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框架,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构成、基本立场、来源、鲜明特征、当代价值、观点与方法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22 01:54:57总论
马克思主义
内涵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体)
科学社会主义(归宿)
基本立场:无产阶级,人民
观点
方法
来源
条件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思想渊源
创立和发展
184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恩格斯,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8,《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1876-1878,《反社林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鲜明特征
科学性(独有),革命性,实践性(独有),人民性,发展开放性
当代价值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流派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谁为本原
三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两大唯心主义
主观
客观
第二方面:能否正确认识
可知论(唯物,唯心都有)
不可知论(唯心,二元论者)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二 唯物论(世界是什么)
物质观
物质范畴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独有的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产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语言等其它因素起重要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本质-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不可相互代替
相互联系
可转化
依赖性-相对独立性
决定-反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作用
(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 辩证法(世界是怎样的)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内涵
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
变化发展
内涵与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好变化)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过程的观点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种关系
本质与现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现象;现象都外露在外部,本质在内部
错觉是主观的,但不一定是由假象引起的
方法论意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与结果
在此之后≠因此之故
关系复杂多样:有因必有果(正确)-有其因必有其果(错误)
方法论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非
必然与偶然
方法论意义:重视必然,把握趋势;不忽视偶然,把握发展机遇
现实与可能
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潜在)的可能:现实中条件是否充分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分的实质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相互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方法论意义: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继承;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1)同一性作用:①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③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对立面转化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共同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意义:①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还表现为相反相成;②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逆向思考;③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不是无差别的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1)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3)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意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的总结):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量变质变规律(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量
只有正确认识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度
关节点(临界点)
量变
数量增减或次序变动
质变
关系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激变论夸大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
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意义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学认为外在力量否定事物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一般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发展: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错误观点
直线论: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
循环论: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
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四 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五 认识论(如何认知这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认识的来源-实践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错误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王阳明,实践=道德行为);康德(实践=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黑格尔(实践=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实践=生理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实践关系(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的形式(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影响认识的其它因素
天赋(生理因素),间接经验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性(只看反映导致直观反映论)
创造性(只看创造导致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几种不同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
客观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内容和形式
联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不可割裂,否则就会走向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基本条件:(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感性材料;(2)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在认识活动中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人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的一次)
认识规律
反复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否定之否定)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思想形式,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是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特点
客观性
真理的本质属性,指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形式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绝对性
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相互依存
(2)相互包容
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4)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方法论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之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原则界限
(2)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以及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时间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检验的条件性,一定历史阶段,多次检验,已经检验过的还要继续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逻辑证明可以起补充作用
价值
含义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基本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时,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以必然为限度,且不牺牲别人的自由
六 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因素)
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感性为主)
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理性为主)
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主导/核心)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
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或具有历史继承性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
含义
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
结构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重要因素-科技
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结构,但属于生产力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含义
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
人们进行物质生产资料的前提,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关系
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
含义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政治法律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政治组织及实施
国家政权机构(核心),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
含义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骨骼”,上层建筑是“血肉”
包括经济形态(与经济基础对应),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对应)
发展一般规律
统一性与多样性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重要动力)
改革(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重要动力)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
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含义
对社会历史推动作用(质),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量)
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方法论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个人在历史社会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历史参与者
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作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而是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