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经皮吸收
药剂学第十三章药物经皮吸收讲述了定义、分类、特点、皮肤的生理构造、药物经皮吸收途径、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等,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编辑于2021-09-07 21:45:24皮肤递药制剂
定义
是指你一定速率透过皮肤毛细血管,洗手进入体内循环的一类制剂全是t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分类
传统制剂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凝胶剂,涂膜剂,硬膏剂巴布剂, 涂剂,气雾剂,喷雾剂,泡沫剂,微型海绵剂。
现代经皮递药系统
贴剂
特点
优点
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胃肠因素的干扰。
避免药物对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减少给药次数,且患者自主用药,适合不宜口服的患者。
发现副作用时,可随时中断给药。
缺点
不适合剂量大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的药物
起效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药物吸收个体差异和给药部位的差异较大。
皮肤的生理构造
表皮层:(角质层和活性表皮[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真皮(毛细血管,淋巴,神经)和皮下脂肪组织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具体介绍 ① 角质层(砖泥结构)/(药物通过的首要结构)——砖:角质层细胞[蛋白与脂质] 泥:细胞间脂质[脂质双分子层] ②活性表皮层(类脂双分子层):脂融性药物的屏障 ③真皮(进入血液循环):不形成屏障 ④皮下脂肪:不形成屏障 真皮和皮下脂肪是脂溶性药物贮库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表皮吸收途径(主要途径)
细胞途径/穿过角质层细胞(脂质 角蛋白)
细胞间质途径/细胞间脂质(内酯双分子层 主要途径)
亲水区(水溶性药物)
疏水区(非极性分子)
皮肤的附属器(吸收快)[水溶性药物,离子型药物]
汗孔,毛孔,皮脂腺孔(真皮层血管吸收)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致密结构破坏):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好。
角质层厚度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活性表皮细胞内):酶含量少,血流量低,首过效应小
皮肤温度:温度升高,渗透速度升高(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角质层水化)
药物的性质
药物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过高,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不易透过表皮层];) 分子量<500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解离常数Pka:表皮4.2-5.6。分子与离子结合 熔点:小 药物晶格能小,热力学活度(溶解度的对数与熔点的倒数成正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药物的剂型
半固体>骨架 基质:亲和力。PH:解离。药物浓度与面积。透皮吸收促进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化学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首选)
作用机制:改变角质层类脂排列,影响角质层水合作用,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常用促渗剂分类:①有机溶剂: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DMSO,DCMS ②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③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④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卵磷脂 ⑤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
离子对
加入与药物带有相反电荷的物质形成离子对,是最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内脂
前体药物
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是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将药物电子和电荷的药物分子导入皮肤,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 适用于:难以穿透皮肤的大分子多肽药物和离子型药物 优点:①程序给药,调节电场强度,以满足不同时间的计量要求。②个体化用药
