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工程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章
这是一篇关于马工程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 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
编辑于2021-09-21 13:50:35"高效公文处理,让工作流转更顺畅!本文梳理了公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收文流程涵盖签收登记、分办催办、承办反馈闭环发文流程从起草会签到复核用印,确保规范合法归档阶段强调预立卷整理、定期移交及电子化同步关键点包括领导批示优先、格式安全保密、时限责任明确档案部门科学保管编目,提供便捷查询服务掌握这些核心环节,轻松实现公文高效流转与合规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未来展望,五、发展历史与现状,四、应用领域,三、研究方法,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分支,一、定义与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2024年党建责任制考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文化年建设情况(4%),六、统战群团工作情况(10%),五、党风廉政情况(15%),四、宣传思想工作情况(13%),三、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情况(15%),二、党建基础工作情况23%,一、党的政 治建设情况(20%)。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高效公文处理,让工作流转更顺畅!本文梳理了公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收文流程涵盖签收登记、分办催办、承办反馈闭环发文流程从起草会签到复核用印,确保规范合法归档阶段强调预立卷整理、定期移交及电子化同步关键点包括领导批示优先、格式安全保密、时限责任明确档案部门科学保管编目,提供便捷查询服务掌握这些核心环节,轻松实现公文高效流转与合规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未来展望,五、发展历史与现状,四、应用领域,三、研究方法,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分支,一、定义与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2024年党建责任制考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文化年建设情况(4%),六、统战群团工作情况(10%),五、党风廉政情况(15%),四、宣传思想工作情况(13%),三、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情况(15%),二、党建基础工作情况23%,一、党的政 治建设情况(2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现实依据: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巨变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出自《共产党宣言》)
(3)阶级关系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阶级斗争的发生
(2)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3)无产阶级的觉醒
3、思想前提:三大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第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三,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
第四,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3)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第二,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第四,对未来作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
(1)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2)积极投身革命实践
(3)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
勤奋好学,成绩斐然
团结合作,相互尊重
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1、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1)1835.10—1841.4: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1841.4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818.5—1830.10—1835.10—1936.10—1841.3
“世界的哲学化的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2)1842.10—1843.3: 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
1843年4月:《莱茵报》被查封
(3)1843.4—1844.2: 彻底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一,1843年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国家制度在这里就成了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
第二,1843年秋到巴黎后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只能用人间压迫来说明宗教的压迫;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导言》:实现彻底批判的“两个基本前提”(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社会阶级)
2、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1)1837—1841.9: 参加青年德意志运动, 奠 定思想基础
1839年:《乌培河谷来信》
(2)1841.9—1843: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思想开始转变
1842年9月到英国后, 发表系列文章, 认识到经济到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
批判谢林, 捍卫黑格尔的辩证法
(3)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发表两篇文章,标志着思想彻底转变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天才大纲”
第一, 揭露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 深入批判了私有制
第三, 揭露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若干基本特征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于1844年4—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又称《巴黎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恩格斯)
劳动(人)的本质: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
(2)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二,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私有制
第三,异化劳动的消除:铲除私有制
(3)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2、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
“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
“除了许多畸形者,还可以看到大批的残废者:这个人缺一只或半只胳膊,另一个人缺一只脚,第三个人少半条腿;简直就好象是生活在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残废者里面一样。”
“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1) 通过对产业革命及其影响的分析,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动力。
(2)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3)通过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工人必须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必须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如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他的利益正是在于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马、恩的《神圣家族》
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神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生产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
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
(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4、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只是用词句反对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现存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毛泽东)
5、马、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对唯物史观的正面论证和全面制定
(1)系统地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历史活动的主体(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
新的需要的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
第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①阐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
▲关于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分工是物质生产的具体形式,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分工导致了对劳动及其产品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阶级对立。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
②阐述了阐述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
(3)论证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必然性
第一,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
第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第四,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1847年)
(1) 批判普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第一,揭露了普鲁东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基础
“普鲁东先生用自己头脑中奇妙的运动,代替了由于人们既得的生产力和他们的不再与此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相互冲突而产生的伟大历史运动,代替了一个民族内各个阶级间以及各个民族彼此间准备着的可怕的战争,代替了唯一能解决这种冲突的群众的实践和暴力的行动,代替了这一广阔的、持久的和复杂的运动。总之,历史是由学者,即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第二,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进一步阐述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
要素一: “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要素二: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的进一步阐述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四,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
“经济学家普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第五,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
普鲁东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的要害是不懂得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的学说,并把任何经济范畴都机械地分为好和坏两个方面
“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2)批判普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批判普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马、恩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于伦敦)---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无产阶级政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尽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列宁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斯大林语)
(1) 基本思想:唯物史观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1883德文版序言)
(2)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生产力;生产方式;新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资产阶级革新社会关系的本性
(3) “两个必然”
由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性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自然)
关于斗争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关于专政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5)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无产阶级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革命
“过去的一起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统一战线: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
(6)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终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
★★★五、马、恩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发展
《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1、革命的类型与革命形势
“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
2、不断革命的思想
“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部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3、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国家与专政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那些相继争夺统治权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
“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而舒服。”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852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
4、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工农联盟
必要性:“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会变成孤鸿哀鸣的。”
可能性:“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
“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结束他们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
5、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参加革命
独立武装
民族解放
“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是不自由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