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河流域建筑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建筑体系和建筑欣赏,从建筑背景、历史分期、建筑技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述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9-04 22:01:22两河流域建筑
建筑背景
1.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水运发达。
2. 由于这一地区的人类居民率先进入农耕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都最早得到发展。建筑也不例外。伴随着这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阶级社会,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建筑也随之出现,宫殿、陵墓、寺庙等等,不一而足。
3. 两河流域虽然最早孕育出人类文明,但也正是因为这里的富庶,一直成为各个原始种族争相占领的对象,战争频繁。所以两河流域的建筑历史是有不同时期不同的占领民族共同谱写的。
历史分期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艺术 (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
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邦,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大的城邦有苏美尔,乌鲁克等等。
他们的社会是围绕神庙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神,如雷电神,风暴神、植物神、水神等,修建了许多神庙。国王不过是神的旨意的执行者,他领导人民为神服务。这个社会的中心是神庙,神庙被用来指挥劳动,举行祭祀活动,发展公共事业,集中分配劳动产品。神庙建筑就成为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艺术。 因为缺少石料,苏美尔人便用粘土做成泥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防水,他们又在墙面上镶嵌陶钉,类似马塞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是塔庙,又叫做“吉库拉塔“(ziggurat),是一座用泥砖修筑成的巨大人造土山,其面积可以与金字塔相比,高度由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这些塔庙是城市的灵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塔庙上建有神庙、贮藏室、工作房,甚至有交易市场。
乌尔 月神台:残留至今的乌尔(UR)的月神台,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第一层基底面积为65×45米,高9.75米,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第二层的墓底面积为3723米,高2.50米,以上残毁,据估算,总高达约21米。
月神台
齐格拉特神塔也称乌尔神塔、乌尔金字形神塔、乌尔大寺塔、乌尔塔庙,是苏美尔宗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神塔平面看上去为长方形,塔分三级,自下至上逐级变小,顶上是一座圣殿。整个建筑四周是一层2.5米厚的表层,砖头砌得很有规律,横竖相间,表面的砖头则刷上沥青灰泥起到防水的作用。通过北面的三道用砖砌成的阶梯可以登上神塔,中间的阶梯则是为举行典礼的队伍准备的。
乌尔塔庙
古巴比伦时期 1792——1000 BC
马尔都克神庙:是两河流域多级塔的代表作。它共7级,长宽高均为91.5米。各级的颜色不同,代表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旧约》中提到人们建造巴别塔的故事,指的就是这座塔。这座塔在亚述人攻占巴比伦城时曾被毁,后来新巴比伦时期又重建。
巴比伦建筑创造了用土坯和砖砌筑拱券,以彩色琉璃砖作为建筑装饰的技术。这种技术传到小亚细亚、欧洲和非洲,对后来的拜占廷建筑和伊斯兰建筑有很大影响。
亚述王朝时期 911——612 BC
在亚述时期王宫殿建筑具有更大的意义。继承苏美尔人的建筑原理,接受其神灵崇拜。 国王居住的宫殿的外观上看出礼仪中心的世俗化。(现实性和世俗性的统一)
萨艮王宫(萨尔贡二世宫殿):建于公元前8世纪初亚述帝国。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7世纪,两河流域处于亚述人的统治下。亚述人是古代民族中最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又征服了古埃及,国力达到极盛。因此,亚述帝国的建筑规模空前,不亚于任何一个西亚国家。这个宏伟的宫殿式对亚述皇帝萨艮二世彪炳功绩的赞颂。宫殿占地约17公顷,前半部在城内,后半部在城外,可能是为了同时预防外敌的入侵和城内百姓的暴动整个建筑是一个军事堡垒。宫殿是建在18米高的人工砌筑的土台上。宫殿西部有庙宇和山岳台,反映着皇权和神权的合流。台是两河下游的式样,基底大约43m见方。共有4层,第一层刷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红色,代表人世;第三层蓝色,代表天堂;第四层代表太阳,刷成白色。王宫规模大,造型雄壮,色彩装饰丰富,以炫耀帝国豪富威武。
萨艮王宫平面
萨艮王宫
新巴比伦帝国 620——539 BC
空中花园(Higing Garden)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于公元前6世纪初,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园。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曾经做过记载。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巴比伦的‘悬空园’,直译为‘悬挂园’,或依其景观译为‘架空园’或‘空中园’,它依附在‘巴比伦城墙’之上。”其实所谓空中花园只是各层土台屋顶上的屋顶花园。据说整体是金字塔形的台地层(约四层或更多),也有说是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层建筑组合成剧场般的建筑物。其底边长及台高,一般推测为每边120米,呈方形,高约23米。各个台地用墙或拱廊支撑,内部有很多洞窟和浴室。近台地的四边,覆土种植各种树木花草,从整体上看,像是被树林覆盖着,呈小山的景观,高高耸立在巴比伦平原的中央。“空中花园”,同样具有礼仪的作用,它的产生是由于从马尔都克神庙出城到依斯特庙、年节庙举办宗教游行的需要。
空中花园
伊斯塔尔门: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城围有两道厚墙,上面设有塔楼。各道城市分别用巴比伦的神抵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门,这座城门有前后两道门、四座望楼,大门墙上覆盖着彩色的琉璃砖:蓝色的背景上用黄色、褐色、黑色镶嵌着狮子、公牛和神兽浮雕,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伊斯塔尔门
巴别通天塔: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 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 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在“巴别”塔里,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
巴别塔
建筑技术
1. 砖的生产量不大
2. 土坯被广泛地使用
3. 在建筑结构和形式上,创造性的发明了拱,适应了宽阔内部空间的要求。
4. 使用券拱但数量不多
5. 大量地使用饰面技术
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 起源和演变:1.多暴雨,为保护土坯墙,禊进陶钉。 2.多石油,用沥青代替陶钉。为保护沥青免受日晒,在外部贴各色石片或贝壳,构成斑斓的装饰图案。 3.在墙的基脚部分或墙裙上作横幅的浮雕。
饰面材料: 装饰丰富一彩画、陶钉、石板、琉璃砖等 公元前4000年——陶钉、圆形、密集排列 公元前3000年——发明硫璃、色彩斑斓 公元前3000年——沥青、石片、贝壳、砖或石板墙裙、横向浮雕 饰面技术较成熟: 1.完全符合琉璃砖大量模制的生产特点和小块拼镶的施工工 艺,它们的平面感很强,适应于土坯墙建筑的结构逻辑。 2.少数题材重复使用。
影响
1. 总结起来,两河流域的建筑文化虽然久远,但不幸的是战争太过频繁,严重破坏了它的演进,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幸中的万幸是,两河文明完全消逝前,已经和北非的古埃及地区产生了交流,一些文明元素也慢慢传入了埃及,并生根发芽,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下来。
2. 两河流域的金字塔形神庙建筑渐渐被埋没了,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不断发展完善,成为遗留至今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