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现代设计史
本思维导图是对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第一版相关知识的整理,主要包括:一、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二、现代设计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三、“新艺术”运动;四、“装饰艺术”运动;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芽。
编辑于2021-10-09 16:46:29世界现代设计史
一、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
设计史的对象
二、现代设计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概述
19世纪下半叶
起因
理论—约翰·拉斯金;实施者—威廉·莫里斯
反对机器,回到中世纪+日本影响
特点
强调手工业,反对机械化
维多利亚风格+古典、传统
哥德+中世纪风格,讲究功能
诚恳设计,反对华而不实
自然,东方
目的:抵制工业化,哥德风格
设计原则
设计大众化
团队协作
影响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影响深远,促使欧洲“新艺术”运动
提供新的设计风格参考
直接影响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平面+插图画家
否定机械,强调装饰象牙塔产品
水晶宫
简介
英国 伦敦海德公园
约瑟夫·博克斯顿
温室结构,钢材+玻璃
评价:丑,新材料应用
意义
机器本性
建筑形式新纪元
技术作为新建筑的直接来源
三、“新艺术”运动
法国
巴黎
萨穆尔•宾
“新艺术之家”
乔治•德方列
盖拉德
风格:凝重,结实
自然主义,植物,有机形态
现代之家
六人集体
1898年
六人
亚历山大•察平特
查尔斯•普罗密特
托尼•塞尔莫斯汉
赫克托•吉马德
1905年后,开始矫揉造作
乔治•霍恩切尔
鲁伯特•卡拉宾
设计理念:自然主义,植物纹样、曲线
巴黎地铁入口
南斯
艾米尔•盖勒
回归思想,自然主义
曲线,动植物纹样,日本+中国影响
比利时
“新艺术”
背景
19s末20s初,经济落后 1900左右进入“新艺术”
民主色彩
亨利•凡德•威尔德
比利时现代设计奠基人,世界现代设计先驱
主要活动
二十人小组
1891每年设计沙龙
1894改名“自由美术社”,新艺术骨干
魏玛工艺与实用美术学校,设计校舍
古斯塔夫•博维
挺拔的弧形线条,酷似明代家具
维克多•霍塔
霍塔旅馆
西班牙
安东尼•高蒂
仿生、哥德、曲线、奇幻、混凝土
建筑成就
圣家族教堂
居里公园(古埃尔公园)
米拉公寓
三个阶段
摩尔风格阶段
新哥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
有机风格
影响:能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抗衡
苏格兰
马金托什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设计思想:几何+有机形态,黑白+直线,机械化批量生产
特点
建筑设计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
立体几何 木料结构 强调线条 避免过多细节装饰,朴实大方
室内设计
南园路的住宅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内部设计
希尔家族住宅
杨柳茶室
家具设计
高背椅:格拉斯哥学派设计风格集中体现
产品设计和装饰设计
杨柳茶室设计:彩色玻璃镶嵌
影响和意义
为机械化、工业化、批量化奠定可能 “新艺术”与现代主义运动关键过度人物 对德国“青年风格派”和奥地利“分离派”影响巨大 现代主义设计做铺垫
格拉斯哥四人组
人
马金托什
“四人集体”领袖人物,设计集中体现“直线风格”
赫伯特•马克奈
麦当娜姐妹
曲线+直线“直线风格”
设计风格
线条,格子,风格化的玫瑰形
配色柔和,清淡优美
装饰线条稳定,象征形状沟通自然
代表作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图书馆
四、“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
概述
20c20-30s 法、英、美,法发源,巴黎中心
传统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和“新艺术”的延伸,受现代艺术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影响
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强烈色彩,新材料
目的
新的装饰形式,批量机械生产,折衷的设计艺术形式
形式美的追求
最终目的:艺术家的手结束工业和艺术的冲突和势力差别
风格
新材料
追求机械美,更华贵
大量的几何,绚丽的色彩,高档材料
风格来源
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实用性借鉴
原始艺术的影响
简单的几何外型
舞台艺术的影响
汽车的影响
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系列
特点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芽
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德国工业同盟
概述
赫曼•穆特修斯
1907年10月
设计标准化和个人艺术性的讨论
穆特修斯:产品的标准化 亨利•凡德•威尔德:艺术家是个人主义者
中心人物和实践者
彼得•贝伦斯
宗旨、宣言 弗里德利克•脑曼
提倡艺术、工业、手工业结合
不同项目综合,完善艺术、工业、手工业
非官方路线,避免政治干扰
功能主义和现代工业
反对装饰
标准化的批量化
目的
通过设计强调民族良心
口号
“优质产品”
代表人物
穆特修斯
反对“青年风格”运动,反对艺术风格,追求实用性,宣传功能主义 改革德国美术教育体系⬇️ 贝伦斯,布鲁诺•包罗,汉斯•珀尔齐希推上美术学院领导地
彼得•贝伦斯
新建筑早期领导“青年风格”代表人物
设计思想:功能 强调简洁、功能良好;注重功能和技术表现基础上追求形式简约
贡献
采用新材料,标准化基础,实现批量化生产
一系列设计包含现代企业形象策划的理念
建筑设计摆脱传统,为现代建筑树立了典范
促进德国现代主义的兴起,培养了罗格佩斯•米斯、柯布西耶等,为现代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作用及影响
影响和培育一代新人
首创了工业设计的活跃局面,奠定基础,确定基本理念,预示新时代的来临
世界上,使工业设计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
科隆论战
俄国构成主义
概述
十月革命成功,探索新形式,带有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色彩 表现设计的结构为目的 机械美感的设计影响包豪斯设计风格
风格
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
无产阶级政治色彩,朴实无华
版面杂乱无章,以示决裂
单纯结构和功能
代表人物
马列维奇
“至上主义”小组
完全的几何抽象,极少色彩
塔特林
中坚人物
“第三国际纪念馆”
艺术家要熟悉技术,生活融入创意,合乎功能要求
发展
1918“自由国家艺术工作室”
1918“因库克”
1923“新建筑家协会”(阿斯诺瓦)
探讨“理性主义”
1923两大事件
国际构成主义大会
柏林“俄国新设计展览”
影响
以结构为设计等出发点,抽象手法,探索事物实用性,设计和技术如何结合 对新设计语言的产生,现代工业设计发展有革命性影响 1921传到包豪斯,掀起构成主义运动 比“风格派”贴近生活,也带有乌托邦色彩和庸俗的社会学色彩
荷兰“风格派”
概述
源自于荷兰绘画艺术风格,被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主要促进及组织者:杜斯伯格
集体的中心:《风格》
现代艺术思想
中性的、理性的、现代的
变为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
基本原色和中性色,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
特征
传统元素剥离,变为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把某种因素绝对化
结构组合中,单体保持独立性和可视性
