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睡前背点心理学!一起加油吧。包含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脑的五大中枢等。
编辑于2021-08-30 20:43:27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赵氏口诀:大捡一针
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难以进行重复观察;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容易“各取所需”。
赵氏口诀:不因果、不重复、不精确、不控制、各取所需
(2) 实验法
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优点:可以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赵氏口诀:可因果、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
缺点:主试效应,研究者的期待和态度等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被试效应,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对于复杂行为无法测量;不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赵氏口诀:主被不复杂探索
(3) 测验法
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基本要求是信度、效度、标准化。
优点:简便省力,易于实行;种类多,灵活方便;标准化测量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可靠;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方便;有常模进行比较,便于对照。
赵氏口诀:多量标准建模
缺点:受到经验和文化的影响;行为样本选择不准,所得结果就很难准确;对施测者要求高;测量成绩只表明“结果”,不反映过程。
赵氏口诀:经文不准,施者不过
(4)调查法
定义:就某一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让其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点: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运用比较容易;涉及范围广,收集数据快。
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调查法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且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5)个案法
定义: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方法。
优点:可收集丰富的个人资料;详细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
缺点:研究案例过少,在概括结论或推广结果时,需谨慎。
赵氏口诀:丰富而详细,推广须谨慎
(6)相关法
定义:对不同心理现象进行量化,求取其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优点:可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预测;相关研究可以进行验证;数量化指标明确,且具有方向性;可反映变量间关系的具体情况和程度;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方便进一步研究。
赵氏口诀:艳遇的具体数量方为基础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心理学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
①人物:冯特、铁钦纳。
②对象:直接经验(意识)。
③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分析意识的内容,只看重意识的成分。认为构成人的心理世界的基本成分:感觉(知觉的元素);意象(观念的元素);激情/情感(情绪的元素)。
④方法:实验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历到的心理状态。
⑤评价:
优点:它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思辨的束缚,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赵氏口诀:摆脱、发展、奠基
缺点: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把心理简单分解为各个元素,割裂了其整体性;内省法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难以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赵氏分析:对象、观点、方法
(2)机能主义
①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②对象: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③观点:
A.反对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
B.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有选择性的;
C.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D.强调意识的功能。
④方法:客观观察法和实验内省法。
⑤评价:
A.贡献性:a.开创了美国的科学心理学;b.促进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c.推动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赵氏口诀:创美、促分、推用
B.局限性:a.意识观的矛盾倾向;b.生物主义的倾向;c.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3) 行为主义
①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②对象:外显行为。
③观点: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
B.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C.反对行为的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的作用。
赵氏分析:对象、方法、观点
④方法:实验法。
⑤评价:
A.贡献性:行为主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强调的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作用。
B.局限性: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赵氏口诀:极端、否定、限制
(4) 格式塔心理学
①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②对象:意识、认知现象(知觉、学习、思维等)。
③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是德文“完整”的译音,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部分、各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④方法:实验法。
⑤评价: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在知觉、学习、思维等实验研究中的成果,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5)精神分析
①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②对象:无意识、潜意识。
③观点: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赵氏口诀Rap:行为源于欲望、特别是性欲;无意识支配人,正常和异常
④方法:催眠疗法、梦的解释、自由联想、生活史法等。
⑤评价:
A.贡献性: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B.局限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过度强调无意识并与意识对立起来;具有泛性论,夸大性欲的作用则一直受到科学心理学家的批评。
赵氏分析:对象、方法、观点
(6)人本主义
①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②对象:人格。
③观点:
A.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认为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把人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B.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重视个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视自我。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C.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④方法: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⑤评价:
A.贡献性: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冲淡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B.局限性:错误地理解人的本质,对人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出发的;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赵氏分析:本质、主观、方法
(7) 认知心理学
①人物:皮亚杰、奈瑟、纽维尔、西蒙。
②对象:信息加工过程。
③主要观点:
A.关注人脑所发生的心理事件。
B.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
C.使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即把人脑比作电脑。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接受、贮存和运用。
赵氏口诀:关注人脑、主动加工、比作电脑、认知历程
④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⑤评价: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
大脑皮层各机能区的位置及其机能
(1)延脑(延髓)
