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基本理论
从多个理论流派展开详细阐述,包括学习的心理实质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理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具体理论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心理实质
定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特点
学习不是人类普遍具的,动物也存在学习
学习的发生是由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学习引起的变化体现在行为或行为潜能(技能.态度.知识)上
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区别
社会性和间接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语言为中介
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学习(狭义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内容
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掌握;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最高)
学习结果的分类
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对内认知过程的调控)
言语信息,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
态度 对人,对物,对事的选择倾向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理论)
所谓编码,不是把所有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及学习的动机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题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定义
奥苏伯尔认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接受学习的定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先行组织者技术
定义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
内心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执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变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联结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此境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定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效果率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刺激-反应联结就会增强; 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练习律
准备率
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在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 (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从错误中进行学习,使获得的知识终身难忘; (2)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3)学生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饿狗实验)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射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2刺激泛化:人与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评价经典条件作用论?
能较有效的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增加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正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
负强化
取消厌恶刺激
2.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3.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在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对教育的意义
小步子教学法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动物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基本内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
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教育启示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
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
交互式教学
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
认知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