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基建
这是一篇关于新基建的思维导图,包括新基建的发展路程、新基建的概念、新基建的作用、为什么力推新基建等内容。
编辑于2021-08-28 21:49:07新基建
新基建发展历程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2020年5月7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获悉,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这一领域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各级政府投资约600亿元,其余2100亿元是社会投资。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
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相比于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新基建”被赋予了新的科技内涵。根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定义,“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覆盖三大主要方向
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成的基础建设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5G基建
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
新技术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
云计算
区块链
算力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
智能计算中心
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整合基础设施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智能能源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重大技术基础设施
科教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五个新
新领域
新地区
人口净流入
长三角
粤港澳
京津冀
适度超前的基建
人口净流出
债务约束
新方式
政策
金融
产业配套
新主体
政府
企业
华为
百度
阿里
新内涵
硬基建
软基建
制度改革
四大战略意义
拉动有效投资的关键力量
实现创新引领的现实基础
释放经济活力的强劲引擎
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
新基建能带来什么
新基建的两个核心:一是连接,联接网络,平台;二是计算,包括算力,算法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云计算是智能世界的冷静大脑
5G是智能世界的坚韧身躯
AI提供丰富的智慧
IoT是沟通的桥梁
工业社会
生产工具
蒸汽机
内燃机
电力机
生产资料
矿石
生产力
人力
智能世界
5G是为了更好地传输数据,人工智能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而云计算是为了更好地计算数据
新生产工具
云
AI
5G
新生产资料
数据
新生产力
算力
哪些行业受新基建影响最深
城市
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城市管理的智能化
工业
促进工业柔性生产
帮助制造工厂实现多维度、细粒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决策,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柔性
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获取土壤、作物、空气等农业基础信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精准测量及精细管理
医疗
完善医疗资源配置
智慧医疗将通过5G、云、AI等技术为医疗行业带来低延迟网络和智能化的应用,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
金融
变革金融业务流程
以AI为核心的智能应用,能够对金融业积累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难以被人类察觉的关联关系
交通
重塑交通出行体验
通过人、车、路、云之间数据互通,实现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驾驶等功能
电力
优化电力设施管理
代替人类进行电网业务中的部分工作,提高勘探、调度、管理等流程的效率
媒体
实现媒体信息高效智能传播
在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管理等方面,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
社区
社区管理新模式
利用好各种智能技术,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服务
安全
安全基础数据中心
对各类危化品存储、运输、使用全过程监控,实时感知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地下管网、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状态
为什么力推新基建
原因
惠
民生
社会基础建设
稳
增长
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
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前提
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
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补
短板
中国基建的短板在哪里
总体助力世界工厂地位
基础设施
四大经济性基础建设
交通运输
铁
公
机
港口
能源
通信
水利
社会性基础设施
教育
科技
医疗
体育
基础设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基建必须适度超前
经济基建,人均不足,质量不高
铁路13万,高铁3.5万
公路500万
机场235个,美国有5000多个
城轨世界第一
移动网速世界第六(2020年1月)
社会基建,差距更大
调
结构
高效低价的物流网络
促
创新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需要新基建。 从需求侧,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和稳就业,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从供给侧,新基建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
内涵丰富
中央密集点名新基建
新基建应适应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产业链迈向全球高中端
新基建应服务
需求上
消费升级
生产上
创新发展
绿色环保发展
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
18世纪
蒸汽时代
19世纪
电气时代
20世纪
信息化时代
21世纪
智能时代
ICT
短期:新基建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与出口均因此次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受到影响,而投资因一季度淡季受冲击较小。基建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预计将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中期,新基建将起到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助力“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
新基建通过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国计民生,并缓解主要矛盾,将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中期内,新基建依旧将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长期:助力经济转型,加速进入创新大时代
长期来看,无论从全国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建设,都要求开展大规模的新基建。在全国经济的层面上,中国经济将呈现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5G、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即将来到“大创新时代”的风口,对 5G、数据中心、 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广阔需求也应运而生。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国家致力 于建设多个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催生了对交通、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 施的需求,并拓宽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范围。
放眼全国:“大创新时代”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广阔需求经济增速趋缓,经济发展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开启“大创新时代”
趋势所向
趋势一:新型智慧城市升级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服务于未来的国计民生,所以必须具有“超前性”。 新基建的头一驾马车就是“城镇化”——从沿海到内陆的超级城市群正在崛起。
趋势二:“新工业化”升级
新基建的第二驾马车是“新工业化”。
新工业化将是新基建“皇冠上的明珠”,将肩负起5G基站设备和工业互联网等项目的技术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赋能智慧工厂、智慧供应链,通过全民科技培训逐步实现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迁移,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趋势三:“智能化”将分三步走
新基建的第三驾马车是“智能化”, 将按照“传感+”“物联+”“智能+”三步走。
趋势四:“数据红利”取代“人口红利”
在新基建拉动下,汽车、制造、零售、农业、电网、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必将飞速发展,自适应的智能应用将取代人工驱动的在线应用,中国的数据红利将取代人口红利。
趋势五:视觉物联网全面推广
密集分布在边缘的智能端将普遍嵌入具有小型神经网络功能的AI推理芯片,视觉物联网将成为智能产业的边缘基础设施,以端智能与云智能互补。
趋势六:“三浪叠加”孵化新商业形态
计算变革赋能网络变革,网络变革激活媒介变革,媒介变革引发新商业文明。
在“计算、网络、媒介”三浪叠加效应下,3G孕育了电商、搜索、社交商业模式(互联网+),4G诞生了长短视频商业模式(短视频+),5G则将孵化出崭新的商业形态(XR+),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跃迁。
趋势七:服务“老龄化社会”
进入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劳动年龄人口的短缺。
趋势八:社会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应急体系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应对“黑天鹅”复杂挑战的必备保障。
趋势九:催生新型产业人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具有AI思维与动手能力的新型产业人才。
趋势十:政产学研共享共创
新基建具有超前性、普惠性和众创性,应把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和投融资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
通过大市场带动大基建,大基建拉动大投资,大投资加速大技术,我国必将形成政产学研共享共创的新基建生态共同体。
如何助推新基建快速发展
圈层角度
决策层:中央号召,地方政府跟进,中央对基建的政策导向由“补短板”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
政策
监管层:货币财政齐发力,产业政策落地,层层加码扶持新基建
财政政策: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基建进一步拓宽资金面
间接融资及货币政策:LPR 改革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的传导途径
直接融资及资本市场政策:再融资及并购重组放松,助力金融支持新基建
产业政策:交通部、工信部等频频加码政策,推进新基建产业部署
产业层:企业整体趋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龙头企业引领新基建发展
打造“云、网、端”,改造“铁、公、机”
上海明确“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四大重点领域、北京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云南提出“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四大领域……梳理各地于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打造涵盖“云、网、端”全领域的基础设施、改造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可谓各地着力下好的“先手棋”。
抓住用好新形势下的新机遇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
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机遇
做好新基建领域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
创新驱动
大数据、轨道交通技术研发,数字化提质“新基建”
投资拉动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5G、特高压建设领衔,大手笔提速“新基建”
产业链带动
物联网、云计算建设紧锣密鼓,智能化提效“新基建”
新基建最终将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新基建催生的新行业、新业态、新范式将在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很多领域变革着人类社会的组织运作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