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研究方法导论(宁虹版)第一章导论
标注考点,以及常考形式。详细阐述了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由于不是会员,只能一章一章分享哦!欢迎大家支持!
编辑于2025-08-05 19:34:17教育研究导论(宁虹版)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教育需要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是学习和理解我们周围事物的方法。
严格的科学的态度:举凡事物之理解,务求真正实事求是,务求真正如其所是,务求真正把握内涵实质。
教育是什么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则是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教育的实践性质,是我们对教育内涵实质的基本理解。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来理解。
尊重教育的实践性质,是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的基点。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重要的要求:必须建立结构形态层面与根本层面的联系,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这样才能使它们最终统一于同一逻辑内涵的整体。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范式
一、方法是什么
方法是指在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便于研究顺利进行的手段、工具。先有了研究才有了方法。永远都是方法依从于研究而不是研究依从于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程序和路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系统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补充)
二、研究是什么
研究,首先是一种态度,是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研究始于惊奇。研究,在开始时是由于惊奇而引起的思索,因有疑惑而思索,以思索求得对疑惑的解释。思索是为了获得解释。研究作为获得解释的这个含义,也应在研究中得到贯彻始终的保持。
教育研究是指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探索、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发展的实践活动。(补充)
三、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与发展(名解、简答)
实证主义范式与教育的定量研究
实证主义范式
历史发展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首先由孔德提出,后来经历了马赫和卡尔纳普的第二代、第三代实证主义的发展,对20世纪的哲学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下,教育研究开始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局面是近代认识论哲学昌盛的结果。
核心概念
它所关心的是知识的有效性、追求其客观性和可证明性,其基本特点是要求经验的或逻辑的证明。
VS思辨
不足
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随意且缺乏统一规范,在独断的想象方式下构造出层出不穷的混乱;
发展
科学以统一的语言、严格的实验、确定的结论取得了造福人类的巨大成就,并且总是以整齐的步伐大踏步前进。因此,教育研究开始转向科学,开始形成教育的定量研究传统。
教育的定量研究
标志
教育的定量传统形成于19世纪末期,以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家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发展
在20世纪初,以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实验教育学兴起,这意味着教育的思辨研究传统开始解体,它在教育研究中追求科学化的发展,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化的、量化的研究来建立教育的科学体系。
繁荣
随着实验教育学的普及推广,实验、统计、测量等这些定量研究方法改变了教育的那种思辨研究传统,教育研究以科学化、定量化为目标的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繁荣期。
意义理解(解释主义范式)与教育的质性研究
意义理解(解释主义范式)
概念
解释主义研究范式是指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主张在自然情境中以收集质性资料为主,通过转换主体地位的途径,来揭示和理解教育及其内部意义的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十分关注教育研究主体在研究中的体验和反思。包括关注研究对象中人的行为,人的精神、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研究过程注重现象阐释、价值判断、意义生成、归纳分析等。(补充)
教育的质性研究
历史发展
在定量研究走向繁荣的同时,另一种研究方式——质性研究开始了自己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重要来源
参与观察
人种志研究
社会学研究
评价
质性研究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不同的研究传统,具有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在诸多领域中显现出它对于教育研究特有的优势和魅力。
混合研究
混合研究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质性研究的发展成熟,形成了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并驾齐驱的格局。在后来在20世纪末演变出一种被称为“混合研究”的新的研究范式。混合研究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959年,坎贝尔和费斯克在研究心理特质的效度时采用的“多方法矩阵”促成了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混合研究的含义
混合研究是研究者以定量的和质性的研究技术相结合并运用于同一研究之中。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因此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它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在于它实质上消解、弥平了方法的边界,使得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于研究的问题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合研究中,各种方法并没有被取消,只是它们对于一项研究的地位相对而言有所改变。
行动研究(研究走向行动)
行动研究的出现
优越之处
与教育本身的实践性质有关,它特有的深描方式有利于实践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神秘感产生的原因:争议
一些持实证主义态度者以为质性研究虽有事实的描述,却不是事实的证明,而是从描述中求得意义的理解,而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是虚幻的;
一些质性研究者坚决地进入了意义的领域却没有做好理解这一领域的足够准备,在意义多元化、多样性、互主性、不确定性面前眼花缭乱,他们接受了这一切,还把这些看作是意义领域的特点。
评价
教育是内在于实践的行动,而不能是实践之外的另一个行动。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实际上是走向以实践自身为目的的研究,从方式、策略上开辟着教育研究新的道路。它以实践目的而不是以方法为依循,表现出教育研究演进过程中方法支配地位的削弱。它与混合研究结合,更加增强这一趋势,并使自身逐渐获得理论上与学术上的强大。
行动研究的含义
行动研究是指一种由实际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将实际工作情境与研究结合,以改进实践为目标,通过实践来使自己以及他人的想法和理论不断得以检验、实现和理论化,进而改进工作并获得专业提升的研究过程。(参见第六章行动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研究范式演进
实证—定量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引进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使得教育迅速科学化、课题化、专业化。但是它很难避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隔膜。
解释—质性研究范式似乎正是在实证研究无奈之时兴起,以其真实的、深度的描述,对意义的关注,对研究中的互动关系的关注,克服了前一个范式的不足。但是该范式自身理论准备不足,缺乏足够的理论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混合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意义,主要表现为它对于方法唯一支配地位的消解。混合研究强调研究方法可以依据研究的需要相互嵌套使用,重要的是各种方法如何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行动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对于实验唯一证明地位的消解。不是所有的行动过程都可以成为构造性证明过程,只有当以严格的科学态度使得理论可以在行动中一以贯之地得到贯彻,最终使行动的效果可以明确解释的时候,行动的过程才可以为自身的证明过程。
这仿佛是一个回归的循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在经历了实证—定量研究范式、解释—质性研究范式的演进过程之后正在走向教育实践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方法唯一支配地位和实验唯一证明地位的消解以及教育实践以理论形态出现的上升。这样一种变革的趋势是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回应的。
第三节 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序列
一、起始过程
选题
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
理论界定
理论界定是指在研究之处就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和明确说明。只有对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意义、边界及相关联系和理论依据形成深刻理解并作出明确说明,才可以展开研究的设计及所有后续的研究。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通过系统的设计把研究问题的理论界定具体落实到研究步骤中去。对研究的系统设计,应当在理论界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思想路线;而研究设计的思想路线,不仅要体现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也要体现研究的逻辑关系。 本书根据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多年来的研究经验,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逻辑,即首先做出理论界定,明确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继而按此理论界定,研究问题是否存在、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以及问题是否可以改变,从这三个方面形成研究资料,经过分析后形成结论,对研究问题提出充分的、明确的解释,完成一项有效度的研究。
二、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是指研究资料的形成过程。教育研究要针对研究问题形成获得有效解释所需要的研究资料,这样,形成研究资料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过程。
形成过程主要有四条逻辑线索
个案方式:观察法、访谈法、写作法、教育民族志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研究。
测量方式:问卷测量、观察测量。
干预方式:行动研究、实验研究。
非介入方式: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符号分析。
三、分析-结论过程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文本分析等,它们是对不同性质的研究材料进行的分析,然而通过各种分析技术产生的结构还不是研究的结论,只是结果,以所有的结果为材料进行思考才是获得结论的研究过程。研究结论一般表现为研究报告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