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超详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形式)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包括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感受的根源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21 16:46:45《非暴力沟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附录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你是否愿意……?”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你是否愿意……?”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试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iti)
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例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
区分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认为自己犯了错,导致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对方,感到愤怒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难以承受的痛苦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
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面目可憎”
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更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
请求反馈
了解他人的反应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要求
请求与命令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 ——当代作家玛丽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不要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
不要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对感激的渴望
充分表达感激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解决内心的冲突
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心灵环保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分离疗法被认为是心理分析疗法的金科玉律。根据分离疗法的理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十分不专业的;有经验的医生则会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并避免因个人内心的冲突造成对顾客的伤害——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顾客充分投射他们的情感,然后,他们会作出诊断
然而,对于保持与来访者情感的距离,我总是觉得不太舒服;此外,我相信,在治疗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感受和需要是有益的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出于防卫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
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现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
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
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不再归咎于他人
专注于自身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暴力的种子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体会自己的需要
表达出已被转化为需要以及与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的怒火
倾听他人
第九章 爱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符合我们的心愿
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羞愧和内疚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在日常生活中,列出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
想自己坦白,做这些事情是因为选择了它们,而不是因为不得不做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__”
为了钱
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为了得到赞同
为了逃避惩罚
不想感到羞愧
为了避免内疚
为了履行职责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倾听使身心痊愈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同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是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使谈话生动有趣
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不要不安、把事情往坏处想、感到别扭,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给他人反馈
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
保持关注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大声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