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定义
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
分类
微观经济学
研究单个经济,即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厂商)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即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研究对象
如何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和利用(分配)资源
前提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及既定前提
研究问题具体分为
本质上是由资源稀缺引起的选择问题
与选择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机会成本
把既定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最好的选择(最大收入,不是支出)
理性人假设(经济人假设)
指合乎理性的人,本性是”利己“的(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又懂得如何实现最大化)
完全信息假设
指市场上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拥有对有关市场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
市场出清
指市场机制能自发调节供求最终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1.理论只能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现实中不具备。
2.微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这三个假设前提之下的,这样才能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
3.理论假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科学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转换线)
指一个国家在既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后所能够生产的两种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
基本假设(理性假设"天然"存在)
这些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西方经济学最核心的命题,它们构成了西方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具体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是对客观分析的描述,具有客观性
规范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主观分析,具有主观性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研究一种经济变量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
边际是增量的意思。(额外的,新增的)
如:额外增加的收益为边际收益MR;额外增加的成本为边际成本MC。
MR与MC的差与零比较,大于零时才有利润;等于零无;小于零则亏本,违背了挣钱的目的
1.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资源充分利用。(线凹向原点)
2.(线上移动)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反映资源配置的问题。→微观
3.(线外移动)点从线内(例Q)移动到线上或整条曲线的移动,反映资源利用问题。→宏观
4. △Y=Y1-Y2 ,△X=X1-X2
△Y/△X=|k|,(斜率的绝对值递增)
k就为每增加单位x,生产y的机会成本。
机会X、Y、Z;
收入10万、9万、8万;
只选一个X,则机会9万;
只选一个Z,则机会10万
不同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同
“稀缺”是无法消除的,永久的;“短缺”是可以解决的,暂时的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相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