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思维导图,主要介绍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编辑于2021-10-03 00:14:58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世官制
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 不利于长远发展。
定义: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凭借中法和血 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
军功爵制: (荐举功劳制了)
来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 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推荐 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一句军功大 小授予官职
利:适合暂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
弊:缺乏制度化选官
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秦朝选官制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解释:摒弃其他思想学说 专任法家思想的一 思想文化专断、专制
实质:与其说是选官制度,不如说 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
意义: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汉-察举制
过程:1汉高祖:开创察举制度先河 2汉文帝:察举制度开创 3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制度
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 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 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 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分科:
常科
察孝廉:孝廉是汉代入 仕的主要途径。 讲求孝行,廉洁
举茂才: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 汉武帝时设为常科, 选拔超群逸伦、智略 出众的优秀人才茂才
特科
贤良方正:德才兼备,当正不阿, 能直言极谏。
明经:明于儒学经典,通晓儒术
明法:明习法令
内容:
1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2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 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3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作用
察举对象:察举制相对扩大了下品、寒门晋升的可能, 带有一些平民色彩,这对于扩大统治基础, 维护社会秩序十分有利。
察举内容:察举注重德行在相当时期内促进了社会风气 的改善,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重品行气节、 讲仁义道德的社会风尚。
后世影响:察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历史的发展中 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 政的基础,它还是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滥觞
察举制的问题:一: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 二: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贿 赂成风,吏治腐败 三: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别居。寒素清白浊如多沽名 钓誉,品德败坏
察举制和世官制的区别:一:世官制度是官职世袭制度所以,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二:察举制是选官时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 任用,推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的地方选人权
时间:220年
推行者:曹丕
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有本级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中正根据家事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格,分为九等, 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织品的是人,由吏部授予官职
意义: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来门阀士族权力不断加强,中正官 名额都被士族垄断,造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变质的原因:阶级力量:中正官都被门阀士族垄断 制度方面:中正官在确立等级时,缺乏 相应的监督机制 教育方面:官学和私学的衰落,唯一兴盛 的是士族们的家学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积极要求参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阶级 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 选拔的新制度
过程: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开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的制度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武则天:武举和殿试 5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 的地位
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举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分科
常举:
进士科: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 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 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 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 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 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科目:1秀才、2进士、3明经、4明法、5明书、6明算
两宋-科举制变化改革
全方位改革: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 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权 权贵对选举操的纵受到有效的制约。
进一步完善:糊名法---眷录法---南北分卷法
完善表现:1”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2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3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 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元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元朝
特点:保留了部分蒙古传统方式,加上科举制。
举措: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 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 人数不多,科举出生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 比例也不高。
明清时期------八股文科举制
考试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乡试、会试与殿试 三级
考试人员:参加考试的主要是 国子监和府、州、 县学的学生等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中命题学校 制度相结合文学习内容与科目对 应。是形成三级考试制,乡试、 会试、殿试。束股考试采用八股 文,内容和形式僵化。
评价
积极性:1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 2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 3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4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局限性:1、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 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 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 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 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 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秦汉--上计制
内容: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
中央 御史府: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 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防止造假, 审核计簿
郡国 郡国汇编, 制成计簿 上报中央。
侯国 钱谷入出、 盗贼多少 等户口垦田
考核标准: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考核时间:每年岁末
考核对象:地方行政长官
考核结果:官员赏罚的依据,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核机构:御史
发展趋势:考核法规普遍制定
隋唐--吏部考课
考核标准:品德和才能(四善二十七最)
德、慎、公、勤
考核时间:每年
考核对象:九品以上的官员
考核机构: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考核结果: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 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 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 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 相互制约、相 互监督。
发展趋势: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
两宋---两院三级考课制度(磨勘)
两院:
审官院----京官
考课院----地方官
三级:1政绩优异者为上 2 职务粗理者为中 3临事迟慢者为下
和隋的差不多
明朝---考满和考察
考核标准:考满和考察 (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
考核对象:任职期满的官员
考满:分为“初考”“再考”“通考”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 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 的贪、酷和不作为
时间:
京察 (京官六年一次)
朝觐考察 (外官三年一次)
考核机构:中央政府
考核结果: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发展趋势:考核日趋严密
清朝-考课制度
时间:三年一次
考核对象:
京察(京官)
大计(外官)
特点: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 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考核机构:中央政府
考核结果:官员的奖惩依据
发展趋势:考核日趋严密
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积极性: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局限性: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秦汉: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
秦:监察御史
汉:(州)刺史
隋唐: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道)观察使
宋:
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谏院
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元朝:
中央:御史台
地方:肃政廉访司、行御史台
明清:
中央:科道: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地方:御史巡按各省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特务机构,合称 "厂卫"。该机构反映了明代君主个人独裁统治的特色。 这类机构多由宦官直接掌管,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用。
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受制于皇权、人治,政监混一,闻风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