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化学
这是一篇关于核酸化学的思维导图,包括核酸化学概述、核酸理化性质、核酸的发现、核酸元素组成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核酸化学
概述
核酸是主宰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核酸的发现
1869米歇尔(F.miesher)发现
1928格里菲斯(F.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现象
1952A.Hershey和M.Chase证实了核酸在遗传中的作用
1944艾弗里(O.Avery)发现转化因子是DNA并提出遗传物质的基础是DNA
1889奥特曼(R.Altmann)命名
核酸元素组成
C 、H 、O 、N 、P
核苷酸
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脂类化合物
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生长发育信息的载体
核酸参与各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某些具有催化功能
对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核酸可根据结构层次分为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DNA一级结构定义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RNA同理)
注: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以储存和传递各种遗传信息
DNA一级结构的测定
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RNA的一级结构同理)
末端终止法F.sanger发明
化学法W.G和A.M发明
DNA空间结构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DNA二级结构定义
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卷曲折叠形成的构象
双螺旋稳定因素
碱基堆积力
碱基对间的氢键
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形成的离子键(范德华力)
双螺旋生物学意义
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确立了遗传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特性
DNA三级结构
双螺旋基础上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具有多种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DNA三级结构的一种形式
染色体结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多为负超螺旋
左手超螺旋DNA缠绕过度引起(正超螺旋)
右手超螺旋DNA缠绕不足引起(负超螺旋)
拓扑异构酶II作用
核小体
DNA与蛋白质八聚体形成的特殊的串珠状结构,称为核小体。
RNA
RNA的二级结构取决于它的一级结构,其二级结构具有多样性,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但分子中常形成局部双螺旋结构
注意:DNA一种类型,一种功能 RNA多种类型,多种功能。
RNA二级结构共同特征
茎环结构
mRNA
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RNA
特点:含量低、种类多、寿命短、长度差异大
tRNA
一级结构:含稀有碱基最多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三级结构:倒L形
rRN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
功能: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rRNA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
特点:含量高,寿命长、种类少
核酸理化性质
紫外吸收特征
吸收波长:260nm
原因:碱基的共轭双键
大分子特性
变性:DNA的变性
注:Tm值:使双链DNA解链度达到一半时所需的温度,与GC含量成正比。
复性:DNA的复性(变性的两条单链DNA重新互补形成双螺旋结构,恢复原有的性质)
核酸分子杂交: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只要它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经过退火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
注意:不同来源的,具有大致相同互补碱基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同源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