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业理念
教资综合素质中学第一章职业理念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包含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提素个性创两全)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地位: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范围:广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强调在教育中是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一视同仁
不放弃
关键词:所有人、全班、每个人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能只看重学生的某一科成绩
成绩+其他
关键词:不仅...还...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特长
特点
关键词:有的...有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求老师能够支持学生的新想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关键词:新颖、新型、想象、动手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基础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过人)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两独一发加两全)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可塑性 关键词:有潜力、有信心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容错、宽容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因材施教 关键词:有的...有的...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可灌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保护学生的权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公正,即面向全体学生
①入学机会均等 ②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次要,作为学生观的补充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不可逾越、不可逆向发展、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
注意区分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不匀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奥地利劳伦兹提出”关键期“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
①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 ②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与支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建促放研)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知识、启发教学、品行引导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材教具的开发 关键词:编写教材、自制教具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学生,学生学习方面有问题出现了,老师去解决 关键词:写论文、做课题、学术交流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赞助合反)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引导、帮助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连续性
时间上的连续
广延性
空间上的广延
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
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主体性
示范性
个体性
群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的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学生本身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
心里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看别人课
开展微格教学
小规格录像、新老师、看自己课
进行专门训练
老带新
反思教学经验
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个人反思
校本研修
以学校为平台,综合以上三点,学校让做什么
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