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包含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等。
编辑于2021-09-27 22:30:38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概念、本质
教育:合:孟子《孟子•尽心上》分:许慎《说文解字》
广义的教育:增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朱熹古神话,本能生利息,心里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原始社会:无等级无阶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最早夏:庠序校(六艺) 封建社会:战国私学兴起,宋书院兴起,明八股文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以美育代替宗教,北大改革,教育独立 陶行知:教育改造生活说小先生制
近代教育特征:“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未国际革命终身生产公共科学” 20世纪以后教育特点:“全民多现身”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学记》中国世界最早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启发性原则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
课内外相结合
循序渐进
孔子《论语》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社会:庶,富,教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启发性原则:世界首提
因材施教:世界首提
巩固性原则
学思行结合
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论灵魂》《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最早提出分班教学制思想,萌芽
创立阶段
培根:科学归纳法首提出
夸美纽斯:“夸的独立与大泛, 班级百科循自然”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上升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首次开讲
卢梭:第一个发现儿童的教育家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赫的普教传规范,1234好公民”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中心,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民主最真实四即一做三中心”
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发展阶段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集体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高度赞发展”“两高两理一差”
布鲁纳:“纳来发现结构”
瓦•根舍因:“瓦根找范例”
苏和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活司机”
布鲁姆:“姆有掌握目标”
巴班斯基:“巴班斯基最优化”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两全一性目”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人舆公主”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溶(容)解水平太龟(规)速”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学生文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由…到…——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段不搞一刀切,分阶段教学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俗速,不同方面不同步——抓关键期
互补性:身心互补,身身互补——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孟子复活为高歌”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
二因素论:伍德沃兹,施太伦 遗传,环境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物质基础,提出可能性
环境:为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原因:“三有教师全面控制”
表现:“严规范塑个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概述
概念
教育的核心问题,规定者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科的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调控作用
相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黑社会恐吓柏拉图”
个人本位论:“罗嗦一路无人陪”
教育无目的论:肯定内在,否定外在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我国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
德育:灵魂,统帅,核心作用,保证方向,保持动力
智育:根本任务,前提,支持
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以上个育
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教育制度
概述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学制度简称学制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之间的关系
影响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人口发展状况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发展趋势
双轨制:欧洲英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我国
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壬颁布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长期戌美国”
义务教育制度
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终身教育制度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生与教师
学生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主要权利
受教育权:最基本的权利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
财产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政权,知识产权
学生的义务
“三遵守一努力”
教师
教师的含义
狭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研究者,朋友的角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职业心理素养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力:“一教二妍三指导,报酬管理与培训”
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对学生进行教育,贯彻国家方针,遵守宪法法律。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
最基本最重要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李皮特和怀特: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由型,民主型
勒温: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
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学上授受关系
人格上平等关系
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作用: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途径方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课程
课程概述
概述
课程类型
内容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
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布拉美尔德
存在主义课程论:耐勒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多尔
制约学校课程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课程设计
泰勒目标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课程实施
结构:安排课程表,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规划,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
实施的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
功能:诊断与甄别,导向与调节,促进与激励
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 IP P评价模式,C SE评价模式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教材: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关系
课程资源
概念
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性质: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课程结构分科主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接受学习,课程评价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课程管理集权管理
新课改具体目标:“习结评管内能”
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新课改主要内容:九年一贯制,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改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两独一发”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观:“开促放研”
教师行为转变:“赞助思合”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学习过人”
教学
教学理论
概述
概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
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实践活动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任务
形式教育:能力
实质教育:知识
现阶段教学任务:双基+全面+个性
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促进社会发展有力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
教学过程
概念: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本质: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学生认识: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简捷性
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治理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结构:“引领巩运查”
教学原则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选用依据:“学生目无课程,老师有时间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最古老
班级授课制:最主要,最普遍,最常用
优缺点
复式教学:特殊形式
现场教学:辅助形式
分组教学:内部,外部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自己设计,道尔顿制指定参考书
特朗普制:“大小个特灵活”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好课的前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上课:中心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揭发内幕语气太板”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符合课标和教科书,分量适宜难度适中,规定时间
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教学评价
实施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运用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德育
德育概述
概念
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
意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德育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
概念: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
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主要矛盾: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实质: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基本规律
是促进学生知(基础)情(内部动力)意(精神力量)行(重要标准)互动发展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原则
“向导知尊,正因积致”
德育方法与途径
方法
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法,事实说服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途径:“私会课外共见班主任”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核心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力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榜样示范,观察学习
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帮助学生澄清已有价值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概述
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管理
根本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功能: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维持班级秩序(基本功能)锻炼学生能力(重要功能)
内容:班级组织(建构培养良好的班级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班级日常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
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过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原则:科学性,民主性,自觉性,整体性
问题:管理方式专断,缺乏活力学生参与度低
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体的培养
概念:社会心理共同体,班级发展最高阶段是班集体
作用:形成群体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训练,自我教育能力
功能:教养,教育,管理,社会化,发展
特征:“目标机构纪律良好”
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级体的发展目标,衡量一个班级体是否是良好班级体的关键所在
建立得力的班级体核心
建立班级体的正常秩序,刚接到班级时首先要做此工作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级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班主任工作
概念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地位和作用
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内容及方法
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基础)观察法(最基本),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组织和培养班级体(中心环节首要任务中心工作)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管理)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主题班会是最基本形式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
中等生
后进生“恒心材发光”
不同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