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教史德国
外教史德国思维导图,初级知识点汇总,发展脉络、教育:17-18世纪教育概况、19世纪的教育概况、20世纪上半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德国
发展脉络
公元2-3世纪
日耳曼人形成部落
公元前476推翻西罗马
9世纪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
13世纪
德意志各邦国
分散成各政治联盟
16世纪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建立路德派新教
18-19世纪
德意志帝国建立
18世纪初
普鲁士邦国崛起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三次战争统一德国
随着统一,开始工业革命&民主制度
三次战争
1864年
普鲁士联合丹麦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
1866年
“七星期战争”中普鲁士击败奥地利
1870年
普法战争
德国南部多个土地脱离法国统治
20世纪
发生两次世界大战
均战败
威廉二世的下台代表帝国的结束
魏玛共和国开始
1949年德国市战败国
在美国和苏联的矛盾下
被迫分裂为2个主权国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美)
德意志民族共和国(东德)(苏)
柏林墙是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1990年
随着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倒,重新统一
教育
17-18世纪教育概况
重点
早期义务教育、泛爱运动
初等教育
义务教育
背景
德意志各邦国深受以路德为中心的义务教育思潮的影响
内容
16时期中期
(威丁堡)颁布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强制家长送子女入学
17世纪初期
魏玛公国6-12岁男女儿童上学
18时期初期
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普通学校规章》规定入学年龄和不让子女入学的家长罚款
19世纪末期
实现100%的初等教育入学率
评价
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在初等教育发展方面,德国走在欧美各国前列
泛爱教育
18世纪70年代巴西多在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创办泛爱学校,演变为泛爱运动
巴西多的著作《初级读本》世界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材;第一是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教育目的
培养增进现世幸福感的人(即有知识、健康、乐观、泛爱精神、自由发展的人)
体现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热爱儿童的思想
教育内容
德、体、美、劳、智(现代德语教学,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反对古典主义,反对经院主义=宗教主义)
教育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教育方法
实物、直观、实用性、兴趣游戏主动性、严禁体罚
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文教育
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宗教注意、反对古典主义
局限:过度给予儿童自由
中等教育
文科学校(文法学校)
实科学校
简介
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哈勒开办了以“数学、力学、经济学”为主的实科中学,得到政府的认可,面向平民子弟开放
性质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
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习自然科学,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现代语教学
刺激资本主义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教育和科学紧密相关
骑士学校
贵族子弟的实科学校
高等教育
古典大学
新大学运动(17世纪末)
17世纪末,由于
1.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2.自然科学和实科教育兴起
3.新哲学思潮的影响
德国建立了哈勒大学(第一所)&哥廷根大学
哈勒大学
近代哲学、近代科学
教自由、学自由
思想自由成为大学办学原则
哥廷根大学
研究型大学
修建图书馆&实验室
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
拓展近代大学的职能
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19世纪的教育概况
学前教育
幼儿园普遍建立
因为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19世纪后期,德国基本实现了6-14岁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
师范教育
大力发展示师范教育
德国最早的师资培养机构是哈勒师资养成所,德国还创办了柏林师范学校等一批师范学校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是德国主要的中学类型
建立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教育制度的大学
柏林大学
在19世纪初拿破仑攻占普鲁士,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办的,人们对柏林大学给予了民族振兴的期望
洪堡要求建立(教育部部长)-第一人校长费希特
宗旨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大学
1.提倡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最重视哲学)
2.鼓励学自由&教自由
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人才
4.聘请有学术造诣&高超教学技能的人做教授
对国际
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学府
现代大学特点:以研究为核心
对德国
成为德国科学&艺术的中心,振兴了德国经济,实现了德国统一
20世纪上半叶(二战前)
德意志帝国
教育等级制明显
三轨制学校
国民学校
下层阶级
中间学校
中层阶级
文科学校
上层阶级
中下层阶级
文实学校
后来加入
魏玛共和国
废除双轨制,8年义务教育,其中4年是统一初等教育
1.中学建立在统一的小学教育之上
2.原有四校
3.新建两校
德意志中学
上层建筑中学
4.考试选拔制度决定进入哪种中学,且学生有选择权
1.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高等教育面向大众
3.民众参与
职业教育
双元制(即职业学校培训职业知识,企业培训实操技能
小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培养
教育管理
建立分权制
1.魏玛共和国手中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制
2.加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3.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4.政治上的统治失误导致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情绪高涨
二战后
1959《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
苏联卫星发射成功
出台《总纲计划》
初等+中等教育
1.初等教育
所有儿童先上4年基础学校(近似小学)
再上2年促进教育(近似于初中)
2.中等教育
主要学校(职业教育,双元制)
升入新建的以实科为主的大学
高级中学
文科中学
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
1.保留德国等级制度传统
2.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3.标志西德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思考:北大改革&柏林大学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