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70:改革者该怎么面对反对者?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编辑于2025-08-06 16:52:41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评价特别极端。有人捧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有人骂他是“祸国大奸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他的态度都能从“师父”变成“罪人”。为什么同一个人,能被历史推上神坛,又被打到谷底?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皇帝最后收回了支持。但要是反过来想,如果给他更大的、更绝对的权力,他真能成功吗?还是说,哲学家当宰相,本来就没戏?
"人类文明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文明之旅》第76期探讨边疆被低估的价值:司马迁用'凿空'评价张骞,他让中华文明看见外部世界,虽短期不划算却带来深远机运从钱穆到陈寅恪,揭示文明需要'塞外精悍之血'激活中原文化那些凿开铜墙铁壁、带回新消息的人,正是文明新机的希望所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评价特别极端。有人捧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有人骂他是“祸国大奸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他的态度都能从“师父”变成“罪人”。为什么同一个人,能被历史推上神坛,又被打到谷底?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皇帝最后收回了支持。但要是反过来想,如果给他更大的、更绝对的权力,他真能成功吗?还是说,哲学家当宰相,本来就没戏?
"人类文明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文明之旅》第76期探讨边疆被低估的价值:司马迁用'凿空'评价张骞,他让中华文明看见外部世界,虽短期不划算却带来深远机运从钱穆到陈寅恪,揭示文明需要'塞外精悍之血'激活中原文化那些凿开铜墙铁壁、带回新消息的人,正是文明新机的希望所在。"
知人论世变成了政治工具
对人的评价,不再依据事实,而是依据对新法的态度。
例:欧阳修
曾前后两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
欧阳修明确表示反对青苗法
王安石就说,他人品还行,但是不懂事。
扰乱视听,陛下你最好不要用这样的人。
用了他,那些反对派更来劲了,肯定要抱他这棵大树。
欧阳修反复打报告要退休,朝廷本来还要挽留。
王安石说,这样的人,管一个州,就坏一个州的事儿,在朝廷,就坏朝廷的事儿,留他干嘛?
再过两年,欧阳修去世,王安石写了一篇祭文,全是好词儿,是所有给欧阳修的祭文中写得最好的一篇。
王安石在朝堂上、在神宗面前评价人,只有一个标准
是否有利于新法的推行?只要反对,见神杀神,见佛杀佛。
王安石的策略
既然神宗皇帝支持我,那就请为我清除所有的反对派。与此同时,我也能通过皇帝愿不愿意为我清除反对派,来判断皇帝是不是还继续支持我。
后果是变法的观点之争,变成了人事上的派系之争。
派系之争,内含了多种自我强化机制
一旦踏上了这条路,争论就进入了单行线,只能变得越来越激烈,丧失了妥协的可能。
阵营的形成
王安石的三个改革初始条件
第二个优势:神宗皇帝的毫无保留的支持
不顾人情
例:范镇
一道让李常交代的诏书居下了五次,范镇五次驳回了让李常交代的诏书
神宗把诏书绕过通进银台司,直接下发了
王安石还试图要第三个条件:希望所有的反对派都闭嘴
干事的人,当然希望自己干事的时候,噪音越小越好。
商鞅有一句名言,普通人,你把事干成了,他们跟着享受成果可以,但是千万别在开始干事的时候跟他们讨论,一讨论就一事无成。这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王安石的三个改革初始条件
1||| 首改革者本人的声望
此前没有任何一个改革者,本人在道德上、在学问上享有王安石那么高的评价。
当时的人,不管认不认识王安石,都觉得只要起用他,太平盛世唾手可得。
即使是极端憎恨王安石的人,想要对他搞点人身攻击,也无处下嘴。
一个大臣领头搞变革,只有当你不图权、不图利的时候,皇帝才能够充分信任你
2||| 第二个优势:神宗皇帝的毫无保留的支持
不顾制度
神宗和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范镇这些人是变法反对派也是非常有感情的
为了改革大业,要狠下心肠支持王安石,要通过惩罚老臣让天下人看到皇帝的决心。
“变法”一直持续
狭义的王安石变法到熙宁九年就结束了
元丰年间,一共八年,是神宗皇帝自己主持变法
宋哲宗和宋徽宗期间,新法派又有几次上台执政的机会
变革的决心
大宋
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年,观点争议演化成了剧烈的人事变动
只要不支持变法,就要走人
张方平离开开封
韩琦反对青苗法,动摇了神宗的决心
王安石称病不出,让皇帝在他和韩琦之间二选一
神宗选择信任王安石,继续推进青苗法
老臣走了,换上来一些陌生、年轻的面孔。
世界
征服者威廉平定英格兰北部叛乱
布拉加教区因收复失地运动得到恢复
拜占庭将塞尔柱突厥人赶过幼发拉底河
挪威国王奥拉夫三世兴建卑尔根作为首都
大宋熙宁三年,大辽咸雍六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变革的决心
《文明之旅》第71期
文明1070:改革者该怎么面对反对者?
