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外国教育史英国教育法案
这是一篇关于333外国教育史英国教育法案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333外国教育史的基础知识,助你一战成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英国的教育发展
17-18世纪的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教会管理,慈善性质的学校(免费) E对象:贫民
贵族:家庭教育
中等教育
文法中学(公学)、实科中学、文实中学
简介
由公共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学生在公共场所接受教育的中等私立贵族学校。
典型
温彻斯特中学、圣保罗中学等
特点
E对象
贵族子弟
E目的
升入学术型大学的预备学校
E内容
古典知识、古典语言+上层社会礼仪+体育、军事
E经费
高昂学费+私人资助
E管理
贵族与教会管理,不受国家行政部门干涉。
师资与条件
优于一般的文法中学、收费高昂
评价
优点
培养了很多英国精英人才,被誉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缺点
只满足贵族子弟的需要,不向平民开放,是E不平等的产物。
高等教育
古典大学,私立,延续中世纪大学传统。牛津、剑桥是高等教育的标志。
自由放任政策,国家不管理E。
19世纪的教育概况
导生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初等E师资极为匮乏,教会人士贝尔与兰卡斯特创建了导生制,也叫“相互教学制”
内容
教师→年龄大且成绩好的学生(导生)→其他学生
优点:学生数额增加,弥补师资短缺
缺点:难保教育质量
《工厂法》
9-13岁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义务教育,导致出现师资短缺的情况。
《初等教育法》 “福斯特法案”
187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福斯特着手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1.国家对E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2.地方成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E。
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性的初等E(未免费)
4.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办学,逾期仍未办学,地方学校委员会负责设立学校。
5.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E制度的正式形成,至1900年英国初等教育基本普及。
沿袭旧制,文法学校(贵族);实科中学;职业中学
19C初,工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而进行改革。
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开启新大学运动序幕。
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主体
民众办理
对象
面向中产阶级
大学推广运动
代表
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推崇自然科学;E与社会紧密联系
加强向社会服务,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E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中。
面向中产阶级。
1.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科学E步入大学的讲坛。
2.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强化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3.扩大E对象,高等E从此面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4.促使社会中下层与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国家颁布“E补助金”法,开创了国家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E的先河。
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概况
《费舍法案》(1918)规定5-14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免费教育。
《巴尔福教育法》
1.民众需要普及的中等教育。
2.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3.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
教育管理
1.设立地方管理当局,取代地方委员会。
2.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初等、中等和师范教育。
3.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
普遍建立公立中学
1.促成了英国中央与地方机构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2.首次强调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公立学校的建立和普及。
《哈多报告》
概述
11岁考试进行分流,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动摇了双轨制。
11岁前的初等E
5-8岁 · 幼儿学校
8-11岁 · 初级小学
11岁后的中等E
文法学校(以学术性课程为主)
选择性现代中学(实科中学)
非选择性现代中学(职业中学)
公立小学高级班(高级小学)
11岁时进行选拔性考试
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周岁。
1.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初、中等教育的衔接,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
2.教育分流主张,满足不同阶层需要。
3.体现E平等,动摇双轨制。
4.四条轨道反应双轨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二战后的教育概况
《1944年教育改革法》 (《巴特勒法案》)
二战即将结束,“人人受免费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1.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
2.加强地方E行政权利,设计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地方教育局向义务E超领者提供全日制or半日制教育。
4.提供了宗教E、师范E、高等E改革等要求。
影响和意义
1.建立了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公共教育系统,形成了英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制。
2.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教育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
3.所有学生免费中等教育,普及10年的义务教育。
《1988年教育改革法》 (贝克改革)
英国大臣贝克进行全面改革,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革。 目的:A.促进经济发展;B.触动传统教育模式
基础教育
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
5-16岁义务E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基础、附加)
实施全国统一考试
7、11、14、16岁四次考试
实施“摆脱政策”
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归中央管辖。
自由择校政策
赋予家长和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
职业E
建立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高等E
废除高等E“双重制”
实行摆脱政策
成效:里程碑
1.统一课程:加强集权,统一价值观,缩小各校差距,实现E均等,提高E质量。
2.统一考试:维护E公平,加强学校竞争,提高教育质量。
3.摆脱政策: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竞争
4.高等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统一学校管理
5.E管理:加强集权,提高E质量,促进基础E多样化发展。
争议
1.统一课程:加重师生负担,剥夺教师自主权,压抑学生创造性。
2.统一考试:加重教育应试色彩,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3.摆脱政策和自由择校:学校差距拉大,平民上学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影响
对英国
是英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里程碑
1.巩固国家权威。触动教育管理传统,加强中央集权。
2.顺英自由竞争。拉开各级教育全面改革序幕,激活市场竞争,实现教育创举。
对世界
各国教育改革效仿和参考的典范法案。
启示
1.松紧有度,有的放矢
2.认清方向,果断执行。
3.及时修改,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