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现代美术【8】
美术史,百年未有之变局,艺术形态和画家探索都大不同于前人,绘画出现中西交相辉映的局面留学生的出现使得中西绘画的交流更为频繁,中西合璧出现在各个绘画层面之中。
编辑于2025-05-25 15:46:09近现代美术
综述(背景)
中国近代美术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被动承受西方文化
百年未有之变局,艺术形态和画家探索都大不同于前人,绘画出现中西交相辉映的局面留学生的出现使得中西绘画的交流更为频繁,中西合璧出现在各个绘画层面之中
总体特点
中西文明的碰撞加剧革新主义,抨击传统美术弊端
主张新思想履行传统,艺术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
“新学”兴起,出现新型美术学校,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初现雏形
西方思想袭来,出现新的流派,画风
美术出版社大发展,民间艺术保持生命力
社会思潮对美术影响
古人“丹青之好”到今人“艺术工具”的转变
前所未有,美术由文明人笔墨走向社会大舞台
美术成为斗争的武器宣传的工具(社会影响放大)
国画新风
总体特征
传统绘画的继承发展
中西融合改造国画
岭南画派,学习日本
北京画群
综述(背景)
辛亥革命后,传统文化习俗依然保留较多,很多传统知识分子聚集于此
特点
“师古人技法而创新笔,师万物造化而创新意”
陈世曾(名衡恪,以字行,号槐堂)
特点
花鸟画
学习吴昌硕,上师古人,博习众彩,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
形成自己含蓄秀逸,古朴而不粗野,不以气势悍人而已气势动人的绘画风格
山水画
竭力避免受近代尤其是“四王”流派影响
重视师造化,并吸收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
理论
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西第一人(中体西用)
《文人画之价值》
主张“中西结合”“固本出新”
提倡师法自然,开启花鸟画,山水面亲近自然之先河
主张人物画当随时代
金城(号北楼,又号藕湖)
主张
竭力保护国粹,师古仿古
贡献
与陈世曾等在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
其去世后,儿子金潜庵发起组织湖社画会,宣传维护传统画法
齐白石(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
师法徐渭(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吸收赵之谦,吴昌硕的长处,是写意花鸟的又一高峰
特点(早年)
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恽寿平),造型简练生动,意境醇厚朴实
花鸟画
兼工带写(与前代相比,形成独特风格)
强调生活情趣(受陈师曾影响)
一改旧文人羸弱上岸变得爽健盎然,使作品富有独特魅力
艺术主张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发展了恽寿平的“似与不似”理论,即强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
既能极工,又能极简
“我自作我画面”发展了石涛的“我自有我法”
特点(晚年变法)
面风日趋简化,日益强化“似与不似”的造型
日益强化“神”(神韵)的主导地位,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
强化色彩表现力,将文人的写意花鸟画和民间彩绘构成一个新的艺术综合体
《墨🦐》《牧🐂图》
李苦禅(齐白石第一位入室弟子)
特点
豪放,气势磅礴,形成鲜明的风格,树立大写意花鸟新风范
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
晚年作品更是达到“笔简亦繁”的艺术境界
《兰竹》《红梅怒放图》
李可染
特点
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强调最山水画,“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由单纯到丰富,再有丰富到单纯)
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采矿是艰难的,冶炼更要付出,真正的艺术家创作必须兼有)
山水画
重视意象凝聚,以墨为主
内容单纯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人物画
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质朴却不古朴
富有生活气息
浙江画群
综述(背景)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自20年代后,逐渐改变了一味秉承“四王,吴,恽”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写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张大千
特点
绘画,书法,篆刻,诗无所不通
山水画开创所的艺术风格,泼墨和泼彩(王维破墨)酣畅淋漓,气势雄健
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画工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
《荷花图》《长江万里图》
潘天寿
特点
学吴昌硕,古拙
花鸟画
雄浑奇绝,苍古高华,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
强调笔墨的运用,用笔强悍而有控制,果断而精炼,藏豪放坚劲于含蓄朴拙之中,具有雄健,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画面元气淋漓,苍茫厚重
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追求力度,放硬
理念(主张)
中外美木可以融合
追求雄大的画面,奇险的构图,强悍的用笔
《记写雁荡山花》
傅抱石
特点
推崇石涛,留学日本受浮世绘影响,画面高古,气质独特,烟岚山光
人物画
受顾恺之,陈洪绶影晌,后学日本
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题材
用笔洗练,注重气韵,以形传神
山水画
重视对真山真水的观察(师造化)
水,墨,彩融为一体,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发展石涛的技法,创“抱石皴”,影响如今的“金陵画派”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
《江山如此多娇》
黄宾虹
文人山水画高峰
特点
黑,密,厚,重,画面浑厚华滋,在笔墨研究者概括“五笔七墨”
