行政学派则重新界定了行政组织的目的和意义,赋予行政组织理论一种规范性的基础并提出了理论建构的方向
局限
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相关问题
例如:怎样处理政治与行政之间的权利冲突,如何培养合适的教育行政家、怎样建立一个类似于经济理论或模型的“社会公平模型”等
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政策科学范式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
拉斯韦尔(美)
《政策科学》
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过程
【研究方法】跨学科、未来研究,以问题为焦点
【理论基础】行动取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价值目标】改善公共行政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评价
贡献
努力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以问题为焦点和以行动定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新范式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局限
过分强调政策实践以及行动,会导致忽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利于协调发展。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发展起来。
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学院
第一次美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标志。
B-P途径
P途径(政策途径)
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
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商业途径)
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
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管理的研究中,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
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
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偏爱案例分析。
各有所长
P途径
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B途径
子主题
,
波兹曼
《两种公共管理概念》
凯特尔
概要
后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理论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以及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与信任危机,以及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出现了若干新趋势,进入了“后新公共管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