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和货币政策
这是一篇关于货币和货币政策的思维导图,包括货币层次、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演进、货币制度的类型、货币职能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3 15:20:18货币和货币政策
货币层次
目的:货币分层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检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划分依据: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依据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
变现的快慢
少受损失的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划分
M0 通货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M1 狭义的货币 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无息)
M2 广义的货币 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中国划分
M0 = 流通中现金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无息)
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M2=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外币存款
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
M3 = M2 + 金融债券(bond 就是欠条) +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
准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外币存款 M3是为金融创新而设置的
货币制度
货币本位制是货币制度的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以纸币为本位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组成
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名称、单位和价格标准
$美元总称USD 两竖美元USAD 英镑£ 欧元€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结构
本位币(主币):元
特点:
足值货币面值等于实际金属价值
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
无限法偿(对方不可拒绝)
辅币: 角和分
特点:
贱金属铸成,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仅限国家制造
有限法偿(对方可以拒绝)
规定法定偿还能力:我国规定主辅币均为无限法偿
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和限制铸造
独占性
排他性
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
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
在可兑换银行券阶段,要求发行银行券的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定数额的贵金属储备。
在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阶段,该制度不再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的演进
银本位制
特点
银币享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银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银币可自由兑换,白银和银币都可自由输出输入
缺点
白银价格不稳定
白银价值较低
金银复本位制
优点
币材充足,可以满足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
金币和银币之间具有互补性
缺点:破坏了货币的独占性、排他性的特点,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三种类型
平行本位制 金银币交易比率由市场决定,国家没有法律规定
双本位制 国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格雷欣法则 被低估的是良币
跛行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阶段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 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
金块本位(生金本位)制 国内只流行纸币和银行券
金汇兑本位(虚金本位)制 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信用扩张,则流通量增加。
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
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有现钞,银行存款也可以流通
货币制度的类型
根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
国家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
根据货币制度的基础
单本位制
复本位制
根据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
金属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演进
国际金本位制度(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制定规则)
黄金作为国际统一货币
各国都规定单位货币的黄金含量,各国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所决定
自发调节国际收支
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7)
特里芬难题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
双挂钩原则
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而战前有英镑、美元、法郎等多种主要储备货币
只允许外国官方用美元兑换黄金;
是一种可调整钉住汇率制 (±1%)
有一个国际金融机构来维持国际货币秩序(IMF 世界银行)
国际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
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国际区域货币制度 例如欧盟
中国的人民币制度
1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2 单位是“元”,元是主币
3 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刷
4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
美元如何确立霸主地位?
绑定石油,石油买卖只能通过美元
美元回流机制 大量发行美国国债、量化宽松
美元大幅度贬值 贬值美元泛滥,升值美元回流美国
美国对威胁美元地位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军事打击
美元结算体系 SWIFT体系 收集信息
贸易逆差国 用没有黄金为基础的信用货币美元换取其他国家有价值的实物商品和服务
货币职能
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
特点:观念货币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购买力是价格的倒数 (CPI:消费者货币指数)
流通职能 充当交换媒介
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
交易特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纸币是由该职能演化而来的
其他
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
金属货币时期要求:现实的 足值的 退出市场流通
信用货币时期要求:币值稳定 退出市场流通
储藏动机:储币动机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投资动机
支付职能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时充当延期支付工具的职能
产生: 商品赊销的延期支付和非商品除销的延期支付如,地租、租金、工资、纳税等。
特点:商品和劳务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有间隔。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
优点:减少了现金需求,推动信用发展
缺点: 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债务链断裂,引起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 在世界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我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铜贝的出现取代了海贝)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半两)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五铢)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中国最早纸币)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货币形式的演变
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铜、铁、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称量货币:按金属实际价值
铸币
代用(表征)货币:金属货币的替代物,可兑换的银行券是其典型代表
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货币
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如纸币 信用卡
不兑现纸币
信用货币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
电子货币: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网上银行
不能脱离现金和存款
数字货币:是用于代表一定量价值的数字化信息实物
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定义:货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和东西
货币是指一系列资产而非某一种特定资产
货币包括现金货币(通货)和存款货币
货币只是财富的一部分 货币也是商品
货币本质学说与观点
西方货币金属说:认为货币就是贵金属,二者等同
货币名目说(工具说):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符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
货币债务论:认为货币是持有者对发行者的一种债权。认为货币是一种反应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通俗说就是债务欠条
契约论观点:从合作关系和交换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是一种持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
货币的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用另一种表现
扩大的物物交换(扩大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用一系列表现
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的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用一种表现
缺点:1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同,限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单一固定性 地区统一性) 2.这些东西往往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储藏、不易分割等等。
理想货币材料的必要条件:1、价值稳定性 2、普遍接受性 3、可分割性 4、易于辨认和携带性 5、供给富有弹性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货币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