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本图讲述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包括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城市发展史、当代中国城市的进程、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编辑于2021-10-04 16:32:43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
中世纪阶段
这一时期是从罗马帝国消亡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期间,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从衰落到再次出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久一些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欧洲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文艺复兴和新航线的开辟。后者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
此阶段的城市化有着诸多特点。 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c.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直至20世纪上半期,快速城市化仅仅是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倾向,并未在世界范围内铺开。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少数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但工业化仍然是推动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当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2、距今6000至4000年,部落之间战争日趋激烈,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有城墙包围的居民点,称为考古学界称之为“古城”;
3、在已发现的所有古城中,最有意义的是近年来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
4、公元前2000年,我国进入传说中的夏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夏和早商时期的城市遗址屡有发现;
5、继商之后的周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分封制。选择合适的地点,营建城池。 自此以后,我国城市的分布就以这一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发展。
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1.自春秋开始,奴隶社会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从而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
2.汉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首都、郡府、县城三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3.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黄淮流域遭到极大破坏。所以,从三国后,南方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发展地区。
4.继隋之后的唐代行政区划有重要变革。最后形成了以首都、道治、郡府、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5. 北宋统一了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成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人们甚至认为在北宋时期,产生了一次“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被打破;
(2)新型的城市型聚落——镇、市开始显现;
(3)大中城市继续发展,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6.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大中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
近现代社会时期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大举入侵。随着工业革命波及我国,使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是,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又是比较缓慢的。 近现代时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两个主要特点
(1)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
(2)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1.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冶金、煤炭、机械等重工业部门上,考虑国防战备需要,重点放在东北和内地城市;
从今天看来,“一五”存着两大失误: (1)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试图通过加快私有制改造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 (2)照搬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
2.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
1.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2. 1958-1960年间,实行了完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大跃进”;
3. 1961年开始,中央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 1963-1965年间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期,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1.1966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然而开始的却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2.1968年到1970年是“上山下乡”高峰期,当时有近10%的城镇人口从城市迁移到了农村,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城市化”运动;
3.1966年起,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到1972年降至最低点,为17.1%
4.1972-1976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到1976年,仍只有17.4%。
四、过度时期(1977-1981年)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实施改革开放的路线;
2.198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0.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需要指出,这一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的结果,而非经济发展所致,该时期是迈向正常发展的过渡时期。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20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有三个层次: (1)进入城镇 (2)进入集镇 (3)就地转换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1年,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但有低度城市化的现象;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全国城乡实施了全面的改革与开放,城市化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为推进小城镇发展,1984年公布了新的设镇标准,迈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第一步。 过低的城市化出现,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在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开始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同时给城市的就业、治安等造成巨大压力。 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改革: 一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允许外资、个体经济的发展,但对私营企业的发展仍有争议。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一步把“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以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
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动的两个特点: (1)外出劳动力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2)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沿海地区的城市。
1.1992-2004年,我国GDP的年递增率达到9.75%高于1980-1991年间的9.3%的年递增率;
90年代,中国城市化最显著特点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发展加速;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从长期短缺经济转为一定条件下的供大于求,通胀转为通缩的趋势;
2.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3.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17条指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妥善地推进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我国城镇人口总量巨大,约为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但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9。因此,我国今后更应关注城市化的质量。
1.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1.8%,而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8.3%。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但2004年末,城镇人口达到5.434亿,位居世界城镇人口数首位。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波动也使各级城市数量产生了变化。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许学强利用1978年的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两个因子:工业化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是:
城市化水平(%)=13.17+3.35工业化因子-4.14人口密度
这一方程不但解释了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部分省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而东部沿海省区提高缓慢的原因,同时也可说明,在一个国家内可能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郊区化: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 主要表现: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的下降。
1.城市中心和郊区的确定
西方,城市中心区,即行政上的中心市,郊区即中心市以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
在中国,由于大城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因此需要对中心区和郊区的范围进行界定。郊区又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
2. 1982-2000年间大城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霍尔的城市演化模型的比较:
(1)在霍尔的城市演化模型中,第四个时期是相对分散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上海、广州人口的空间变化动态与之相符合。
(2)霍尔模型中,第五个阶段是绝对分散阶段,第六个时期为流失分散。只考虑户籍人口时,城市近郊人口演化规律与霍尔模型相符;否则与之相反。
3.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城市人口空间变化独特性的原因:
(1)我国处于转型期,二元城乡结构仍然支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2)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势头猛,城建速度大大加快,大量户籍人口向郊外迁移,导致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
4.就郊区化的动力,地方政府扮演了主导作用;
5.就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而言,土地批租起了关键的作用;土地批租使得土地的级差地租得到体现,进而优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
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1988年,周一星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并认为辽中南、京津唐已有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其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中小城市独立发展阶段 (2)都市区形成阶段 (3)都市区轴向扩展形成联合都市区阶段 (4)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 (5)都市连绵区成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