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人画体系框架
对于文人画体系的框架梳理,概述了文人画体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从文人画要素转变、文人画发展时期、文人画的特征三个方面展开介绍,还需自己补充。(若有知识点有争议性请告知 )
编辑于2025-05-17 14:25:09文人画体系
文人画要素转变
绘画目的/功能
绘画目的性的转变:致用﹣﹣比德﹣﹣畅神,是文人画从政治性绘画脱离,从他律转向自律的大方向。但三者方向的画论并不是有绝对的先后产生时间,而是有显隐之分。
致用
左传
“昔之夏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艺术的社会作用:“使民知神奸”是指青铜图纹可以分为善恶两类。代表善的“神”如龙、凤、羊等,代表恶的“奸”如夔、饕餮等。
铸鼎象物是教育人们区别善恶,塑造道德。(艺术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孔子
“明镜察形”、“往古知今”
“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蔡邕
开启书画文结合
比德
郭熙
《林泉高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苏轼
针对郭熙提出"士人画"
畅神
庄子
“解衣般礴”
指创作时无拘束的状态,艺术进入自觉。
姚最
"学不为人,自娱而已"
宗炳
“畅神”
王微
“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神明:
倪瓒
"自娱"
学习方法
师造化:写生的传统,主客观相结合
南朝姚最
师造化
东晋宗炳
“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唐张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五代荆浩
搜妙创真
宋郭熙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明王履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清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直师古人,学习文人画用笔、形式。
董其昌
四王
延续董之发展僵化
形神关系
就文献记载,大体上从春秋到两汉重形似:韩非“犬马最难”“鬼魅最易”;东晋神似由顾恺之提出:传神论;南北至隋唐,形神并重;五代宋院画重形似;文人画理论兴起后,神似超过形似。神似成为评画的主要标准。
形似发展
战国
韩非子
“犬马最难”“鬼魅最易”
五代
荆浩
搜妙创真
郭熙
三远法
宋院体画
宋徽宗
神似发展
汉淮南子
君形:“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魏晋顾恺之
以形写神、传神论
唐吴道子王维王洽
实践
宋
欧阳修
沈括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元倪瓒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明董其昌
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 壑,尊变化,黜刻画。
民国齐白石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文人画发展时期
魏晋:滥觞
身份:知识分子从事绘画,或宗祠壁画的设计工作。如武梁、张衡、蔡邕等。
艺术自觉:王廙“画乃吾自画”
审美性:宗炳、王微“畅神”
自娱:姚最“学不为人,自娱而已”
师造化:姚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理论与技术确立
张彦远
书画同源
意存笔先,画尽意先
实践:王维,吴道子(山水之变始于吴),王洽(破墨山水),确定笔法基础
五代宋:理论、实践的先导
苏轼
身份演变:提出“士人画”,“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形似关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诗画一律:评王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人题材画实践:画墨竹(受文同影响)、墨石
米芾评苏轼《枯木怪石图》“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胸中盘锦也。”
米芾
推崇南方山水:米芾继沈括之后,为董、巨大力鼓吹﹣-"平淡天真"、"不装巧趣",同时指斥北方山水画派的"俗气"和具体技法上的毛病。
米氏云山
不取工细(逸笔):"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
影响:米氏云山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的转变,经元初画家高 克恭把米氏云山规范化了,把它纳入了文人画语言体系。
此时有了类似文人画的实践例如
李公麟
白描,突出书法的美感
山水画
宋迪
李结
元:文人画风格的确立
赵孟頫
身份演进:提出“士夫画”
标榜"古意":"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书画一律:"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秀石疏林图》
将书画一律扩展到石花卉中,因竹石花卉是文人墨戏的主要题材,而且后来的绘画史证明,在造型相对自由的花鸟画中,书法用笔的尝试余地比较大,从徐渭的草书入画到赵之谦的金石入画,屡屡尝试而不断出新,证明在竹石花卉中书画同笔是比较符合创作规律的。
