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梳理了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或相关学习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
编辑于2025-06-30 21:14:52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第1章|教师职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第2章|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1节|教师的素质结构
生理素质
心理素质
一般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
特征
稳定性
基础性
综合性
发展性
培训
内容
动力|职业价值观、气质、道德
操作|职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
途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制度化
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模式
技能、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研究型
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
入职教育模式
科学文化素质
第2节|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认知品质
敏锐的观察力
准确的记忆力
丰富的想象力
优良的思维品质
善于分配注意力
个性品质
成熟的自我意识
健全的自我认知
客观的自我观察
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
恰当的自我评价
自我了解
积极的自我体验
心理品质|积极的自我感受
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
特点
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贡献感
自觉激励自己
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
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的环境
教师的情感特征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前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重要力量|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
重要条件|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
教师应有的情操
教师的道德感
教师的理智感
教师的美感
教师的责任感
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的意志特征
内部条件|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内在力量|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意志品质|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能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耐心、坚持性
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性格坚定、坚持原则、通情达理的师长形象
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教师的动力特征
成就动机
求知欲
适应能力
对内|自我定向适应性
生活适应
生理适应
职业适应
学习适应
对外|社会定向适应性
社会环境适应
人际环境适应
应激情境适应
应激反应
应对策略
职业角色适应
第3节|职业心理素质
动力、调节成分|职业意识
职业需要
职业价值观
职业道德
职业气质
前提条件|职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
所属学科知识
相关文化知识
实践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技能结构
智慧能力
运动技能
教育能力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表达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机智
因材施教能力
教学审美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能力
人际协调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理论素养
科研意识
科研方法和技能
第3章|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
第1节|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特点
作用
普通人|促进自身发展(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内容
自身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语言清晰准确
教学安排计划性强
教学气氛热烈
自我意识(生理、社会、心理自我)
特点
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概念
强调对客体“自我”本身的了解
自我体验
自我认识
强调认识人我、物我的关系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强调自我意识能动本质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与社会相互作用来看
投射自我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结构与类型
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
主观自我
客观自我
物质的客我
社会的客我
精神的客我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
自我认识与评价
自我感受与体验
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从意识活动的自我观念来分析
现实自我
投射自我
理想自我
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
他人观察是完善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
要有自我观察的心向
要注意自我观察的客观性
要培养教师自我观察的敏感性
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外部|客观性、全面性、偶然性、非连续性、掩饰性和非真实性
内部|积极主动、连续真实、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外部评价需要通过自我(内部)评价机制
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第2节|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
概念|是对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
功能
选择行为
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
思维方式与情感反应
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
影响因素
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
替代性与想像性经验
评价与劝说
生理与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与教育效能感的人关系
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
教育效能感的结构
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
教育效能感的功能
决定行为的选择及其坚持性
决定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
影响新的教学行为的获得和该行为在此后的表现
影响教学时的情绪状态
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
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教育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宏观系统水平
外部系统水平
中间水平
微观系统水平
第3节|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
交往法
对比法
活动法
反思法
培养教师效能感的方法
强化法
榜样法
归因训练法
教学策略训练法
第4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角色实现
第5章|教师的人际关系与教育威信
第1节|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概念|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
结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反应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师生关系
情感|尊师爱生
师生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链式、轮式、环式)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了解和研究学生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教师间的关系现状
教师间竞争加剧
教师之间交流减少
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
互通信息,增强交往
互勉共进,团结协作
互相尊重,心理相容
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协调关系,友好合作
充分理解,争取支持
顾全大局,尊重服从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倾听者
沟通者
协商者
第2节|教师威信及其形成
分类
仪表威信
知识威信
人格威信
威信作用