非对称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代表人物
杜斯伯格
“风格派”理论奠基人
1916早期作品寻找发展的可能性
20c末期,主张“少风格”
深入到减少主义的简单几何结构,研究新的国际主义
蒙德里安
设计主张
线条和色彩单独存在,最简单的几何最纯粹的色彩
设计元素
红、黄、蓝几何化图形
代表作品
《红、黄、蓝》
里特维特
红蓝椅
什罗德房子/住宅
影响及意义
对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战后,几何色彩+立体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国际主义风格标杆
它提供了经典现代主义的最主要基础 “风格派”是变化的、进步的,精神改革和开拓,目标是未来 宗旨是个人与集体、时代与个体、统一与分散、机械与唯美的统一努力
九、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
兴起于20c60s末-70s初,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产物 60s末以美 建筑师 温图利,主宰设计风格的不是权威,而是市场。 反对“少则多”设计原则,设计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提出“复兴都市历史拼合”理论 设计风格重视形式,强调装饰,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德样式等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结合,追求艺术韵味和个性设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代表人物及作品:温图利—“温图利住宅”;格里夫斯—波特兰公共服务中心大厦
后现代与后现代设计
概述
“后现代”—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段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80s末开始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中心是反对“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装饰达到视觉上的丰富,不仅仅是功能主义。采用大量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主义,开创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目的
建立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现代主义—反对装饰;国际主义—减少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恢复且强调装饰性
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恢复历史风格—历史复古主义;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构造基础上,对历史风格抽出、混合、拼接—后现代主义
娱乐性和处理细节上的含糊性。 利用新的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和舒展➡️戏谑,调侃的色彩;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高度理性化,长期 厌倦,希望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含糊性必然结果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脆弱性
思想基础上。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挑战,处在风格和形式上,未涉及思想核心
最大弱点:把现代主义视为艺术运动,未考虑其民主性、大众性、工业化特征。只是对内容的批判
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使不可取代现代主义
重要人物:温图利,穆尔,斯坦恩,格里夫斯
发展迅速,形式反复运用,很快厌倦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本质
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反抗现代主义的方法论的运动,在超越现代主义进行的一系列尝试,某些时候意味着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艺术风格,或,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自身在内的东西
代表人物
罗伯特•温图利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奠基人 1969“少则烦”,从形式上挑战现代主义 “温图利住宅”提出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
建筑理论
建筑分两种类型:“鸭子”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 “装饰外壳”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形成的建筑风格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上,鼓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彻底分离”
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为美,应向市井文化学习
设计风格
追求典雅和富于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造型简单明快
理念
“少则烦”(针对米斯“少则多”)
代表作品
英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圣斯布里厅
《建筑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拉斯维加斯学习》
栗子山别墅
查尔斯•詹克斯
最早提出建筑和设计上“后现代主义”术语
建筑理论
“双重译码”、“骡子风格”
著作
1977《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理论界称“后现代主义”的宣战书
罗伯特•斯坦恩
后现代主义理论奠基人
《现代经典主义》
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
潜伏的古典主义
原教旨古典主义
规范的古典主义
现代传统主义
罗伯逊
主张改革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冷漠、非人情化,利用历史传统达到建筑的文化气息
不希望对古典风格和历史风格冷嘲热讽,把现代主义结构和古典主义动机完美融合
代表作:阿姆斯维特总部大楼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
概述
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力图沟通传统于现代的联系,主张兼收并蓄、丰富多彩和含混模糊,主张矛盾和单纯简洁,追求含义、文脉和象征性
特征
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建筑应该而日必须有装饰,细节上采用古典装饰。运用变形、分类、删节、夸张、矛盾等手段使装饰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性。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非装饰化特点,形式上陷入减少主义风格。
强调历史文化,“主脉主义” 认为决定外观的不单纯是内部功能,受到群体、环境、地区、历史的影响,强调形体质量感,提倡“内”“外”双重性,重视层次感和深度感。 强调重视传统历史风格,主张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上折衷主义,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