物镜到心境的转折:《鹊华秋色图》:方闻在其著作《心印》中指出中国山水画分为两个阶段,元代之前是征服物象的阶段,《鹊华秋色图》达到了顶峰,元代之后,画家的任务转向表达内心,通过'"复古"来"更新"以表现自我。
传达意境与情感:《水村图》标志着文人山水画(文人画风格确立)终于明白所想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样的,确立了最适合承载这种意境感的董源样式作为主要的形式语言。元四家进行了更多的变化和丰富,从格物致知走向情感表现。
为元四家奠定基础
元四家
明
吴门四家
董其昌
身份演进:提出“文人画”
着重笔墨
提出直接学习古人作品的学习方式
作品达到形式美的层次
总结南北宗论
清
四王
民国
陈师曾
《文人画之价值》
文人画的特征
文人身份
两汉魏晋
知识分子参与绘画,武梁、张衡、蔡邕等
唐
宫廷职业画家出现,阎立本等
宋
苏轼:“士人画”
元
赵孟頫:“士夫画”
钱选:“隶意”
明:
董其昌:“文人画”
王世贞
行家:市场卖画之画
利(戾)家:不为宫廷服务,为了个人畅神。
文化修养
宋之际,受安史之乱影响,忠义观念重新建立古,士大夫品行受到重视。
人品及书品(颜真卿历史地位确立)
人品即画品(文人花鸟题材画,以示个人品格)
黄庭坚
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成。正是笔墨不减,原长意少乃是俗人。
书画一律发展
包括书法用笔引入绘画,绘画中书写诗文(诗画一律)。两大方面
现实原因
因科举要求楷法遒美,文人画家书法练习较多;
文人画家没有接受正规的画家训练,书法技巧高于绘画技巧,以书入画扬长避短。
以书法入画,抒发胸中抒气
理论依据:
书画同源
书画同体
《易经·系辞》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后被许慎《说文解字》引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书画同法
用笔相通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文中举例
汉代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成为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南朝的陆探微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将用笔不同风格(线条形式)的两派归纳为疏密二体:
“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后续发展
宋
郭熙《林泉高致》
“善书者往往善画,善由具转腕用笔不滞也。”
元
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标志正式完成)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柯九思
吴镇
明
徐渭
金陵八家
海派
意在笔先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神、骨、肉的品评标准
神、骨、肉在唐代已经成了书画艺术共同的审美标准
张怀瓘
《画断》(是否有此一文有争议)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书断》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含识之物,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洽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验,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
杜甫(最早应为杜甫)
“书贵瘦硬方通神”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评韩幹马多肉少骨:“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张彦远(张彦远总结张怀瓘)
"杜甫岂知画者?徒以幹马肥大,遂有画肉之诮。"
苏轼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人谁憎。”(指各有千秋”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画同境
相同的民族性
真善美
诗画一律发展
文人画的理念要求画家兼善诗词与书法,隐含着自抬身价。
赵壹《非草书》盖技艺之细者耳 身言书(楷法遒美)判· 在文人画的理念中要求画家兼擅诗词与书法,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诗人文学家及书法家却从未被要求必须同时是个画。这个事实正意味着文人画的这个定义实在隐含着某种自抬身价的企图。
汪亚尘《国画上题诗问题》 如果说绘画的价值须依赖诗文、书法等画外之物方能达成,无疑是自贬绘画的地位,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无聊之论,无非是文人自我艳饰之词罢了。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指出中国传统上诗画的标准根本相互背驰,如果用文人画中对绘画的要求标准去作诗,只能做到传统诗的二流,反之,画家如果遵循诗学的正宗典则作画,也只能达到画工之画,无法企及文人画所标榜的境界。
书画题跋
署名/跋文发展
李成(藏于石碑中)——范宽(藏于树林中)——崔白(开始独立署名)——宋徽宗(跋文落于画尾)——马远(本人及皇后皇帝等签名)——米友仁(跋文落于画中交相辉映)——赵孟頫(书画题跋彻底兴盛)
诗意与意境
文人画
王维
苏轼
赵孟頫
元四家
文征明
沈周
院体画
宋徽宗
南宋四家
小景山水
明院体浙派
新文人画
徐渭
八大
石涛
齐白石
漫画
丰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