楔子
在真实世界中做成一件事,就是不断克服摩擦力的过程。人们的不认同、不理解、冷嘲热讽,既是变革的阻力,也是变革的养料。把一个个反对派逐步地变成同情的、愿意倾听的、甚至是支持的力量,这是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真正的变革
变革成功的标志,不是订立了一套新制度、新规则,而是人们达成了一种新共识。
这样的变革,需要的不是什么强有力的改革家,而是一位有魅力的的领导者。
领导者
“领导者会带人们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伟大的领导者会把人们带到他们不一定想去但应该去的地方。”
人们不想去怎么办?当然是制造一个结构、一种处境、一种态势,让所有人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希望,他们自己去。
“如果你的行为创造了一种遗产,能够激励他人梦想更多、学习更多、创造更多并成为更多,那么,你就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我们亲身经历了一场成功的变革
“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实事求是的价值标准;
“摸论”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渐进主义的实现路径
“不争论”
什么姓资姓社?不聊这个”这是总体的推进策略
这一整套策略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分阵营、搞站队的可能性
这样的变革,恰恰是走了一条更难的路
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宇文泰的改革
恢复胡姓制度
胡人一看,皇帝向着我们胡人;
汉人一看,我们也可以改胡姓,这就不受欺负了,大家都平等了。大家都满意了。
八柱国制度
跟胡人说,这就是恢复当年我们鲜卑人八个部落的传统
跟汉人说,你们汉人的《周礼》上讲了,天子有六军,八柱国只有六个有军权,这是按照你们的经典来
宇文泰用两面派做法,小心翼翼地化解了国内最尖锐的矛盾,把国力整合到一起,战胜了东魏,后来变成了隋朝,又统一了全国。
和王安石变法的区别
它不是清除了反对派,而是转化了反对派
这种变革的首要目的就是弥合分歧,把所有潜在的反对派的力量都转化成可以为我所用的力量。
观点之争演化成人事上的党派之争的后果
首先,双方是寸土必争
这里面的所有人,其实多少是被裹挟的
所有人的目标都被异化
一旦出现了派系斗争,所有人虽然举的还是忠君爱国的大旗,但争斗的目标都变成了要搞倒对方
神宗变得孤独,变得为难;
反对派变得激动,变得抱团;
王安石自己也变得暴躁,变得模糊了目标。
真正的变革,反而被打乱了节奏。
阵营形成的后果-案例
制诰封还词头
王安石推荐一个学生李定,担任监察御史里行
”里行”就是你的资格还不够监察御史,就让你在这个职位上先干着
朝廷把圣旨的大概意思给到知制诰,只是一张纸条,不是完整的文章,这张纸条就叫“词头”,知制诰如果一看说,我不写,可以把这张纸条还回去,这就叫“封还词头”。
知制诰宋敏求封还词头并辞职
下一个值班的知制诰是苏颂,苏颂也封还词头
下一个知制诰叫李大临,他也不写,第三次封还词头。
这个任命被驳回来九次。最后神宗皇帝不得不把宋敏求、苏颂、李大临全部撤职。
现代理论看王安石变法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
一旦形成派系,互相认同靠的不见得是价值观,很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身份符号,甚至是偏见。
比如我是黑人你是白人;我吃甜粽子你吃咸粽子;我是新法派,你是“元祐党人”,等等。
“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理论
一种观点在一个派系内部会反复强化,最后甚至听不到对面的声音。
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螺旋式的强化机制
其实两派内部,刚开始都有犹疑的声音,但是很快,沉默的螺旋就开始启动了,所谓的“中间派”就迅速消失了,所有人都开始按照派系站队。
没有人敢妥协,在派系政治看来,所有的妥协,都是背叛。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成功的改革
《文明之旅》第71期
文明1070:改革者该怎么面对反对者?
阵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