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以及戏谑调侃的色彩。表现在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现代主义建筑形态语言上是单一的,只出于对功能认识 后现代主义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形式,包含有一系列现代符号学内容,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使现代主义高度理性化。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并非在所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体现。 一方面现代主义受到质疑和否定到后现代主义萌芽及最终确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切艺术的总和,不仅受到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科技的每一进步,可能会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面貌。
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70年代建筑上出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最早是温图利。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纽约五人,到70年代后逐渐分化,追求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
代表人物
罗伯特•温图利、查尔斯•詹克斯、詹姆斯•斯特林、尼迈耶尔、飞利浦•约翰逊、格里夫斯、矶崎新、丹下健三、山崎宾等
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
概述
不遵循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原则,开拓新的设计风格方向。思想观念上,还是形式主义者;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高科技风格,孟菲斯集团,后现代主义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微电子风格等。
孟菲斯设计集团
是意大利一群青年设计家于1980年12月组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影响西方设计的重要力量,是国际公认的领头羊 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是艾托•索扎斯。
风格特征
有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
娱乐性以及在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的方法,艳俗的色彩,俗气材料,来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表现丰裕时代的艳俗和平庸,具有明显的波普风格和玩世不恭的气息。由于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个性化,所以他们的生产批量一般不大,且价格昂贵没有市场效应。
“高科技”风格
源于20世纪2、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 首先从建筑开始,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喜欢用最新材料,以夸张、暴露的手法塑造产品形象,以表现高科技时代的“机械美”“时代美”“精确美”。 实质在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赋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和机械部件的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风格特征
强调,精细的技术结构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充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赋予工业构造、机械部件美学价值,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
代表作品
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里查•罗杰斯)
“过度高科技”风格
也叫“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对工业化风格、“高科技”风格的冷嘲热讽、戏谑、嘲弄、调侃的表现,具有更高的个人表现特点,也难以批量生产。 设计充满了荒诞不羁的细节处理,表现了设计师的高技术、工业化的厌恶和困惑,是庞克文化、霓虹灯文化的一种体现明显的讽刺特征,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也不可能批量。
重要组织
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体
两个关系密切的设计组织,代表了现代主义开始以来意大利设计的新发展趋向。
设计原理基本相似,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艳俗的方法,达到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表示丰裕时代的艳俗和平庸。非常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产品、家具造型和艳俗的色彩,形成明显的波普设计。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建筑设计上衍生出来的,通过产品表现了与建筑相似的情形,包括了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对历史东西的折衷主义立场,娱乐性三方面特征, 代表作格里夫斯设计的椅子“MG-1”
减少主义风格
于20c80s开始兴盛,是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格。 风格表现:产品造型设计粗壮有力、轮廓生硬、直角转折,没有装饰,却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而又丰富的效果
代表人物
飞利浦•斯塔克
水果榨汁器、“普拉发尔”椅子
减少主义,基本黑色、没有装饰
微电子风格
发展到电子时代,产生新的设计潮流,重点在于把设计功能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显示技术和策型化技术统一在产品上体现出来,得到良好的功能和形式效果。 微电子风格的产品设计具有有超薄、超小、多功能、轻便、便携、造型简洁明快的特点。
八、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
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
丰裕社会
20c50s中期,经济学家 加尔布雷斯 提出“丰裕社会”。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战后的平均收入比战前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也都水涨船高。
国际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经过着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约翰逊认为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风格会成为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因而,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 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的特点,形式上受“少则多”主张影响。20c50s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 从形式上看,美国的国际主义与战前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包豪斯领导人来到美国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从意识形态上看,二者有很大差异,现代主义的民主色彩,乌托邦色彩荡然无存,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变成了为形式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 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逐渐被后现代主义风格挑战。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
