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教育综合 中国教育史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教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到夏商的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六艺“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教育)
原始社会到夏商的教育
学校萌芽的传说
机构:成均、痒
成均:乐教机构
痒:养老兼教育的机构
产生条件
社会生产日益发展
出现专门人员
产生文字
成均和痒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夏商的教育
夏朝的教育-序、校(以射造士)
1.序:设在王都,最初是教“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2.校:设在地方,是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是为平民进行教育的乡学。
中央和地方的划分
商朝的教育-学、痒、序(以乐造士)
1.学
大学:右学;瞽宗-乐教
小学:左学
设在王都
2.痒
承袭舜时期的教养机构,利用养老的活动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
3.序
承袭夏时期的教养机构,主要进行军事体育教育。
设在地方
教育阶段的划分
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1.背景
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文化 上由重鬼神变为重人事,决定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突出西周“以礼造士”。
2.内容
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 有可能。被称为学在官府,又被称为“学术官守”。
3.原因
客观原因: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制度
4.评价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并以 “明人伦”为教育宗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
家庭教育
性质
1.对象:奴隶主贵族
2.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
内容
1.首先学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
2.然后学初步礼仪规则
3.最后学初级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
特点
1.男女有别
2.计划性
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国学
1.大学
1.入学资格:贵族子弟和少数平民中的优秀人才,由大司乐负责领导。
2.学习年限:学程九年(分为两段、五级、共九年)
3.教育内容: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学大艺,履大节
4.大学名称:天子设辟雍;诸侯设泮宫
5.特点:计划性,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2.小学
1.入学年龄:小学入学年龄记载不一,与学生家庭的政治地位有关。
2.学习年限:学程约为7年。
3.教育内容:德、行、艺、仪,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乡学(小学)
1. 入学对象: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
2.教育内容:“乡三物”。即“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 小学类型: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4. 考核方式:乡学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将贤能者选送司徒,经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突出“学在官府”的特点,教育制度相当完善
”六艺“教育
简介
六艺教育源于夏,发展于商代,完善于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项 基本内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大学还是小学,都以“六艺”为基本科目,只是在 内容的深浅、要求的高低上有所不同。
礼乐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包括在内,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是当时的艺术教育
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培养军事人才
书数
书:文字读写。《史籀zhòu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数:算法
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大学也有
德育、美育、体育、智育
评价
1.”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体现了中国上古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展现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2.“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六艺”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育寻找论据;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教育传统。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