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编辑于2025-10-07 20:28:27第二章 城市建设
概说
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成因: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对立开始出现,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 城活动兴盛起来
特点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措施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居住地段及空白地段
城市功能不齐全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规模小,水平低
城的面积最大约2.5k㎡,最小约1h㎡(1k㎡=666.7亩)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特点: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里坊制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 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有专人管理,全城实行宵 禁,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代表:曲阜鲁故都
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匠人》此段记载的是周代都城营建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营城"的核心思想。全文可精准解析如下: 【空间规制】都城呈方形("方九里"),每边城墙开三门("旁三门"),全城以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干道为轴线(实为"三经三纬"),形成九纵九横的棋盘式路网("九经九纬"),主道宽九轨("经涂九轨",一轨周制八尺,合今1.85米,九轨即16.65米)。 【礼制布局】轴线北端设宫城,南面为朝堂("面朝"),北面设市场("后市"),左(东)建祖庙("左祖"),右(西)立社稷坛("右社")。市、朝规模各占"一夫"之地(周制百亩,约合今1.82公顷),形成"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格局。 该体系通过数字"九"象征天子至尊,以严格方位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奠定了中国都城规划范式,深刻影响着唐长安、元大都至明清北京的城市格局,是古代礼制空间秩序的物质体现。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特点
首次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左祖右社
继承了古代内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明确
三国曹魏邺城开创了里坊制城市格局,北魏洛阳城(首先完成了三城相套格局),唐长 安则为这类城市的典范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成因:发达的交通和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
城市公共工程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防御城墙
设置城与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娱乐场所
从南北朝到唐朝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城市绿化
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设置砖砌望火楼,后朝还有钟楼鼓楼等
城市排水
汉长城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城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越而过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即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汉长安的建设
选址:是利用原有秦朝的离宫逐步扩建的,八水绕长安,北临渭水,城市呈不规则布局
道路: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为三股,排水沟分隔,中间为驰道,街道为土路,无路面
宫城:由于在兴乐宫基础上进行扩建,打破“前朝后宴"、“择中立宫”的布局,大宫中有小宫和树林池沼,大宫套小宫的形制,布局分散不规则。大量的皇家苑囿,上林宫,建章宫
居所:近郊为富豪设置了七个陵邑。借指帝王七个陵邑,削弱了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政权,平民居住于外郭
水利:排水沟通至城门,有砖砌的洞涵,以排泄雨水。城西、城西南建有太液池、昆明池、上林苑。上林苑开挖昆明池蓄水,连接沧池以及黄河,可为城市供水,训练水军,便于漕运又可供农业灌溉
北魏洛阳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选址: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北魏早期建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到孝文帝元宏时为了便于统治北中国,并便于取得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撑,于太和十八年迁都于地点较适中的洛阳
地势及位置: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濠、漕运等用水主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穿外郭与都城注人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登高而望,可以看到“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近年来经考古发掘,显示洛阳宫城正门形制为:中作城门,门楼七间,前列双阙,门与阙间有土墙联结。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 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蟠虎踞”之称。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有鸡笼山、覆舟山、龙广山、小仓山、五台山、清凉山、冶城山等布列于城北及城西一带。
由于东晋营造建康时属于匆促草创,所以都城用竹篱围成,至齐高帝建元二年才筑城墙。外郭则始终是竹篱(其做法是在木柱上安装竹编篱,此种篱墙也用于南朝陵墓的外墙),郭门称为篱门,数量很多,共计56座,沿秦淮河两岸居民稠密,篱门尤多。
建康的居住区也有里的名称,如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的里巷,有长干、大长干、东长干等处。所谓“干”就是山陇间的平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这一带有谷市、牛马市、盐市、纱市、蚬市、小市等十市,其他地方还散布有北市、南市等。有的是专业性行市,有的因地点方位不同而命名,可见建康的市数远比北方诸京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布局: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他道路都“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的作用,也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以外,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应皇室各种物资。并在潮沟及青溪北源放玄武湖水人城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又在湖侧作水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至殿内诸沟,因此殿内诸渠水常环回不息
在绿化方面,都城南御道5里多,两侧有高墙,夹道开御沟,沟旁植槐、柳;宫墙内侧种石榴,殿庭和三台三省都列种槐树,宫城外城濠边种橘树
