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思想史
外国教育思想史思维导图,介绍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世纪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近代西方社会背景、20C教育改革概况等。
编辑于2021-10-04 20:52:59外国教育思想史
古代
古希腊、罗马 (前11-5世纪)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地理位置: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 现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四个阶段
BC1100-800年 荷马时代
BC800-500年 古风时代(毕达哥拉斯)
开办新式学校,《金言》
教育思想
哲学观点:灵魂学说(灵魂不朽、轮回、净化)
教育目的:净化灵魂,基本途径就是学习数学(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
教育内容:极力推崇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四艺)
影响
希腊的“第一个民众教师”和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最早把数学与和谐发展教育观引入希腊
“四艺”成为希腊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目
兼具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苏、柏
BC500-330年 古典时代(苏、柏、亚)
智者学派(三艺:文法、修辞和辩证法)
苏格拉底 开端
个人事业:探讨伦理哲学从事公众教育
公众教育
教育场所:广场、市场、街道、商店等
教育对象:面向各个阶层,实施免费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睿智的治国者),提升公共道德
教育内容:获得智慧和美德(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教育方法:精神助产术(产婆术) 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特征:问答
优点
不灌输现成的结论
克服思维的混乱,学会逻辑的思考问题
缺点
受教育者有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政治观点:反对民主政体,倡导“智者统治”
时代背景: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而衰
家庭出身:雅典平民家庭,学无常师
柏拉图 形成体系 理性思辨
出身——雅典贵族家庭,接受良好教育
时代——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社会动荡
事业——讲学与著书 BC387年,创建学园(academy) 代表作《理想国》
核心观点
洞穴喻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理想国家的构成
治国者:智慧的哲学家
护卫者:勇敢的军人🪖
生意人:节制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
教育内容:四艺
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教学过程:按照年龄划分
其他教育主张
国家管理教育
最早提出胎教,重视早期教育
男女教育平等
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影响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
提出的学园 ,古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存在数百年。
亚里士多德 批判与发展 科学实证
百科全书式学者,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吾爱吾师,但吾犹爱真理”,批判柏拉图的第一人。
出身——宫廷御医家庭,学园学习20年
时代—雅典衰落,马其顿兴盛
事业—讲学、著述、研究 BC335年,开办吕克昂学园 代表作《政治学》、《伦理学》
核心观点
重视物质世界:质料与形式的结合
主张“共和政体”:中产阶级治国
教育是国家的公共事业
教育具有双重目的
培养好公民
学会享受生活
理想的教育:自由教育
教育的目的:充分发展人的理性,非职业准备
教育内容
发展植物灵魂:体育(肌体)
发展动物灵魂:德育和美育(情感)
发展理性灵魂:智育
教育原则
0-7岁,体育为主
7-14岁,道德和初步的理性发展为主
14-21岁,理性发展为主
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第一人)
实施条件
闲暇
自由学科。既非功利性的学科(如逻辑学、哲学、音乐等)
BC330-30年 希腊化时代
基本特征
世俗性
探讨城邦福利和个人幸福
哲学化
寻找一般原则和普遍规律
现实性
将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中世纪、文艺复兴 (5、6世纪)
中世纪的教育思想
核心主题:基督教文化
希腊人:理性和艺术
罗马人:法律和管理
希伯来人:伦理感和道德感
日耳曼人:勇敢和忠诚
两个阶段
4-9世纪,教父哲学时期(奥古斯丁)
创立教义,制定神学内容
排斥理性和科学
地位与影响
罗马帝国晚期哲学家,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奠定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深受柏拉图思想影响
代表作《忏悔录》
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世界观:上帝创造万物,上帝即永恒真理
物质世界,通过感官来认识
精神世界,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
认识论:否定感性认识的价值,轻视自然科学
知识论: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原罪论、救赎说、禁欲主义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
教育内容:以圣经为主课,七艺只作为辅助
教学方法:光照论。心中已有真理,重视兴趣激发
师生关系:以学习者为中心
一份自由的好奇心要比一份威慑力更能推动学习者的学习
9-15世纪,经院哲学时期(阿奎那)
试图用理性使教育更趋完善、系统化
地位与影响
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自然神学体系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圣师”、“天使博士”、“经院哲学之王”
代表作《神学之王》,基督教第一部百科全书
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人性论:精神第一性;肯定肉体的作用
认识论:知识有两个来源
感性经验
理智活动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承认理性的价值。 哲学与神学:科学与神学
教学方法:理性辩论
讲读-讨论式
重读-研讨式
对话-问题式
基督教文化的两面性
局限性
崇尚信仰,贬斥知识
崇尚权威,压制科学
进步性
为近代科学产生铺设了土壤
为理性的运用和发展铺设了道路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
🔺
人文主义是构成西方文化的主导性要素
代表一种新的看待人生和宇宙的模式
神学模式:以上帝为焦点; 人文主义模式:以人为焦点
基本观点
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然
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中心议题:发展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北欧) 弗吉里奥、维多利诺
弗吉里奥
代表作《论绅士风度和自由学科》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知识与品行俱佳的人
教育形式:通才教育,又译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腊
教育内容:自由学科
核心课程:历史、道德哲学、雄辩术
基础课程:文学、体育、音乐和绘画、科学
开人文主义先河。
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指出方向。
维多利诺
全面继承并实践弗吉里奥的教育理想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学实践家
创办宫廷学校“快乐之家”
教学对象:王公巨商子弟,外国贵族子女,少数贫家天才儿童。
教学制度:6-7岁入学,20岁毕业,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全部住宿。
教学环境: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安静有序是办学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
