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学
这是一篇关于微生物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厌氧性细菌、肠道病毒、呼吸道感染病毒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16 11:05:50中心主题
一、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主要生物学性状:G+,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胞,易培养。最主要的抗原是葡萄球菌A蛋白(SPA), 葡萄球菌在无芽胞菌中抵抗力强。 (2)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 致病物质是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
2.链球菌属
呈链状,链的长短不一。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A群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1)A群链球菌:G+,链状排列。营养要求较高。 根据其溶血现象不同分为三类 分类 甲型 乙型 丙型 别名 草绿色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不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 α溶血 β溶血 无 致病性 条件致病菌 致病力最强 不致病 致病物质 ①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M蛋白等 ②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③外毒素:主要有致热外毒素、溶血毒素等
(2)肺炎链球菌: G+,呈双或短链排列。有较厚的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致病物质:荚膜、溶血素、神经氨酸酶等
3.脑膜炎球菌 G- ,肾形双球菌。需氧菌,需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抵抗力很弱。 抗原结构主要有: ①荚膜多糖抗原 ②外膜蛋白抗原 ③脂多糖抗原 ④核蛋白抗原 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二、肠道杆菌
1.大肠杆菌 为肠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多数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可用于细菌鉴别。 致病物质:①黏附素 ②内毒素 ③外毒素 所致疾病:①肠道外感染 ②肠道内感染
2.伤寒杆菌 G- ,易培养,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可用于细菌鉴别。 所致疾病:主要是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 主要破坏大肠黏膜细胞,导致细胞坏死,造成不同程度的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痢疾杆菌(痢疾志贺菌) 分解葡萄糖产酸,多数分解甘露醇,不分解乳糖。 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主要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细菌性痢疾 根据发病情况不同,分为: ①急性细菌性痢疾 潜伏期1~3天,发热、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症状,预后良好 ②慢性细菌性痢疾 >两个月,反复发作,全身症状不明显 ③中毒性痢疾 持续高热,很快出现DIC,器官衰竭,死亡率高
三、厌氧性细菌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分为厌氧芽孢杆菌和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芽孢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是: 破伤风梭菌导致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导致气性坏疽 内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
(1)破伤风梭菌→破伤风 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呈杆状,有周身鞭毛,形成芽孢,芽孢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使菌体呈鼓槌状,具有鉴别本菌的作用。
致病物质:外毒素→引起骨骼肌痉挛→称破伤风痉挛毒素 临床表现: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
(2)肉毒梭菌: 致病物质:外毒素(肉毒毒素)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创伤感染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2.无芽孢厌氧菌
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分布:皮肤、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低下时或菌群失调时致病。 致病物质:菌毛、荚膜、毒素和酶类。 所致疾病:腹腔感染、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四、弧菌属与弯曲菌属
1.霍乱弧菌→霍乱
致病物质:①鞭毛与菌毛;②霍乱肠毒素 临床表现:剧烈的腹泻和呕吐,严重脱水,米泔样便为其主要特征
2.弯曲菌 又称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关系密切 所致疾病,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
五、肠道病毒
1.肠道病毒的特点 消化道传播、 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2.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 生物学特性:呈球形,无包膜,以复制的形式增殖。 病毒侵犯婴幼儿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小儿麻痹症 病毒的防治一般用干扰素治疗
六、呼吸道感染病毒→呼吸道传播
包括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1.流行性感冒病毒: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基质蛋白和包膜。根据核心抗原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血凝素使红细胞凝集,产生神经氨酸酶溶解宿主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使成熟的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流感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
2.风疹病毒→风疹 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并发症少见 最严重的危害是感染孕妇后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接种风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麻疹病毒 主要引起麻疹。常并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引起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炎 最有效预防→接种麻疹疫苗
七、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病毒性肝炎。 分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 分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预防 甲型肝炎HAV 患者 病毒携带者 以粪-口传播 水源是载体 抗-HAV阴性者 接种疫苗 乙型肝炎HBV 血液 母婴传播 抗-HBs阴性者 接种疫苗 丙型肝炎HCV 性接触 母婴传播 普遍易感 尚无疫苗 预防为主
八、虫媒病毒
此类主要的病毒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子传播→进入机体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损伤脑实质和脑膜。 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九、疱疹病毒
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HBV-1)和2型(HBV-2) 所致疾病:唇疱疹、角膜结膜炎、咽炎。 目前研究认为HBV-2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
十、其他病毒
1.人乳头瘤病毒 常见的寻常疣、扁平疣等。某些型别可引起宫颈癌变。 2.人类微小病毒 最常见的疾病为儿童的传染性红斑、成人关节病、 慢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
十一、原虫
1.原虫概述 形态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2.疟原虫的特征 寄生于人类的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分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三个期 宿主:人和按蚊
疟原虫的致病阶段→裂体增殖期 病程:潜伏期、发作期、再燃和复发。 临床表现:贫血、脾大、肾病、黑尿热
3.阿米巴原虫的主要特征
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分为:内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 内阿米巴:寄生于人和动物,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 自由生活阿米巴:生活在水和泥土中 引起脑膜脑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肤损伤等。
4.阴道毛滴虫的主要特征
寄生在阴道、泌尿道、前列腺的鞭毛虫 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和前列腺炎 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生活史中→仅有滋养体阶段 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 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十二、人体寄生蠕虫
1.线虫概述及似蚓蛔线虫 线虫虫体呈线样圆柱形,不分节,原体腔,雌雄异体,消化管完整。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最常见 虫卵→幼虫→成虫 吞食感染性虫卵→小肠孵出幼虫→血液循环→肺→消化道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于小肠→蛔虫病 主要危害蛔虫性肠梗阻
2.吸虫概述和日本血吸虫 必须入水才能发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日本血吸虫病
部位 部位:成虫寄生肠系膜静脉 危害 虫卵沉积于肠壁和肝脏-引起超敏反应 在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 预防 大力灭螺
3.绦虫概述和猪肉绦虫 绦虫虫体呈带状,分节,雌雄同体,无消化道。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人可充当它们的终宿主或中间宿主而患病。链状带虫也称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 虫卵→幼虫(囊尾蚴)→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内→猪带绦虫病 人体感染方式: ①自体内感染→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将孕节反入胃中 ②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③异体感染→误食入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