电穿孔技术:施加瞬时高电压脉冲电场于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使之形成短暂的,可逆的亲水性通道,而增加细胞及组织膜渗透性的方法。 作用机制:瞬时脉冲电压正常产生亲水性通道;维持或扩大通道时,药物在电场力下转运
超声波导入技术 :①超声波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②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通透过通道 影响因素:超声波的波长,超声波的输出功率90~250,药物的理化性质
微针:通过微制造技术制成的极为精巧的微细针簇,能够穿入皮肤的角质层或活性表皮层,但不足以触及神经,不会有疼痛感,且有持续性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装置 作用机制:在角质层造成了真实可见的冲通道 内部结构分为空心微针阵列(具有皮下注射器和精皮给药贴剂的双重优点)和实心微针阵列(增加皮肤渗透性)
激光技术
药剂学方法
脂质体
纳米粒
微孔
囊泡
传递体
环糊精包合物
软膏剂
定义
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分类
溶液型软膏剂(药物溶解入基质或基质组分中制成软膏剂) 混悬型软膏剂(药物细粉均匀分散于基质中制成软膏剂)
组成
药物,基质
理想的基质应满足
1.性质稳定于主要或附加剂等,无配伍禁忌 2.均匀细腻,具有适宜的稠度,润滑性和涂展性, 对皮肤或黏膜无刺激性 3.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的分泌物 4.无生理活性,不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与伤口愈合 5.容易洗除,具有良好的是要性能。
油脂性基质
特点
对皮肤润滑,防止干裂,但是药性差,疏水性强,不易清洗。
不是于有渗出液的创面,脂溢性皮炎,痤疮。
分类
油脂类
芝麻油,大豆油
烃类(性质稳定,多合用)
凡士林(软石蜡),对皮肤具有较强软化,吸水性差
液状石蜡
调节稠度
固体石蜡
调节稠度
微晶石蜡
地蜡
调节稠度
类脂类
羊毛脂
吸水强,常用W/O型乳化剂,常与凡士林合用
蜂蜡
鲸蜡
合成油脂基质
角鲨烷
羊毛脂衍生物
羊毛醇
乙酰化羊毛脂
硅酮
硅油,常作润湿剂
脂肪酸,脂肪醇
水油性基质
特点
释放药物快,无刺激性,易清洗,可吸收组织分泌液,易蒸发,易霉变
适用于湿润或糜烂的创面
分类
聚乙二醇(PEG)
易溶于水,不易霉败
纤维素衍生物
附加剂
抗氧剂,防腐剂,保湿剂,吸收促进剂
制备
1.基质的处理
油脂性基质,使用前需加热熔融后趁热滤过,出去杂质,再加热灭菌
2.药物的处理
不溶性固体药物
可溶于机制的药物
半固体粘稠性药物
3.制备方法
研磨法
该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且不溶于基质的药物。
熔融法
注意事项
冷却速度不能太快
冷却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不溶性药粉下沉,造成分散不均匀
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成分应带冷至接近室温时加入。
冷凝成膏状后,应停止搅拌,以免带入过多气泡
乳膏剂
定义
药物溶解后分散于乳剂型基质中形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分类
水包油型乳膏剂(雪花膏)含水量较高,能与水混合,油腻性小 容易涂布和洗出,药物释放和透皮吸收快 容易霉变,用于分泌物较多的皮肤,分泌物可重新透入皮肤,使炎症恶化。
油包水型乳膏剂(冷霜)油腻性较油脂性基质小,容易涂布且水分蒸发时有缓和的冷却作用。
乳剂型机制适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液的皮肤破损和皮肤瘙痒,禁用于溃疡,水泡,化脓性创面。
组分
油相,水相,乳化剂
制备
乳化法,包括熔化过程和乳化过程
过程
水相温度略高于油相,防止两相在混合时油相的组份过早析出或凝结
将水相溶液慢慢加入到油相中,边加边搅拌,至冷凝
油水两相混合方法
两相同时参合,适合于大量生产
分散相加入到连续相中,适用于含小体积分散相
连续相加入到分散相,适用于多数乳剂系统,在混合的过程中发生转型, 使分散相的粒子更细
可长效粘附作用于皮肤,药物在全部发 挥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治疗作用。
糊剂
定义
大量的固体粉末均匀的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分类
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以淀粉及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 脂肪糊剂(以凡士林,羊毛脂或其混合物为基质)
糊剂的稠度比软膏剂高,吸水能力较强。药物应先粉碎成细粉, 基质搅拌成糊状,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控制在70度以下,以免淀粉糊化。