教育目标:发展人的精神、身体和道德
人文主义精神(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基督教
骑士风格(健康体魄和忠诚的骑士风度) 日尔曼人
基督教精神(仁慈谦虚,忠于职守) 中世纪
教育内容:以古典文化为中心
经典的人文主义文化(古典语言、文学、修辞、历史、音乐等)
骑士教育和体育(骑马、射箭、击剑🤺、角力等)
基督教教育(《圣经》、宗教练习)
教学方法:重视实物教学
注重自觉学习和独立创造
针对个别差异安排学习内容
师生关系:反对体罚、辱骂、冷漠等态度
重视师生间的友爱、尊重和理解
重视教师的人格感化
主张学生“自治”,重视集体作用
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法国、英国) 蒙田
《散文集》共3卷107章
关于教育《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完全的绅士”
渊博实用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
健康的体魄、坚忍勇敢爱国
教学内容:学习多种课程,扩大知识领域
重视历史学习(学习美德,认识生活的意义)
重视学习哲学(接受浅显易懂的哲学道理)
教学方法
子主题
新派教育
天主教教育
近代
17-19世纪
近代西方社会背景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文化
近代科学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批判)
夸美纽斯与“泛智教育”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教育要顺应的是大自然
17C捷克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社会作用:改良社会,改变道德普遍堕落的现状。
个人作用:发展人的内心本性(知识、德行、虔信
教育的目的: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仰的人,以享受现世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教育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适应自然
大自然的法则
儿童的自然发展
“泛智教育”
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对象:一切人
倡导普及教育、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教育内容:一切事物
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广泛的知识教育
学校教育体系
子主题
教学论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巩固性
循序渐进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形式
学年制
教学用书
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卢梭与“自然教育”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尤其是儿童的自然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启蒙思想家
抨击旧教育,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代表作《爱弥尔儿——论教育》
自然教育
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培养目标
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是相对的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公民则一切仰赖社会;
自然人是平等的人,公民则有等级之分;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则是职业人,囿于职业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非靠他人劳动为生。
自然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的教育(0-2):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儿童期的教育(2-12):感官教育
青年期的教育(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15-20):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自然教育的方法
自然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和强迫,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教师的两项任务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倾向和特点
2.创设学习环境,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思想为出发点。
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教育心理学化”的首倡者
19C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医生家庭,5岁丧父,童年目睹农民生活的贫困,“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22岁,建立新庄示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28岁,创办“贫儿之家”,第一次教育实验。 53岁,创立斯坦茨孤儿院,第二次教育实验。 54岁,布格多夫学校任教,第三次教育实验 59岁,伊佛东学校,享誉20年后被迫停办。
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为什么要“心理学化”
教育必须按照普遍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赫尔巴特与主知主义教育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9C的德国心理学家、教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进一步深化建构教育心理学化,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伦理学——为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依据
培养人具备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不被外力所控制,遵循自己的理性判断)、完善(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完成理想与志向的毅力)、仁慈(为他人服务的意愿,与人为善)、正义(守法)、公平(善者赏,恶者罚)
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观念——心理的基本要素
意识阀——“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样的界限就是意识阀”
统觉——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将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吸收、融合、同化,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教育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
与人的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及发展人的方面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养成五种道德观念
论教育过程
管理——建立和维持外部秩序,强调严格管理
意义:由外部预防恶行的发生
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训育——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引导
意义:从内部使之形成美德
教育理论
反对卢梭的观点,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的过程。教师应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德育)作用
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成两大类
知识的兴趣:包括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明了——呈现新知
联想——唤醒旧知
系统——深入联合
方法——实际运用
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宗教”
