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易错知识要点,以及做题过程中的一些易错点.,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9-09 21:26:32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理论要点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例子;旧唯物主义(半截子):自然界唯物,人类社会唯心,没有实践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时空是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的特点表述要严谨,看清条件(客观、有限+无限、绝对+相对)
(通过实践)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自然规律盲目、自发、无意识;社会规律自觉、有意识、主客观相互制约;客观规律+主观能动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区别+联系(做题时注意题干问的是什么!);“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是物质,也不是特殊的物质,没有介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第三种存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元论、物质性、多样性的统一;意识、人类社会都统一于物质;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即属于物质
唯物辩证法理论要点
联系时以区别为前提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可以改变条件,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联系不能被创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所以:变化=运动>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者的区别依据并不在于时间先后!可以表述为: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后。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和偶然----机遇;可能和现实----没有其中一方就没有另一方,发展的可能不一定都是好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感官感知)包括真象和假象(≠错觉),没有对错,都是对本质(理性思维)的反映。内容和形式----事物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辩证统一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质量变关系:审清题目,强调哪一者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外部力量!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采取观念、逻辑、概念的形式);主观反映客观
认识论理论要点
实践是感性的(有意识指导,体现主体目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本质特性在于直接现实性(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实践主体,也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实践客体;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还有本能活动(动物也有)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是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不总是滞后于实践;实践不是认识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实践先于认识、高于认识;影响认识的因素多种多样,实践是决定性因素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感觉到物,离开实践寻找认识的本源;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思想;→直观反映论(机械反映论,旧唯物主义)vs能动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具有模仿性、摹写性≠认识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模仿(×);认识反应性+能动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直接得到的,有待于深入发展为理性认识,两者都重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夸大感性----经验主义,夸大理性----教条主义;实践+理性思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真理具有客观性,决定了它具有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对一个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绝对性;相对真理之和=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终极真理不存在;人的无限性、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人的有限性、非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夸大绝对真理----教条主义,夸大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超出一定范围,而这就会互相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客观性)和实践的本质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和结论的一致性,不能证明真理性,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理性
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具有客观性;价值评价只有符合人类整体要求和利益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有价值的不一定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有价值;成功的实践必然要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要以真理为前提
必然是客观规律,自由是主观能动;自由是在认识和利用必然时表现出来的自由自主的状态,自由要以必然为限度;自由的条件:认识条件和实践条件
唯物史观理论要点
唯心史观的缺陷:忽视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物质动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者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阶级有关)+非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阶级无关)
社会意识一定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二者不一定同步变化,迟早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物质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属于生产力,但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是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物质力量;人与人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则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制度组织设施等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所以,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骨骼”,是决定性的,上层建筑是“血肉”;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性(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创造性活动)、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函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社会发展的其他四大动力:阶级斗争是直接表现、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革命都是重要动力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人与动物:劳动;人与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绝大多数;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反动派不能创造历史;历史人物必须要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易错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不受社会存在制约而独立发展”(×)----社会意识绝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必须受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
“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属于社会存在”(×)部分是,如: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存在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资本家掌握了劳动资料而占有其他人的劳动”(×)----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不一定是资本家
非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则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等
“人民群众是由无数个人所构成的”(√)
认识论易错点
唯物主义认识论vs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区别在于认识路线的不同----从物到思想和感觉vs从思想感觉到物,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的东西并非是深刻正确的
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地......”说明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为获得利益”=价值原则,违背客观规律=违背了真理原则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实现思想目的:将意识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感性活动:有意识指导的主体能动性活动
“想象能够使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夸大了想象的作用。可以表述为“有助于”
真理始终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
真理与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真理原则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联系:价值的存在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定是有价值的
“人的思维最终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可知论!
“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
“人的创造性活动无法摆脱规律的制约”(√)----规律是客观的,只要存在,就一定会制约人的活动,但是人类可以利用规律
唯物辩证法易错点
错觉是幻觉,是不存在的。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是歪曲形式表现本质(例:清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折断的)
人不可以创造联系,但是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规律只可以利用,不能改造,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类必须受规律制约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为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决矛盾的形式多种多样,“只有”的表述是错误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即普遍≠整体,特殊≠部分(例:白马非马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马和马腿才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的是质变。看准题干强调的是什么
辩证唯物论易错点
坚持历史客观性,历史唯心主义是错的。(例:轴心时代)
“本我的意念”属于主观唯心;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人脑可以将部分事物想象成完整情形,说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对物质超前/滞后反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强调的是二者的统一性
唯心主义哲学不会伴随人类认识始终,也不会自动消失
所有观念都可以在人世间找到原型,可以是歪曲反应,但不会是虚幻反应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只是近似的,因为要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
人在改造世界是充满了创造性,这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人要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无关。只是因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自身能力有限,需要共同实践,才需要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审题时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指的是,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之一:人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类社会也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