学生确信他们讲授和指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他们的要求可以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他们的表扬和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看作自己的榜样
形成过程
开始|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形成|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第3节|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内容
巩固已获得的威信
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
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
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
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
策略
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区分威信与威严
区分威信与权利
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不断进取,言行一致
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
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
第6章|教师的品德与教育影响力
第7章|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第8章|教师的认知问题与调适
第9章|教师的情绪问题与调适
第1节|教师的情绪问题的类型与诊断
结构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内容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正常情绪与不良情绪
教师情绪与职业适应
教师情绪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师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教师情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教师情绪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师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职业适应良好教师的情绪特征
情绪的省察力
情绪的了解力
情绪的拜托力
情绪的运用力
情绪倾向的高尚性
情绪体验的深刻性
情绪表达的坚定性
类型
自卑
嫉妒
焦虑
抑郁
消沉
诊断常用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谈话法
临床检查法
诊断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康奈尔医学指数
张氏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第2节|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
社会因素
教育改革的冲击
社会高期望与角色负荷
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偏低
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工作负荷过大
人际关系紧张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的关系
与子女的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
与亲戚的关系
家庭事件的影响
家庭状况的不满意
子女教育抚养问题
自身因素
先天因素
已有情绪体验
身体健康状况
挫折耐受力
第3节|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
认识论
环境事件
生理状态
认识过程(关键)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
现实性焦虑
神经质焦虑
道德性焦虑
完形学派
基本方法
觉察自己的情绪
探索引发情绪问题的原因
掌握情绪调试的方法
身心松弛法
宣泄
转移注意力
学会与不合理的情绪辩驳,积极主动的对自己发问
第10章|教师的人格问题与调适
第1节|教师的人格问题的类型与诊断
类型
人格缺陷
自卑|改善认知+自我暗示
焦虑|药物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
抑郁|药物治疗法+支持疗法+宣泄疏导法
孤僻|社交训练法+兴趣培养法
人格障碍
强迫型|听其自然法+当头棒喝法
偏执型|认知提高法+自我疗法+敌意纠正训练法
攻击型|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
依赖型|习惯纠正法+重建自信法
人格(个性)概念
能力|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
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性集中体现
人格与职业适应
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适应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并获得内在满足
教师应具有的人格
能力|学识渊博,教学方法好
气质和性格|热情开朗,诚实谦逊,和蔼可亲,乐观,情绪稳定
活动倾向性|兴趣广泛,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教学态度认真,严格要求学生
第2节|教师人格问题的成因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传统
社会变革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冲击
教育改革的冲击
高科技发展对教师人格的挑战
社会期望的影响
社会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行政管理
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自主权
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
教师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压力
职业压力造成的教师人格问题
家庭因素
教师的成长经历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重大家庭生活事件
教师的家庭状况
教师的婚姻生活状况
教师的家庭经济状况
教师子女的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
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
身体外貌
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因素
认知失调
价值观
教学期望
第3节|教师人格问题的调适
教师健全人格的特点
良好的心理状态
成熟的自我意识
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勇于创新的精神
良好的性格
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时代的召唤
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职业角色的需要
如何塑造教师健全人格
完善人格认知
明确正确方向
学习优秀遗产
学习人格榜样
把握时代要求
熏陶人格情感
深化教师爱国情感体验和追求真露的强烈理智感体验
努力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爱教、乐教的情感
加强教师“师爱”的情感体验
培养人格意志
实现教育目的的坚定性培养
果断处事的培养
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锻炼人格行为
树立教师人格榜样,认同教师人格
培养教师人格评价能力,发挥教师人格影响
开展教师人格实践活动,努力完善教师人格
教师常见人格缺陷的矫治方法
治标|药物治疗
治本|心理疗法
教师常见人格障碍的矫治方法
精神分析法
行为主义疗法
认知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
第11章|教师的行为问题与调适
第1节|教师的行为问题的类型与诊断
教师行为的特点
职业性质|目的性
主动性
服务性
规范性
教育性
教师行为对职业适应的影响
教师行为的类型
教学行为
仪态仪表
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课堂管理上的行为问题
交往行为
与学校领导
与同事
与学生家长
生活行为
不良习气和嗜好
生活作风问题
教师行为诊断的基本方法-教师行为评价
教师行为的社会评价
教师行为的集体评价
教师行为的自我评价
第2节|教师行为问题的成因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传统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期望
人际关系
职业压力
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的特点
校园环境气氛
人际交往状况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变化
家庭氛围紧张
家庭环境变迁
家庭经济拮据
自身素质
个性心理特征
文化修养及教龄因素
教育认知观念
工作心理挫折
第3节|教师行为问题的调适
行为治疗理论
反应学习理论
操作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治疗理论假设
问题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独立的
问题行为与特定不良环境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改变不良的环境,重新学习可以使问题行为得到矫正
认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认知重建
教师行为问题调试的基本方法
行为调试的方法
消退
暂停
刺激控制
排除
限制
代替
自我强化
认知行为调试的方法
自我指导训练
问题解决训练
自我监控训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教学行为习惯的培养
反复说明坏习惯的危害和好习惯的益处
指定具体可行目标,提出恰当的严格要求
指导教学方法
监督指导,反复强化
良好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