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人类文明进步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辑于2021-08-28 04:01:26毛中特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得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邓三科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首次提出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轮廓形成
在1987年党召开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形成
成熟并形成系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的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十四大报告还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最终形成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还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 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 b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力的推动和保证改革开放的进行,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重要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党的基本路线
具体内容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
如何坚持
①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 ②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要抓住机遇。 ③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①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③ 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改革开放理论
①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③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b: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c: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①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此外,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如“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 高度自治,祖国完成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③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④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形成条件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历史方位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自身情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历史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过程
① 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②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的阐述,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③ 十五届五中全会,江泽民就“改进党的作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以“三个代表”作为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④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⑤ 2002年,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⑥ 在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到逐步深化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①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文,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文,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文,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⑤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文,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④ 在我国社会深刻改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⑤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主要内容
①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的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
②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
① 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② 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④ 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则
① 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②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③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④ 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④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①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 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①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②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③ 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④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
⑤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⑥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时刻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加深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①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形成条件
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十六大以来,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形成过程
① 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003年10月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胡锦涛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②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从十一五纲要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召开,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③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 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 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① 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④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⑤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① 坚持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② 坚持协调发展,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③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①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②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③ 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④ 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④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⑤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⑥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和完善。
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
④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⑤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①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做到: a. 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b.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③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 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 公平正义。 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 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 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 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全面把握和体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① 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②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①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a. 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b.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c.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②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其他
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②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④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① 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②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新时代中特思想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
①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②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③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④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⑥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⑦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⑧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⑨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⑩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历史性变革
①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②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感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③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④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⑤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⑥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⑦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⑧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⑨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新时代的依据
① 这一判断基于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② 这一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③ 这一判断基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的要求。 ④ 这一判断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的内涵
①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新时代新在续写新篇章。 ②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主题来看,新时代新在战略新安排。 ③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新在生活向往。 ④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新在梦想新征程。 ⑤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新在国际新地位。
新时代的意义(三个角度)
①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核心要义
① 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
② 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深刻回答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及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思想内涵(八个明确)
①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①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④ 坚持新发展理念
⑤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⑥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⑦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⑧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⑩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①①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①②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①③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④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子主题
子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