遗址所展示的砖路面、砖下水道、砖城墙和房屋的砖基础,表现了建康城的高水平城市建设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唐长安(隋大兴)
隋大兴城
建设模式:依靠旧城,兴建新城(在汉长安城的东南侧)
建设负责人:宇文恺、高颖
规划特点
大体仿照北魏洛阳城,但比其更为规整和理想化
功能分区明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
全城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内道路宽而直;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和宫城外,划分 为109个里坊和东西两市
唐长安城
隋文帝时期的建的
选址:在旧汉长安东南方,沿用陷朝城市布局;宫殿向东北方向移至大明宫,建设模式 为旧城基础上建新城
结构:宫城、皇城、外城三重结构,分区明确
宫城:前朝后寝、对称布置,强调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宫城在北端,较少打断道路 系统
路网:全城棋盘式布局,道路宽且直,街道两侧明沟排水
市场:设置东、西二市之制
居所:棋盘式布局,封闭里坊制,实行宵禁,宫殿与居民不相参,北部权贵,南部平 民,分区明确
水利:城市水系发达,漕运不畅;明沟排水,遇雨泥泞,街景十分单调
市政设施:唐代在城北修大明宫,东南角有曲江池、芙蓉苑等公共风景园林,将其作为不对称元素,且城市多佛寺
成就
规模: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代表:是里坊制高度成熟阶段的典型代表
影响:对当时国内地方政权,以及东南亚邻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东都洛阳
建设负责人:宇文恺、杨素
规划特点
是新建城市(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
原先是陪都,所以规模比长安略小,城内尺度也都相应缩小
宫城不居中而偏于西北隅,以别于首都的规制
皇城的内城墙特别多,地势居高临下,从防御上说,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宋东京的建设
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
规模:宋初虽然拓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然很小,城周围仅5里, 而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1/10左右:罗城而积也仅及长安城的1/2强
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望台,街道也不像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宫城前御街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权子(木栅栏)分隔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道二侧还有御沟。
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城内还散有许多军营和各种仓库50余处。
东京的桥梁以东水门7里外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特出,是用木材做成的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于舟船通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绘有此桥。这种虹桥在城内汴河上还有两座,表现了宋代木工在结构技术上的创造。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大都建设
市场:开放街巷制,市肆分散
城市中轴线是宫城中轴线,全城中心设鼓楼和钟楼
结构: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布局,轴线明确,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
道路:规划整齐,南北街道贯穿全城,全城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居住区以胡同划分, 东西向为主
明清北京建设
水利:沿袭元大都
居所:胡同居住模式,与传统里坊有别
主政设施:宫城周国设署大量禁苑-圆明园颐和园
选址:以元大都为基础改建,轴线不变,整体南移,后经扩建成“凸”字形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
皇城:皇城居中,不规则矩形布局,处于南北轴线之上,四面开门、四角建角楼、环以护城河
礼制建筑:宫城前“左祖右社”、都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宫城东侧建太庙,西侧建社稷
道路:规整方格网、棋盘式布局,以平行主轴的两条南北道路为主,东西不畅,交叉形成胡同,内城道路沿用元大都旧有布局
市场: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集中市场与分散市场并存,集中商业区四个,其余按行业分布于各个坊巷之中
轴线:城市更为严整,南北中轴线进一步加强。南北轴线为:永定门,正阳门,太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洁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结构:官城,皇城。都城(都城包括内城和外城)三重布局。城境南进1里, 北退5里,形成“凸”字形城墙,使得宫城位于都城核心,三重城加建瓮城。
都城指皇帝居住的城(城市), 也叫做:国都,京都,是全国最高级政权机构所在地。 其下还有州城,府城,县城等共同构成古代的统治机构
皇城主要包括内部的宫城和宫城外的中央衙署以及其他皇室所属的建筑。明清北京城的天安门以内称为“皇城”
宫城指皇帝以及其他皇室人员居住的地方,就是在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居住的宫殿区的周国筑起一道城墙,围国境和围墙内的宫股就是宫城。宫城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区,因而居于城的最中心,在内城和皇城之内。明清北京城的紫禁城(故宫)就是当时的宫城
内城
内城又称“京城”、“大城,城可以指城墙,也可以指城市。内城一般指古代统治者居住的地区,对应到城市上,内城就是指城和宫城。或者说除了外城之外,里面的都是内城,例如明清北京城,不但有皇城、宫城、皇城之外还有一圈城市为内城,内城之外内城南面又有城。
外城
外城也叫做“郭城,罗城”,简单的来说就是内城之外的城市部分
陪都
陪都是在京都之外另建都帝王都城
明清北京城有四重城区,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明南京的建设
背景:朱元璋开国后53年间,政治中心都在南京,直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后南京称为陪都
建设模式:在旧城的基础上扩建
选址:避开旧城,在东侧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
分区: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布局:新宫布局以富贵山作中轴线基准点向南展开,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
意义:明清两代的都城布局的范式都形成于此,所建宫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
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这也是形成其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的原因,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方城市的建设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
防御工程
水利工程
道路与下水道
邮译设施
南宋平江府
双系统
城内有两套交通系统,陆路和水路,典型的水乡城市
全城河道组成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双护河
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壕
即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
居所
城北是街市和居住区
意义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街巷制城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