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剩余价值的分配
这是一篇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新变化,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编辑于2025-11-06 17:56:28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
商品价值W
生产商品实际耗费=全部劳动耗费
=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工人活劳动
(劳动层面)
=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剩余价值
(价值层面)
=c+v+m
生产成本K
资本家视角=资本耗费
=不变成本+可变成本
=c+v
二者差值m
商品价值-生产成本=剩余价值
作为预付资本的增值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W=K+m
⭐掩盖
掩盖了c与v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m来源于v → m来源于c与v
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资本的产物
生产成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际意义
1.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2. 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3. 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4. 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m
K使得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被掩盖
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资本带来的
全部垫付资本的增加额
垫付资本(一次性投入)
=消耗资本+未消耗资本
消耗资本(逐渐投入)
未消耗资本
同样参与商品生产过程
同样参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利润的本质
实质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v → m
转化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性
垫付资本 → 生产成本
劳动力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
工人的全部劳动好像都获得了报酬
利润p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实质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c+v → p
W=K+p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利润率
p'=m/c+v
p'=m/C
C=v+m
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剩余价值率
m'=m/v
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原因
1. 剩余价值率
正向变化
2. 资本有机构成
反向变化
3. 资本周转速度
正向变化
4. 不变资本的节约
正向变化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转化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工业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利润率高低不同
获得的利润量不同
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高
资本周转速度慢
资本有机构成低
资本周转速度快
转化过程
等量资本投入获得不等量利润
资本家不甘心
不同生产部门间资本家的竞争
手段:资本转移
资本转移过程
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赚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供求关系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变化
………
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
形成平均利润率时停止
平均利润与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 x C
利润有平均化趋势,但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
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Σm/Σc+v
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趋势
资本家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率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平均利润率
利润对比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
有机构成高则工人数量少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利润<剩余价值
多创造的部分被转移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利润>剩余价值
会分到其他部门转来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利润=剩余价值
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 部门利润率水平
2.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
⭐最终掩盖利润的本质与来源
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不一致
利润多少似乎之和资本量有关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价值-剩余价值+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价值规律直接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而不是价值
1. 全社会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 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必定和价值总额相等
3. 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生产价格的变动
因为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是经常存在的
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动而变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形成之前
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个别价值
个别生产价格
个别生产成本
低
获得超额利润
社会价值
社会生产价格
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价值的矛盾
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形式
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
反映了由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阶段到较高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作用
本质: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独立出来,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
属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独立化形式
作用:商业资本执行着流通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缩短流通时间
加速产业资本周转
节省流通资本
增加生产资本
促进社会分工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利润
本质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
商业资本家剥削商业店员剩余劳动
来源
产业资本家让渡剩余价值
商品购销差价实现
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
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分类
生产性流通费用
运输、保管、包装等
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
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纯粹流通费用
商业店员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等
单纯为商品买卖支出
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
从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获取平均利润
纯粹流通费用
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补偿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
本质
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来源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在循环周转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固定资本折旧基金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用于积累但尚未投入的剩余价值等
特点
作为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
特殊的运动形式(GG′)
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公式:利息率 = 利息量 / 借贷资本量 ×100%
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
习惯和法律传统等
银行和银行利润
银行
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
银行资本
由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构成
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业务所获得的利润
来源于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银行的经营费用
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股份和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
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典型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股票
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
股东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
股息
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票价格
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公式: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息率
虚拟资本
本质
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如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
特点
本身没有价值,是现实资本的 “纸制复本”
其价格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相脱离
具有独立的运动规律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
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收益
土地经营者租入土地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土地私有制特点
土地所有者与经营者剥削关系
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获得收益
经营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本质
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
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超额利润构成
农业工人创造
体现剥削关系
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
级差地租
定义
土地等级相关地租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形成条件
土地肥沃程度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业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
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Ⅰ
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地理位置不同
级差地租Ⅱ
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
劳动生产率差异
绝对地租
定义
租种任何土地必须缴纳地租
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差额构成
形成条件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农业中同量资本推动更多活劳动
创造更多剩余价值
形成原因
土地私有权垄断
阻碍资本自由转移至农业
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差额
不参与利润平均化
作为绝对地租留在农业领域
来源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部分作为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新变化
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
传统工资的分配形式
具体形式
生存性工资、激励性工资、福利性工资、保障性工资等
本质
为资本增殖服务
不改变劳动力价值性质与总量边界
工资性收入
剩余价值分割主体扩展
参与主体
企业管理人员、科技劳动者、普通劳动者(通过股权等形式)
分配形式
股权激励
技术入股
股票购买→财产性收入(股息、红利、租金等)
实质
未改变资本主义财富两极分化的必然趋势
财产性收入
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组成与形式
三方面内容
社会保险(最基本)
社会救济
社会服务
再分配形式
国家依法从国民收入中获部分收入
向公民提供无偿/优价服务
产生背景与发展
阶级根源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
斗争的产物
历史进程
19世纪初法国(职员、军人等保险)
19世纪末德国(社会福利法)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建立
建立原因
剩余价值与税收增长
资本家剩余价值增加
国家税收增加
可支配部分国民收入用于福利
经济矛盾缓解
缓和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斗争推动
无产阶级长期斗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迫使资产阶级调整
殖民掠夺积累
发达国家从殖民地、发展中国家掠夺财富
为福利制度提供物质条件
作用与局限
积极作用
提高社会稳定性、增强劳动力再生产效率、促进社会消费能力、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性
无法根本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福利制度依赖国家财政状况、可能导致依赖性与效率下降、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的掠夺和剥削
掠夺剥削的基础
自身条件:雄厚经济实力、科技优势
外部条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主要途径与方式
商品市场不等价交换
分工模式: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品
高技术产品:发达国家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生产成本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剥削逻辑:资本有机构成差异→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高技术产品垄断→占有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意味着它们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更强
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其价值
高技术产品垄断:发达国家通过专利和技术壁垒垄断高技术产品市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国际资本市场获利
铸币税:凭借世界货币发行权,获取货币面值与发行成本的差额(国际货币税)
世界货币发行权: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获得铸币税
货币面值与发行成本差额:发行货币的成本远低于其面值,差额即为铸币税
货币政策操控:通过本币高估/贬值,在国际贸易、资产购买中扩大利益
本币高估/贬值: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影响本币汇率,以获取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优势
国际贸易利益: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和进口成本,从而影响贸易平衡
资产购买利益:汇率变动还会影响跨国资产的购买力,为投资者带来额外收益
政治和军事干预
典型表现:石油资源掠夺、制造国际油价波动
石油资源掠夺:发达国家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控制或影响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国际油价波动:通过影响产油国政策或市场预期,操纵国际油价,以获取经济利益
工具依托:跨国公司、国际组织
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与母国政府有密切联系,利用其全球网络进行资源控制和市场操纵
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这些组织在制定全球经济政策时往往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
价值→生产价格——价值规律起作用
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