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细胞
这是一篇关于免疫细胞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干细胞系、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他APC、其他免疫细胞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9 16:25:45免疫细胞
干细胞系
胚胎干细胞 在各种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中,胚胎干细胞最引人注目。胚胎干细胞是指由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抑制培养而筛选出的细胞。此外,胚胎干细胞还可以利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来获得。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中所有种类的细胞;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 。
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发现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有: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干细胞、肌肉卫星细胞、皮肤表皮干细胞、肠上皮干细胞、视网膜干细胞、胰腺干细胞等 。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B细胞的基因结构以及重排
基因重排是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BCR基因片段发生从新排列整合,从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 重排有明显程序化 首先重链重排 其次轻链重排。
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保证B细胞克隆单一的特异性以及只表达一种抗体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受体编辑
体细胞高频突变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祖B细胞 igα/igβ异源体
前B细胞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
T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在胸腺发育过程中,首先经理抗原识别受体的基因重排,表达多样性TCR,然后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TCR是异二聚体,最核心的事件是获得多样性TCR表达,自身MHC限制性以及自身免疫耐受。
根据CD4和CD8的表达,T细胞可以分为
CD4CD8双阴细胞阶段 DN细胞
CD4CD8双阳细胞阶段 DP细胞
CD4CD8单阳性细胞阶段 sp细胞
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TCR 基因重排】
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
未成熟DP细胞表达的随机多样特异性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 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最后一八二四结果出现。意义是获得MHC限制性,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
阴性选择
经过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皮质髓质交界处。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自身抗原肽复合物相互作用,高亲和结合力结合SP细胞 自身免疫性细胞 凋亡,少部分分化为调节性细胞,不能结合的SP细胞存活成为成熟T细胞,进入外周器官,因此阴性选择意义是清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保留多样性抗原反应T细胞,以维持T细胞的免疫耐受,
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增值分化
胸腺发育中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有关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TCR-CD3复合物
两条肽链的跨膜区具有正电荷的氨基酸,通过盐桥与CD3分子跨膜区连接, TCR识别抗原产生的活化细胞由CD3介导到T细胞内。
CD3分子结构和功能
五种肽链均为跨膜蛋白,带有天冬氨酸负电荷残基与之形成盐桥 五肽链均由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绪 ITAM 该序列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可募集SH2结构的蛋白激酶(ZAP70) ,ITAM磷酸化和ZAP-70,结合是T细胞活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重要生化反应之一。 cd3是传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CD4H和CD8 成熟T细胞只表达,对于ITAM磷酸化有协助作用
CD8
MHC分子一类分子
CD4
MHC2类分子 HIV受体,
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来源于骨髓,从血液移行到全身组织器官,成为巨噬细胞,可表达多种受体,通过胞饮,吞噬,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物质,清理病原微生物能力很强。
低表达MHC1 2 和共刺激分子,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强,提呈抗原能力弱
其他APC
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细胞
通过MHC2类分子途径提呈给外源性抗原肽给CD4细胞的APC,包括树突状,单核巨噬,和B细胞,组织性表达MHC2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
树突状细胞
体内最强专职性APC,可激活初始T细胞,DC 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开始动者,也是连接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
分为经典DC(c)和浆细胞样DC(p)两大类,,部分DC具有负向调控免疫应答,维持免疫耐受作用,称为调节性DC。
cDC主要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启动
成熟过程
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DC前体细胞表达多种去化因子受体,经血液进入各种实体器官和上皮组织,为未成熟DC,未成熟摄取抗原后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成为成熟DC。
未成熟DC 主要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特点是 1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有效识别和摄取外源性抗原。2 具有很强的抗原加工能力 3 低水平表达,mhc2 共刺激 粘附,所以抗原提呈和激发免疫应答能力较弱。
迁移期DC 未成熟DC接触和摄取抗原受到炎症刺激,发生迁移,该过程中逐渐成熟 通过输入淋巴管或血液循环进入外周淋巴组织。
成熟DC 迁移到 外周免疫器官DC 是成熟DC 特点是 1 表面许多树突状突起 2 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摄取外源性抗原的能力弱 3 加工抗原能力弱 4 高表达MHC2 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有效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T B 细胞
功能
识别和摄取抗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加工提呈 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
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
pDC主要是活化后快速产生大量1型干扰素,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
子主题
非专职性细胞
内皮,上皮,成纤维多种细胞,不表达或者低表达MHC2类分子,但可被某些因素诱导,故加工和提呈抗原能力较弱,
通过胞内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抗原或细胞发生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的细胞,通过MHC1类途径提呈内源抗原肽给CD8细胞而识别杀伤。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抗原加工或称抗原处理是APC将摄取人胞内的外源性抗原或者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抗原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再转运到细胞表面的过程。抗原提呈是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T细胞只能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
MHC1 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内源性抗原主要通过1分子途径加工与提呈,所有有核细胞均表达1分子,所以所有有核细胞军科院通过1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抗原
内源性抗原加工与转运 免疫蛋白酶体能降解内源性抗原,有利于转运和与MHC分子抗原肽集合,是细胞内加工内源性抗原肽的主要场所。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在内质网上形成孔道,功能是将抗原肽从胞质中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组装的1类分子结合。内质网和胞质中的抗原肽均可通过TAP转运。
MHC1 分子合成和组装 1分子α链和β2微球蛋白在R中合成,α合成后立即与伴侣蛋白结合,伴侣蛋白包括 钙连蛋白,钙网蛋白,TAP相关蛋白。伴侣蛋白参与他们几条链的折叠,组装成完整MHC1分子,保护α不被降解。
抗原肽-MHC1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 在内质网的氨基肽酶帮助下更适合的结合抗原结合槽
MHC2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APC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外源性抗原,通过胞饮,吞噬,受体介导的内吞和内化方式摄取抗原,摄取蛋白质抗原形成的囊泡与内体融合,之后形成吞噬体与融媒体融合为吞噬融媒体,内体和吞噬溶酶体与MHC2小室融合,MHC2小室和吞噬溶酶体是APC加工外源性抗原主要场所,MHC2是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部位。
MHC2分子的合成和转运
ia相关恒定链 1 促进2分子的组装折叠以及二聚体的形成,2 阻止2分子在ER腔内与其他内源多肽结合
MHC2分子的组装和抗原肽的提呈
在M2C中HLA DM 介导抗原肽结合槽和CLIP解离,并结合具有更高亲和力的抗原肽。形成稳定复合物,随后复合物被转运到细胞膜表面,供CD4细胞识别。
非经典型的抗原提呈途径
外源性抗原交叉提呈机制
内源型抗原交叉提呈的机制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其他免疫细胞
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 存活期短,通过氧依赖和非氧依赖杀伤病原体,也可通过MPO杀伤病原体,巨噬细胞内缺乏这种杀菌系统。
嗜酸性粒细胞
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等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血液和周围 缔组织中的嗜酸性细胞可以被活化,产生 三种作用 :脱颗粒释放主要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毒杀寄生虫 2 合成分泌白三烯 ,PAF,以及去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参与和促进局部炎症或过敏性炎症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CCR3等去化因子受体,可被CCL11等相关去化因子募集而产生发挥作用
肥大细胞
来源于外周血中的肥大细胞前体,主要存在黏膜和结缔组织,表面有相关受体,有利于细胞进行过敏性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