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辩证法
这是一篇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编辑于2025-07-21 20:17:48唯物辩证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普遍性
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都处于联系之中
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条件性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
变化发展
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事物发展的过程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方法论意义
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重要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定义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一分为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
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
概念
质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意义
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
当质变来临时,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含义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理内容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阶段放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和形式
概念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关系
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意义
重视内容分,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善于运用形式,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现象和本质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好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生动、丰富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
联系
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不是错觉
真象和假象都表现着本质
方法论意义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概念
必然是坚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不确定的趋势
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地位和作用不同
联系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必然,把握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机遇
可能和现实
概念
可能是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区别
现实已经不是可能,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
联系
现实会产生新的可能
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发挥能动,争取好的可能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皮判断和革命的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含义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表现形式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
含义
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即概念辩证法
表现形式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唯物辩证法
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