“今天,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比在德国还要多。”其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浪潮一样席卷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19世纪末-20世纪
20C教育改革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教育改革实验
社会背景——试图改进教育以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学术背景——实验科学提供依据,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实践背景——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呼唤与社会生活、儿童 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改革目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改革中心——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一、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也称新学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特征——建立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
代表性新学校
1889年,(英)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 标志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1898年,(德)利茨,创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
1899年,(法)德莫林,创办法国第一所新学校 ——罗歇斯学校,有“运动学校”之称。
代表性人物
爱伦·凯 “瑞典的智慧女神” “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
德可乐利 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 生活学校, 德可乐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 意大利女教育家 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1870-1952 ) ●1896年,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助理医生 “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1898年,任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 ●1907年,创建“儿童之家”,贫民幼儿学校
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指产生于19世纪末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 以公立学校为“实验室”,更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主要的教育实验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自主探索,创造精神)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发展人的整个机体)
➢沃特的葛雷制 (扩大教育机会,节约教育资源)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活动中心,取消分科教学)
➢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学习契约,自定进度)
➢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 (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
杜威
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代表作
1987年《我的教育信条》,标志教育理论形成
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系统
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
哲学是人们用来适应环境、调整经验的工具
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否认真理的普遍性、绝对性和客观性;
实用效果是衡量真理的标准。
“凡是有用的,即真理!”
认识论
世界的本质是“经验”,自然依赖于人的经验而存在,事物依据人的思想而存在。
经验就是知识。经验产生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知识是行动的产品。人要获得真正的认识,就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
真正的知识应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不应消极而无所作为。
人性论
人是生物和社会进化的产物。个人只有适应社会环境需要,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性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由人组合而成,个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想促进社会发展,就必须尊重个人的天性,促进个人的发展。
批判传统教育思想
●批评斯宾塞的“教育即生活的准备说” 问题——自以为是
●批评传统的形式训练说 问题——脱离现实生活
●批评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问题——机械僵化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促进儿童天生本能不断展开、生长的过程。
➢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教育原则——“儿童🧒中心”
进步性:反对传统教育压制儿童个性、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改造学校课程,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步性:反对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过程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个人经验,并使经验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
教育原则——“做中学”,即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使他们在主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取经验。
进步性:冲击了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
教学思想
教学原则——“做中学”
做中学适合人的本能和兴趣需要
教学内容——活动课程论
批判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
将系统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书本的学习
活动课程包括四大类活动
游戏
讲故事
观察
手工作业
教学过程——五步教学法
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情境➡️问题➡️假设➡️验证➡️应用
教师的作用
批评传统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绝对权威的危险。
➢ 根源——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极强生命力和活跃思维能力的个体看待。
➢ 主张——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其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被转移了。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对比
教育为什么要适应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有秩序,万事万物都应有的秩序。
为什么到了赫尔巴特才是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为什么夸美纽斯不能是? 因为17世纪的科学不够兴盛,是建立在感觉论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