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2)桥脑
是连接小脑和大脑的神经通路,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3)中脑
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瞳孔、眼球等均由其控制。
(4)丘脑
是感觉神经的中继站,除嗅觉外的所有输入信息都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作用。
(5)下丘脑
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皮下中枢。与生理活动中的饥饿、渴、性等生理动机有密切关系。下丘脑与情绪也有重要关系。
赵氏口诀Rap:延脑生,桥脑通,中脑视听,丘脑嗅,桥丘睡眠醒,下丘植动情
脑的五大中枢
(1)视觉区
位于枕叶的枕极,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2)听觉区
位于题叶的颢横回处,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3)机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顶叶),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发来的感觉信息。
(4)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它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5)机体感觉区、躯体运动区和身体各部位的投射关系是
1)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
2)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成正比。
睡眠的阶段特点 (根据睡眠过程中脑电波的变化)
清醒:β波;安静:a波。
(1)第一阶段
脑电变化:混合波。
持续时间:10分钟。
主要特点:浅睡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2)第二阶段
脑电变化: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持续时间:20分钟。
主要特点:较难唤醒。
(3)第三阶段
脑电变化:出现8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持续时间:40分钟。
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为放松。
(4)第四阶段
脑电变化:持续8波。
主要特点: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等。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称为“慢波睡眠”。脑电波从清醒阶段到第四阶段基本是从高频低幅(快波)向低频高幅(慢波)转变。
(5)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
出现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往往出现梦境。REM阶段持续时间,一夜越来越长,一生越来越短。
梦的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2)生理学的观点
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的观点认为: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4)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
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注意
注意的种类
(1)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
①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原因:
A.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B.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②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原因:
A.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B.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
C.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与随意注意有着密切关系。
D.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较于无关的活动,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E.人格:意志力越顽强的人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③随意后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引起原因:直接兴趣;熟练程度。
(2)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为
①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实验范式:双耳分听、视觉搜索、返回抑制、注意瞬脱、启动效应。
②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范式:警戒作业。
③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实验范式:双作业操作。
注意的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①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该理论又叫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早期选择理论。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支持该理论。可解释“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②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认为: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闯限不同。该理论又叫中期选择理论。后期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可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③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和诺尔曼认为: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该理论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可解释“Stroop效应”。
④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认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①认知资源理论
由卡尼曼提出,认为:A.把注意看作是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B.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C.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赵氏口诀:资源有限,复杂占多,机制分配
②双加工理论
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2类。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意识控制的加工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经过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赵氏口诀:自动化加工:不限制,不注意;意识控制加工:受限制,要注意,可调整,能转变
感觉和听觉
感觉现象
(1)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2)感觉适应:
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常见的视觉适应包括对明适应和对暗适应。前者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
赵氏分析:在某种刺激作用下逐渐适应,就是由很敏感变得不敏感,感受性下降。但暗适应除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感冒食而无味,体现了嗅觉对味觉的作用。
(4)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引起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①提出者:拉瑟福德。
②理论观点: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又叫电话理论。③缺陷: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震动,人耳却能分辨每秒震动1000次以上,甚至20000次的声音,这是频率说所不能解释的。
(2)共鸣理论
①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②理论观点: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震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又叫位置理论。
赵氏口诀: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③缺陷:人耳能接受20~20000Hz的震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3)行波理论
①提出者:冯·贝克西。
②理论观点:该理论发展了赫尔姆霍茨共鸣说的合理部分,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震动,这种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又叫新位置理论。
赵氏口诀:上长下短,高低相反,向上推进
③缺陷: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 神经齐射理论
①提出者:韦弗尔。
②理论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一致的,在声音频率较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做出反应,就需要神经纤维的联合“齐射”来加以反应了。
③缺陷:齐射理论只能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