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编辑于2021-08-29 12:46:50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词源
①《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②《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定义
社会角度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他有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有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个人角度
把“教育”等同于个人体的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社会和个体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要素
三要素说
教育者(主导性因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造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广义教育者:指相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的其他人员等。
狭义教育者: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题,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不会获得好的效果。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他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总结
1.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间即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四要素说
教育者
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也是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教育活动方式
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总结: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教育活动方式是连接教育活动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教育的形态
是指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从教育系统自身标准来看
非制度化教育
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案列:人类学校产生之前、教育不应在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制度化教育
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从教育系统运行所依赖的场所和空间标准来看
家庭教育
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特点
1.先导性
2.感染性
3.权威性
4.针对性
5.终身性
6.个别性
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主导地位)
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
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
6.形势的稳定性
社会教育
广义:是指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特点
1.开放性
2.群众性
3.多样性
4.有偿性
5.融合性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及建立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
农业社会教育
工业社会教育
信息社会教育
教育的本质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去别人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的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类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互动。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使活动对象的胜利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
三不原则
动物的学习、动物之间的哺育不是教育,例如:幼猴学跳跃、母鸡带小鸡。
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例如:新生儿吸吮母乳、膝跳反射。
无目的的偶然的影响不是教育,例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获得的相关知识。
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时代性
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2.阶级性
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
1.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
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
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2.历史继承性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是在继承和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
3.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先进的生产力,故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时,由于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往往会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4.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
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生产性
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族性
是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手段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是指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可以表述为教育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是指在人的培养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对教育效果起作用。
最基本的关系与作用
1.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关系。
教育过程既要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证的制约,又要引导和促使教育对象的成长朝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教育必须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诸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是这些关系和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与作用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要正确协调这些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到达最佳的教育效果。
两条教育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1.外部制约着内部的作用,外部必须通过内部来实现。
2.教育活动既要遵循内部规律,又要受到外部规律制约。
3.既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与条件,就教育谈教育,也不能以经济规律,法规政策代替或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
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或上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又称本能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教育起源的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是在于其把教育的起源归类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化。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起源,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又称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与生物起源说从不同方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的活动。
口诀:心理起孟禄
劳动起源说(又称社会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函需要的辩证统一。
主要内容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深厚的动力。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口诀:米凯爱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
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中国:杨贤江
基本观点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2.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的需要。
教育起源于使用,它是帮助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由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于是也就有了教育的发生。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的教育
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
基本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时间: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我国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意义: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
共同特征
1.以文法、修辞等古代为主
2.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政治的教化。
3.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残酷的体罚。
4.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没有严格的班级学年区分。
5.师生关系反映了农业社会的阶级关系、等级关系。
6.劳动人民基本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统治阶级对物质及精神方面的绝对占有。
体现在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学校教育权被统治阶级控制,生产劳动经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生产劳动经验以“师徒制”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传递。
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比农业社会高级,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基本特征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时间:18世纪。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
类型
实科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
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动力
现代大学
与农业社会的学校相比
体系更完备
类型更多样
层次更清晰
性质更世俗化
教学形式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被各国政府重视
教育改革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师生关系走向民主
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日益增强
规模和结构式更复杂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及理论创新
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称“后现代社会”、“知识社会”,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
时间:20世纪60年代之后
主要特征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满足人们职业预备、人文关怀的需要
2.类型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教学时空改变
4.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学校市场化”激发学校进行改革
5.班级授课制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成为教学核心任务
6.学校教育的观念、管理、课程、教学及师生等成为公共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备受关注。
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变革,并启发他们去反思及筹划新的社会变革,即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
与社会的关系从单纯的适应走向全面适应、批判、创造和超越的结合。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教育改革要创造一个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论述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
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外在的,便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
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本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两种基本形式
1.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的形式,即教育学
对教育理论及研究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并将其纳入教育科学人事的框架内加以解释和理解(完善自我教育认知体系)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既是规范性学科,也是解释性学科)
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
主要任务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
基本任务是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新的有效的解释。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促进教育知识增长、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主张及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推动作用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主张及影响: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提供了条件
道德教育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主张及影响:以“仁”为核心、立志求仁、亲身躬行,揭示了君子品质形成的过程
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主张学、思、行并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主张启发诱导,使学生举一反三(“启发”一次的来源)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教学内容
“予以四教,文、行、忠、信”等
主张《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内容缺陷:
1.忽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
2.鄙视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孟子
思想与主张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主要方面
1.性善论(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
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
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规律,发扬人的自觉性。
2.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
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信任。是处理好五种社会关系的准则。
“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作用
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荀子
1.“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只能。
2.教育目的
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是有着儒家学着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3.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念的核心。
4.学习过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即闻—见—知—行。
5.尊师思想
从强调教育的作用的角度尊师。
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尊师。
墨子
以“兼爱”“非攻”为教。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提出“人性素丝说”,即人的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主要思想
1.教育作用
认为教育是有功于天下的事业
2.教育目的
培养实现“兼相爱、交相利”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
3.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想能力的教育。
4.获得知识的途径
亲知:亲身通过感受获得的知识。
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分直接传授(亲闻)和间接传授(传闻)。
说知:用推理和明故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5.“三表法”
“上文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元擦百姓耳目之实”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道家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绝:绝弃)
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
反对儒家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学记》
人类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成文与战国末期
《学记》中主要的教育思想
教育功能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
德智并重
比年入学,中年。。。谓之大成。
提出确立了学年编制的设想,设计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及时间安排。提出学习程度的认定由考试来完成。
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以考领学、知行统一、德智并重的特点。
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即“产婆术”)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教学法
讥讽
对对方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知道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
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
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柏拉图
教育学著作《理想国》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教育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政治学》中。
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并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
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著有《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述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的归纳法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1623出版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泛智”教育
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入学校
教育适应自然
自然界的普遍秩序,自然的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
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年龄及程度分为不同班级。
教学原则
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发现了儿童”
在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顺应儿童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在德育上实行“自然后果法”,即尊重而儿童的天性和自由,不过多的干预其行为,由儿童自己不良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康德
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教育思想反映在《康德论教育》(又称《教育论》)中。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奇)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变化”口号的教育家。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充分论证了“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教学“心理学化”的先驱。
著有《林哈德与葛笃德》
“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洛克
代表作《教育漫画》
“白板说”
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绅士教育”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教育使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出版专著《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理论教育
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
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并首创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等概念。
教育目的
最高目的是个体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根本目的是要养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教学具有教育性(道德教育)
教育性教学
1.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3.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
4.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
教学四阶段论
教学过程
1.明了(清楚)。把新教材分解为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2.联合(联想)。搭建新旧关系的联系。使学生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
3.系统。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寻求结论和规律。
4.方法。指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的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更牢固。
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