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肝胆生物化学
这是一篇关于肝胆生物化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编辑于2025-05-26 22:57:41肝胆生物化学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主要器官
肝是维持血糖恒定的核心器官,通过 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及 糖转化 实现调节: 1.餐后:血糖升高时,肝摄取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或转化为脂肪,降低血糖。 2.空腹 / 饥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同时利用乳酸、甘油等异生为糖,补充血糖。 3.糖代谢枢纽:肝含丰富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及糖异生关键酶,可快速响应血糖波动,确保脑、红细胞等依赖葡萄糖的组织供能稳定。
肝在脂质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
肝可促进脂质物质的消化吸收
肝是脂质分解的主要场所
肝是脂质分解的主要场所
肝在脂质运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肝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极为活跃的器官
肝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
肝是氨基酸合成与分解的主要场所
肝是清除血氨的主要器官
肝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及活化
维生素 A:储存肝脏,经水解生成视黄醇,参与视觉循环与上皮细胞分化。 维生素 D:肝细胞将维生素 D 羟化为 25 - 羟基维生素 D,为活化前体。 维生素 B 族:如维生素 B₁₂在肝储存,叶酸经肝代谢参与 DNA 合成。 维生素 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依赖肝内羧化酶活化。
肝是多种激素灭活的重要场所
类固醇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经肝代谢生成水溶性产物,通过尿液排出,避免激素持续作用。 甲状腺激素:T₄(甲状腺素)在肝内脱碘转化为活性 T₃或无活性反 T₃,调节代谢速率。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肝酶降解这两种激素,维持血糖稳态,避免激素过度积累引发代谢紊乱。 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经肝内酶促反应失活,调控应激反应后的激素水平回落。 通过灭活作用,肝确保激素浓度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生物转化的概念
生物转化指机体将非营养性物质(如药物、毒素、代谢产物等)进行化学修饰,使其水溶性增加、极性增强,便于经肾或胆道排出体外的过程,主要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反应完成。
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一相反应 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改变物质结构: 1.氧化反应:如肝细胞色素 P450 酶催化药物羟基化(如苯巴比妥)。 2.还原反应:硝基化合物(如氯霉素)经还原酶转化为胺类。 3.水解反应:酯类(如阿司匹林)经酯酶水解为酸和醇。 第二相反应 通过结合反应增强物质水溶性: 1.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如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2.硫酸结合:酚类(如雌酮)与硫酸基结合。 3.谷胱甘肽结合:亲电子毒物(如致癌物)与谷胱甘肽共轭解毒。 其他:如乙酰化、甲基化等。 两相反应协同作用,确保非营养物质高效排出。
影响生物转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对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药物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疾病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性别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食物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营养状况对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生物转化的意义
生物转化指机体对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其意义在于:一是灭活或活化外源性物质,改变毒性;二是增强物质水溶性,利于排出;三是参与激素等内源性物质代谢,维持机体稳态。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
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体液,经胆管输送至胆囊储存浓缩或直接入小肠。其主要成分有胆盐、胆色素等,可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还能中和胃酸、维持肠道碱性环境,对消化吸收及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胆汁酸的代谢
一、胆汁酸分类 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由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如胆酸、鹅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是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经细菌作用生成,如脱氧胆酸、石胆酸。按结构又分为游离型(如游离胆酸)和结合型(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如甘氨胆酸)。 二、胆汁酸生理功能 促进脂类消化吸收:胆盐乳化脂肪成微滴,增强脂肪酶作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 调节胆固醇代谢:促进胆固醇溶解排泄,防止胆固醇结石形成。 维持肠道微生态:抑制肠道有害菌过度增殖。 参与代谢调控:通过核受体(如 FXR)调节糖、脂、能量代谢。 三、胆汁酸代谢过程 合成阶段:肝细胞内胆固醇经羟化酶催化生成初级胆汁酸,再与甘氨酸 / 牛磺酸结合成结合型,分泌入胆汁。 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部分被细菌转化为次级胆汁酸,约 95% 经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肝,重新合成结合型胆汁酸,再次排入肠道,少量随粪便排出。此循环每日约 6-12 次,高效利用胆汁酸资源。 编辑分享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胆红素的生成和运转
生成:衰老红细胞被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催化生成胆绿素,再还原为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因脂溶性高,需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 运转: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随血液入肝。肝细胞膜受体识别并摄取,经胞质载体蛋白转运至滑面内质网,在 UDP - 葡糖醛酸基转移酶作用下,与葡糖醛酸结合为结合胆红素(水溶性),随胆汁排入肠道,完成肝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过程。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血液中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后,经肝血窦内皮细胞间隙扩散至肝细胞表面。肝细胞通过膜表面的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P),主动摄取胆红素,使其从血液进入肝细胞质。此过程迅速高效,依赖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和膜转运系统。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 进入肝细胞质的胆红素与谷胱甘肽 - S - 转移酶(GST)结合,防止其返流入血。随后被转运至滑面内质网,在UDP - 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催化下,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单葡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反应使胆红素水溶性显著增强,毒性降低,为排泄做好准备。 三、肝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 结合胆红素通过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膜主动转运系统(如 MRP2),逆浓度梯度排入毛细胆管,形成胆汁的一部分。此过程是胆红素代谢的限速步骤,需消耗能量,易受肝损伤或药物影响。结合胆红素随胆汁经胆道排入肠道后,可进一步被肠道细菌分解为胆素原等物质,最终排出体外,完成肝对胆红素的最终清除。
胆红素在肠中的变化和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先水解脱羧生成尿胆素原和粪胆素原(统称胆素原),部分氧化为尿胆素、粪胆素(粪便呈色)。约 10%-20% 胆素原经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大部分以原形随胆汁再排入肠(肠肝循环),小部分入体循环经肾排出(尿呈色)。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血清胆红素是判断黄疸的关键指标,正常浓度≤17.1μmol/L。当浓度超过 34.2μmol/L 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即显性黄疸;17.1-34.2μmol/L 时为隐性黄疸。黄疸按病因分为溶血性(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性(肝细胞处理障碍)和梗阻性(排泄受阻),需结合临床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