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对外关系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对外关系史的思维导图,对中印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进行了梳理,还介绍了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编辑于2021-09-29 19:42:39中国对外关系史
中印关系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全胜后主动停战的原因
台湾因素。1962年元旦,肯尼迪政府秘密批准了中央情报局的建议,允许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沿海进行小股袭击行动,蒋介石也于元旦当天发表文告,号召“全民动员,迎接这一国民革命反抗复国的总决战”。10月至12月,在中印边界激战时,台湾国民党接连对大陆发起小规模突击活动。此举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戒备。毛泽东于6月8日召集军方领导人,亲自部署备战,指出现在西北有苏修分子在新疆进行颠覆活动,在西南又尼赫鲁挑起中印边境冲突,但是我们的战略方向还是东南,这是我们的要害,一定不能让国民党登陆,同时还要防止其空降军队,占领一个中心城市。中国军队主要精力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情况下,对印度的军事打击目标就确定为“在政治上有理、军事上有利的条件下,把敌人打败打痛”。
国际因素。印度不结盟运动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第三世界一面倒地批评中国发动战争,国际舆论对中国不利。美国肯尼迪命令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进入孟加拉湾,甚至有核打击的威胁。苏联赫鲁晓夫公开指责中国像好斗公鸡热衷于战争。公开表示支持中国的仅北越、朝鲜、缅甸、巴基斯坦等七八个国家,且支持中国的目的各不相同。这场战争中,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国家要多得多,至少有七十五个。美英等西方国家以及亲英美国家站在反共的立场上攻击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亚非国家指责中国是侵略者;苏联支持印度;不少国家虽然保持中立,但仍然认为中印冲突责任在中国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等
国内经济。中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全国范围的经济危机和各地农村发生严重饥荒,已经成为不可掩盖的事实。
气候地形运输因素。越过延绵的青藏高原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进入到印度大平原。中国轻装步兵缺少对抗装甲部队的能力且解放军整体兵力处于弱势;进入西藏,仅一条公路,运输能力不如铁路。且解放军运输工具不足,很多地方没有道路,物资只能靠肩背人抗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藏南地区,导致物资储备不足;冬季大雪封山,夏天暴雨倾盆,我军进入麦线以南作战,一年里八至十个月没有可靠的后勤。在印度平原上,印度持久战的能力明显超过中国,所以无法深入纵深作战,只能速战速决。
中苏关系
1960年中苏出现分歧的表现
1960年6月在北京世界工联第四次理事会议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会议辩论
中苏边界冲突
中美关系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国际格局
国内政治环境
领导人
美国迅速参加韩战的原因
必要原因
决策失误
意识形态
国际格局
第二次台海危机(1823)的原因
攻取金门
支援中东(声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试探美国,夺取中美围绕台湾问题进行对话的主动权
1957年12月美国单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级会谈规格,致使会谈陷入停顿,中美沟通窗口被关闭,美国对华态度趋向强硬。
中日关系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历史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
台湾问题
领土争端问题(钓鱼岛)
地缘政治问题
日本:中国威胁论、厌华情绪
中国: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日情绪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则
三原则
具体原则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等荒谬主张。
台湾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和策划“台湾独立”的阴谋。
“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理论框架(论述题)
中间地带、三个世界战略异同
联系:”中间地带“思想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中间地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区别
从总体上看:中间地带战略主要是反对美国的霸权,强调争取西方国家,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三个世界战略是反对美苏两霸,把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反霸主力军,把西方国家作为正确的对象,目的在于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地位。
从美苏关系看:中间地带战略美国是主要敌人,苏联是反对美国的最主要力量,两者是对立的,苏联的利益和中间地带国家利益有重大一致之处;三个世界战略中美苏仍是对立关系,但两者都试图控制别国,是其他国家反对的霸权国家。
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关系来看: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为中间地带;西方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
从思想方法来看:还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虽然把资本主义国家分成美国和中间地带中的法国、英国、德国等,但仍把社会主义国家看作一个整体;已经完全超越意识形态,把国家利益作为观察国际格局的出发点。
从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来看:46年中国是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62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属于中间地带;中国是第三世界的重要成员
80年代以前我国外交政策特点
建国初与50年代:一边倒
背景
民族危机(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国土丧失)、巩固政治独立的需要
雅尔塔(两极格局)的形成、苏美对立、美国对我国的军事威胁
三大外交方针(共同纲领就是三大决策的法律化)
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的问题)
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旧中国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解决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特权
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外国人在华企业和房地产
清理外国政府、私人团体在华兴办的文教、卫生、宗教事业
一边倒:与苏联结盟(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倒向苏联,联苏反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苏联一致的立场
三大原则
要断绝同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将各国管辖地区内属于中国的财产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同国家不同方式
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经谈判,迅速建立外交关系
同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先谈判后建交
同部分西北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亚非会议
万隆精神: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求同存异方针
同:国家身份层面,共同的经历、愿望、面对的问题
异: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0年代:反帝必反修——两个拳头打人
中间地带论到两个中间地带论
中国必须加强同亚非拉等被压迫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必须坚持和加强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任何大国的控制,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极左思潮影响外交政策
三降一灭:像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投降,扑灭革命人民运动的烈火
三和一少: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搞和平,对革命运动支持少
外交部的中心任务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北京是世界革命的中心
中国完全处于孤立地位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对外战略构想
背景
极左思潮干扰中国外交陷入被动,毛周力图调整
苏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苏攻美守的国际战略态势与尼克松主义力求中美接近;两极多元的国际格局
1973年毛泽东会见国务卿基辛格,提出一条线方针
1974年,毛泽东会见日本外相提出一大片方针
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际上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东到西建立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第二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第三世界:指亚洲(除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意义特点
外交重心确立在以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
强调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实质是为了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一条线,一大片”论述
出现过程:1、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提出“一条线”方针。(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讲过,我说要搞一条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2、1974年1月5日,毛泽东会见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提出“一大片"方针。(我看,美国、日本、中国、连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世界、欧洲都要团结起来,一大片的国家要团结。)
内容: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链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其中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东到西建立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影响(积极与消极)
积极作用:1、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摆脱了日益严重的外交困境,促进完成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效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2、加速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把国家利益至于意识形态之上,这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气焰,增加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 2、外交实践中存在”以苏划线“的倾向,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的外交回旋余地; 3、对国际局势做出了片面的判断,过分渲染战争危险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和平形象。
结合史实论述中苏由分歧到对抗的过程(1958-1979)(论述题)
中苏内部分歧的产生
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
炮击金门和响尾蛇事件
苏联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态度
分歧公开化
两党直接冲突
1959年10月在北京
1960年6月在北京世界工联第四次理事会议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会议辩论
中印冲突中的苏联中立态度与暂停核援助
撤专家与民间”苏联逼债“传闻
中国让步下的暂时缓和
中国周边环境的恶化:国际上掀起了反华浪潮,国内经济形势恶化
”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
关系破裂与恶化
两党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的暗战(1961)
伊塔事件(1962)
毛调整对苏政策:内部确定为敌我矛盾(1962)
中苏大论战:1963年9月-1964年7月”九评“:批判苏联的对外政策和指导思想,批判赫鲁晓夫背离马克思主义(《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关于斯大林问题》)
祝酒事件1964年
珍宝岛事件
中苏边界冲突(1960)
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1964),第二次边界谈判(契机1969.9胡志明去世)
百万大军压境(1966)
子主题
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议案,我们就同他们建立半外交关系,即代办级
共同纲领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定。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再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个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守法的在华外国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