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的创新职能脑图
下图讲述了管理的创新职能,包括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工作流程的再造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0-05 23:21:44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创新的含义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的活动,创新工作也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有其内在逻辑性,建构在其逻辑性基础上的工作原则,可以得创新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创新工作是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
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创新工作是重要管理活动
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得经济增长的源泉
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创新工作具有逻辑的结构
组织的创新工作并不等于个别的创新活动,而是大量的创新活动表现出来的共性的逻辑与原则
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组织的创新工作经历了内外因素分析、创新计划和决策、组织和实施创新活动等几个环节。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联系
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系
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
管理的维持职能
管理的创新职能
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系统内部的创新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
局部创新
整体创新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
消极防御型创新
积极攻击型创新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
系统初见期的创新
运行中的创新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
自发创新
有组织的创新
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自发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目标创新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技术创新
含义
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
表现
要素创新
材料创新
设备创新
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
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物质产品创新
品种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
制度创新
含义
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制定,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
内容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
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
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
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第三节 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创新的过程
抵制创新的原因
大多数的创新都会遇到组织内外的抵触情绪
组织成员抵触情绪的基本原因
个人利益
缺乏了解
评价差异
惰性
团体心理压力
创新活动的过程
寻找机会
提出构想
迅速行动
坚持不懈
领导创新
树立紧迫感
建立强有力领导联盟
构建愿景规划
沟通创新愿景
广泛的授权运动
夺取短期胜利
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创新
将创新成果制度化
创新管理的技能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正确地对待失败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
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献、甚至是对希望做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
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之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再造
工作流程再造(BPR)
提出者
美国管理学者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内容
强调以流程导向来代替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追求于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为组织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追求既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工艺技术和管理风格下的组织的效率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各项运作活动及其细节进行重构、设定与阐述的系统过程
工作流程特性和功能
组织基本流程的类型
按照其在组织结构中的不同
战略流程
经营流程
保障流程
组织工作流程构成的影响因素
工作流程的构成
工作
逻辑关系
转换关系
影响工作流程构成的因素
组织文化
工艺技术特征
管理风格
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
组织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顾客满意的工作流程
组织工作流程再造追求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
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
三阶段九步骤,CLC咨询公司按工作推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组件、任务与典型活动的不同--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发现
第二阶段 再设计
第三阶段 实现
经常采用的BPR运作程序大致划分为四大类
描述项目(确定项目边界);设立远景,价值观和目标;再设计业务流程和相关工具、模型评估概念;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再设计;通过绩效衡量来实现持续性的流程改进
项目界定;建立AS--IS流程模型。即对现有流程进行诊断;再设计业务流程;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计划并实施新的流程体系;评估流程绩效
项目界定,确定项目理想目标;向业务相关人员(顾客、合作者、业内标杆、技术领先者)学习;建立远景,并设计新的业务流程模型;开发相配套的技术支持系统和组织结构;实施改进分析,并准备跟踪业务的成本收益变化;定义流程、系统,开展必要的培调,并实施计划,开发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并衡量绩效改进效果
项目界定并组建项目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法来发掘新的流程和技术;分析并优化改进的可能性(收益分析);机会择优,并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新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可用工具;制定实施计划并执行解决方案:绩效衡量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贡献
创新与技术创新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熊彼特的观点
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企业创新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创新的概念要远比发明宽泛;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绝不仅仅是发明
技术创新的贡献
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
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美国学者德鲁克将这些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过程改进的需要
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
分析人口数量对企业创新机会的影响,不仅要考察人口的总量指标,而且要分析各种人口构成的统计资料
观念的改变
从企业的创新角度来说,观念的改变即可意味着消费者本身的有关认识的改变,亦可意味着企业对消费者某种行为或态度的认识的改变
以观念转变为基础的创新必须及时组织,才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和增长的机会
新知识的产生
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
知识性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
应用性研究
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
基础研究
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创新对象的选择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生产手段的创新
创新水平的选择
“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
贡献
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烦恼
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后发的目的也是为了先至,是为了制人,而非受制于人
创新方式的选择
独自开发与联合研究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当然也会使企业不同 程度地受益
影响企业在开发方式上选择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资源可支配状况以及开发对象的特点要求,对市场经济条件竞争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认识的不同可能是其深层次的原因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的任务
围绕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决策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企业生产何种产品
企业提供何等质量的这种产品
确定企业是对原先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改造和完善还是开发新的产品
产品性质的确定
产品质量的确定
新产品开发
产品竞争战略
领先战略
亦称“先发制人”战略。是企业力图在本行业发展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追随战略
亦称“后发制人”战略,是指企业紧紧追随在领先企业的后面采用新技术,并对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产品成本和完善产品质量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模仿战略
靠购买专利、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产品
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李维特
产品也同人一样,要经历从诞生到成长、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对产品来说,其寿命周期是指投入市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延续的时间
投入期
亦称投放期或引入期,是产品刚刚试制成功、刚投入市场、销售量最低的一段时间
成长期
产品经过试销和改进,结构和工艺已经定型,产品质量基本稳定,生产能力也逐步形成
成熟期
产品经过成长期逐渐趋向成熟,这时市场已渐渐饱和,销售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衰退期
随着用户对产品拥有量的增加,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饱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质量更优,价格更合理的新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取代原先产品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组织分析的角度)
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企业制度及其功能
定义
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功能
导向功能
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制和使用的功能
激励功能
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协调功能
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
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元要素--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要素
利用此要素,人们可以方便地取得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要素或者取得能够换回其他要素的手段
在企业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有关知识可能具有元要素的性质
劳动与劳动者
资本与资本供应者
知识与经营者
企业活动中所需利用的知识
作业知识
技术知识
经营管理知识
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权力关系
利益关系
权力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逻辑”一致性
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
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
“权力派生于资本的供应,利益归属于资本所有者”
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
“权力派生于劳动、利益归属于劳动者”
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
“权力派生于知识,经营成果的分配服从经营者的意志”
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
“权力共使、利益分享、风险同担”
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知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相对作用的加强使得权力的行使以及对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渐变成知识工作者的“专利”
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的逻辑”
第二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层级组织
定义
按照分层授权的原则来设计组织中的职务、机构以及结构,以此为框架来整合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中的管理活动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反比关系,两种基本形态
锥形的层级结构
相对比较集权,管理层次较多、管理幅度较小
扁平形层级结构
相对比较分权,管理层次相对较少、管理幅度相对较大
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网络结构
特征
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未来的组织应该是“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层级支持着组织活动的有序性,而网络则促进着组织的适应性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的功能
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激励功能
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的反功能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是一元的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网络化层级结构中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自觉学习的结果,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也将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学习
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