符合规定: 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或粘膜上无刺激性,混悬剂, 2.具有适当的粘稠度,易涂于皮肤或年轮上,不融化,粘稠度随季节变化小 3.性质稳定,软膏剂,软膏剂,糊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乳膏剂不得油水分离或胀气现象。 4.软膏剂,糊剂因避光密闭存储,乳膏剂不得冷冻 质量检查 1.外观性状 2.主要含量测定 3.物理性质评价(熔点和滴点,粘度和流变性,酸碱度。) 4.刺激性 5.稳定性(乳膏剂还需检查分层现象,耐寒耐热试验,W/O型乳膏剂的耐热性差,油水易分层 O/W型乳膏剂耐寒性差,易变粗) 6.粒度 7.装量 8.无菌 9.微生物限度 10.药物的释放和穿透及吸收性
凝胶剂
定义: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溶液,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分类
基质属于单分散系统
水性基质
一般由水,甘油,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凝胶淀粉等构成。
油性基质
液体石蜡或脂肪由于胶体硅,铝皂等
乳状液型凝胶剂又称为乳胶剂
高分子基质制成的凝胶剂也可称为胶浆剂
小分子无机药物的小颗粒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 形成的凝胶剂称混悬型凝胶剂,具有触变性
要求
凝胶剂应均匀细腻,时常保持胶状,不干涸或液化。
混合型混悬剂中胶粒应分散均匀,不应下沉结块。
不应与药物发生互相作用,应避光密封保存
水性凝胶基质
优点
无油腻感,易涂,易洗
能吸收组织渗出液,不妨碍皮肤正常功能。
稠度小,利于药物释放,特别是水溶性药物的释放。
缺点
润滑性差,容易失水和霉变,需要加入保湿剂和防腐剂
基质(高分子材料)
卡波姆(引湿性强,释药快,无刺激,适用于脂溢性皮炎) 纤维素衍生物(需要加入保湿剂,轻易失水干燥,粘附性大)
制备
先制成水性凝胶基质,与药物溶液混匀,然后加水至足量,搅匀即可。
涂抹剂
定义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成膜材料的溶剂中涂抹后形成薄膜外用液体制剂。
特点
方便,不易脱落,易洗除。缺点,载药量少
组成
药物,成膜材料(聚乙烯醇 PVA 聚维酮),挥发性有机溶剂
贴膏剂 (属于硬膏剂,包括贴膏剂和膏药)
定义
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机制和基材制成供皮肤贴敷
分类
橡胶膏剂,凝胶膏剂
橡胶膏剂
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
不污染皮肤或衣物,但膏层较薄,载药量小,维持时间短,且有刺激, 过敏,易老化等缺点。
由背衬层,膏料层(由基质和药物组成, 基质主要由生橡胶,增粘剂,软化剂,填充剂组成),膏面覆盖层。
制备方法有溶剂法,热压法
凝胶膏剂(巴布膏剂)
提取物,饮片,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抹于背衬材料上。
与皮肤的生物相容性好,亲水性高分子基质具有透气, 耐汗,无致敏性,无刺激性。载药量大,适合中药浸膏, 释药性能好。利于药物透皮吸收。透皮吸收控释技术。
背衬层,膏体层,防黏层
黏附性和赋形性是基质处方筛选的重要评价指标。
特点
按规定方法进行提取药物,不应先磨成细粉,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涂布均匀,无漏膏现象
贴剂
定义
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材料制成贴在皮肤上,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
选择药物的原则
剂量小,药理作用强,日剂量小于10mg。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D,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为1~2,熔点小于200℃。
生物半衰期短,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发生过敏。
种类
组成
背衬层,压敏胶,防黏层
分类
黏胶分散型
将药物分散在压敏胶中,铺背衬材料上加防粘层而成, 与皮肤接触输出药物。
不足是药物释放,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减弱,导致剂量不足。
储库型
利用高分子包裹材料,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进剂包裹成材料, 利用包裹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由背衬膜,药物储库,控释膜,黏胶层,保护膜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半固体基质中成储库
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的药物作为冲击剂量,缩短用药后的时滞
周边黏胶型
含药的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贴于背衬材料上,加防黏层。 亲水性骨架能与皮肤紧密贴合,通过认识皮肤,促进药物吸收。释药受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辅助材料
压敏胶(PSA),背衬材料,控释膜,骨架和储库材料,防黏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