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
用笔洗练凝重,遒劲有力,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白宾虹,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干笔淡墨,疏淡清逸
黑宾虹,晚年学习吴镇,王蒙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黑里透亮为特色
改良国画
徐悲鸿
特点
强调师法造化,重视基础训练
坚定现实主义绘画道路,认定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
将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巧
绘画理论
《中国画改良论》
“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
提倡写实,反对抄袭
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
《惑》《惑之不解》
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塞尚,马蒂斯的现代派艺术
《画范•序》
“新七法”
1.位置得宜2.比例准确3.黑白分明4.动作或姿态天然5.轻度和谐6.性格毕现7.传神阿堵
《新运动艺术之回顾与前瞻》
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
《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强调艺术家追求真理,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油画《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国画《奔马》
蒋兆和(徐蒋体系)
特点
践行徐悲鸿思想
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丰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造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
《流民图》
刘海粟
特点
主要在山水画方面
在“青绿”“水墨浅降”“泼墨”基础上接受油画某些技巧融合,创造出“大泼彩”绘画
强调以固有文化为基础,调和中西,强调意境,神韵与情趣的表达,开一代新风
《黄山🦁林》,理论《画学真诠》
林风眠
特点
主要在人物画
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风格的绘画,把意境,神韵与情趣的表现,放在统率全局的位置上,追求和谐统一
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既柔和又丰富,既对立又统一,是“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宝莲灯》《荷塘》
岭南画派
综述(背景)
广州地处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居氏兄弟在这里的将绘画成就直接影响“二陈一高”等后辈,艺术主张“折衷东西方”,辛亥革命后逐渐形成画派
特点
竭力反古
主张“中西折衷”,融合西画革新中国画
注重写生,强调表现时代精神
居氏兄弟(居巢,居廉)
特点
以自然为师,发展撞粉,撞水,没骨画技法
设色妍丽,笔致工整,寄妙趣于笔墨之外,颇得恽南田飘逸之姿
“二高一陈”
高剑父
特点
吸收西洋画法,效仿日本画发展道路
高奇峰
特点
画风奇掘,雄健有力
陈树人
特点
注重写生,画面清新富有诗意
何香凝
特点
注重写生,吸收外来技法,强调表现时代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西学东渐下的油画发展
综述(背景)
李铁夫
中国油画第一人
地位
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中国油画之父”
艺术理念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有道存焉,只有言人民之志,载人民之道的作品,才与日月同光永远不朽”
特点
主张采用西方的写实主义精神
手法简单主次分明
晚年变法,色彩趋于单调,色调偏冷,并有浓厚的水墨趣味
李叔同(弘一法师)
特点
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把印象派引入中国
大胆引入西方西方美术,将中西美术融为一体
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
新兴版画
特点
艺术性和功能性(革命性)相结合
“新木刻运动”由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作品,广受好评
代表了“为大众艺术”的思潮,宣传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
强烈的思想性和明显的欧式技法是30年代“左翼”木刻的特征
以珂勒惠支等人为榜样
代表人物
鲁迅,胡一川,李桦
解放区美术
特点
1942年鲁艺座谈会
毛泽东
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革命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版画大发展
油画的民族性探索
国统区美术(现代派美术)(了解)
特点
具有现代艺术精神并富有创造实力的画家,追求不但要适合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需要,而且更希望能够与现代艺术合流
决澜社
代表人物
庞乘琹,倪贻德
特点
与欧洲绘画同步,显示出较清新德现代绘画气息,是我国新美术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标志
中华独立美术协会
代表人物
梁锡鸿
特点
崇尚超现实主义
艺术思潮
以美育代宗教
美术的教育功能和陶冶功能
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上蔡元培发言
二徐之争
主张不同(在美展刊绘发表)
现实主义与现代艺术之争(如何看待西方印象派与野兽派绘画)
徐悲鸿认为,塞尚,马蒂斯,马奈等人的艺术“俗、浮、劣、无耻、卑鄙昏聩、黑暗堕落”
发表《“惑”》
徐志摩认为,“主张衡量艺术的天平上最重要的是一个真纯的艺术见解,与一点真纯的艺术的感觉”
发表《我也“惑”》
雕塑艺术
特点
学习西方的写实雕塑
代表人物
李金发《蔡元培像》
建筑艺术
“中山陵”(吕彦直)
特点
融合东西
平面呈警钟型,寓意“唤起民众”
庄严肃重之感
“中国营造学社”
社长朱启钤,代表人物梁思成等
作用
作为民间学术团体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