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以 思维导图 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方便记忆
编辑于2019-08-02 14:59:38课程
1.课程概述
(一)课程及相关概念
1.课程
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动态教育存在
育人目标
培养人
课程内容
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连接直接+间接经验
2.课程的实施文本(M)
(1)课程方案/课程计划
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课标
依照课程计划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指导性文件,规定学科性质、地位
教科书/课本
指教学用书,不等于教材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2.杜威的经验课程
3.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4.泰勒的目标模式
四问题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目标?
怎样有效组织教育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
四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结果
(三)课程发展上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含义
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从各学科中选择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评价
优点
整理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
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利于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技能
缺点
忽略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学科分离
以教师为主,忽视儿童显示的兴趣与欲求,易与生活实践脱节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含义
与学科课程对立,打破学科系统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
评价
优点
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
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使智能和品德养成与提高
缺点
过分强调学生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忽视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实践中以活动课程为主体,系统性差,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课程的一元化和多元化(了解)
(1)课程的一元化
课程编制反应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及发展水平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的一元化方向—以国家方针为主
课程的多样化
反应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主要特点
知识的系统强,逻辑严密
各门学科都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学术性强,有一定深度
门类多
(2)综合课程
含义
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根本目的:克服学科课程过细的缺点
分类
相关课程
也称联络课程
未打破学科界线
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寻找学科之间的共同点、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融合课程
合科课程
打破学科界限
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核心课程
问题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评价
优点
综合课程可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加强学习效果
缺点
教材编写困难,综合性老师师资匮乏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得学历或资格证的课程
(2)隐性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
特点
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弥散性和普遍性
影响具有持久性
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或消极的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含义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编制、实施和评价,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评价
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
与学校教师脱节
与学科发展脱节
(2)地方课程
核心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
(3)校本课程
含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评价
优势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体现学校办学特点
动态过程、可修订校本课程
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提高兴趣与积极性
提高课程质量,提高满意度
不足
加剧校校之间教育质量不平衡
部分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业技能
耗费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
教师流动频繁的学校,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论述、材料分析
1.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1)国际背景
各国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强调全面发展
各国积极调整课程内容及结构,我国要顺应趋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2)国内背景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前七次课改为新课改奠定现实基础
2.新课改的理念(口号)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公平)
3.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3.新课改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新课程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培养目标
体现时代要求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发扬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纪守法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
具有强健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具体目标(6个)
课程目标:
注重知识传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程结构:
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九年一贯制,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知识技能
课程实施: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课程评价: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
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新课改的内容9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课程结构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课程结合,高中:分科为主,必修选修同时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标准
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个性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利于引导学生利用 已有知识经验,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
课程评价
建立促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教师不断提高的~
促课程不断发展~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国、地、校
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5.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了解)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程结合
3)普高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必修+选修,分科课程为主
2.课程设计
含义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1.定义
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制定的依据
1)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求
3)学科的逻辑
4)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5)学科专家的建议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抽象化问题
2)层次与结构问题
4.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5.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人物/时代
美-布鲁姆-20世纪5、60年代
基本框架
举例分析
1)认知领域教育目标
6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5个属于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
按照价值内化的程度分5个类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
7个层次:知觉(全方位感知,不等于感觉)、定势、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
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按照一定逻辑序列组织编排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
直接经验的选择
3.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开发)
1)直线式和螺旋式
2)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脱节现象
论述或简答
高频考点、重点
名词解释
含义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