人体工程学
概念
又称人机工程学人机工学,是20c初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他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人造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为设计提供依据。 人体工程学的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关系的问题。 研究在70s达到高潮,是人体工程学泛滥、夸大的阶段,也是人体工程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得到理论、试验上的完善发展阶段。
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造的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
对于人类工作和生活过程的设计
对于服务的设计
对于人类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
目的
提高人类工作和活动的效应和效率
保证和提高人类追求的某些价值
发展阶段
机械时代(1750-1890)
简单的寻找符合使用者的尺度的设计细节
能源革命时期 技术革命时期(1870-1945)
特征能源的广泛采用,二战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人的思维的设计阶段(1945-)
扩大到人的思维力量设计方面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活动 战后初期阶段称为按钮时期,使控制系统更加准确、无误、反应快捷
西方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设计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建立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斯隆和厄尔)提出的汽车设计新模式。主张在设定新的汽车式样时,有计划地考虑几年之内不断地更新部分设计,造成有计划式样老化过程。 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追求新式样的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 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产物
主要特征
功能性废止
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的功能,从而替代老产品
款式性废止
不断推出新的流行风格样式和款式,使原来的产品过时而遭消费者丢弃。
质量性废止
在设计和生产中限定使用寿命时期,在一段时间后无法再使用
影响
是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 +概念
三种形式 汽车外型设计日益豪华,但性能、结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长期忽略,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导致了一种极其有害、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产生了一种只讲式样、不讲功能的形式主义设计,偏离了现代设计功能主义的轨道
流线型运动
概念
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 在工业设计中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主要出现在产品设计上。 20c30s很典型的美国式现代主义风格,最重要的发展是汽车设计中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形成。 普及化人物,诺尔曼•贝尔•盖迪斯
优点
与空气动力学相关,能够提高运动速度、降低能耗
缺点
作为设计式样广泛应用,导致纯粹的形式主义,商业上失败。
虽然与空气动力学相关,但后来发展了一种纯粹的审美形式追求,“流线型”设计成为一种狂热。
影响
对工业设计领域积极影响
作为式样,纯粹的形式主义,商业上的失败
二战后,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更加注重功能属性
消费主义
个性化的个人用品成为新宠,能够表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物品比单纯讲究功能的产品更受追捧,“经久耐用”遭到忽视而时尚潮流日显重要。过去只是王公贵族享用得起的一些产品,随着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产量提升,品种增多,平民百姓有机会拥有,消费市场得以急剧扩大
流行式样
过去的时代重视持久性,而消费社会讲究多变性,在日益增强的试样意识的影响下,流行式样应运而生了
六、包豪斯
包豪斯
是1919在德国成立的艺术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及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由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格罗佩斯创建的学院,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成为及欧洲现代主义大成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化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已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 罗格佩斯早期是想建立一种类似工艺美术运动的行会组织创造一个具有团队精神和平等思想的理想化环境,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办学观念,学校开始走向理性主义,使用较科学方式的艺术与设计教学,强调为大工业生产,最终成为现代主义设计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格罗佩斯亲自设计了联系紧密功能性很强的包豪斯校舍,制定了教学方针,把艺术家和工艺家联合起来,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为三位一体的未来殿堂,聘请了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康定斯基、克利,同时,也聘请了工艺家指导学生在工厂实际操作,开设的绘画基础课、训练学生对平面立体色彩和肌理的课程,注意把教学实践销售结合起来,树立整体形象。
成立的宗旨
背景
艺术和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大工业的发展急需建立新的设计艺术教育机构
一战后德国面临重建的任务
宗旨
建筑主导地位
工艺技术提高到视觉艺术平等地位,削弱等级划分
响应“德国工业同盟的信条,即通过艺术家、工业家和手工业者的合作而改进工业制品”
奠基人——沃尔特•罗格佩斯
罗格佩斯
设计理念
主张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全面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系统化设计
强调功能、技术与经济效益
批量化、机械化、标准化、大众化
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强调为大众服务
作品
法格斯鞋楦工厂
包豪斯校舍
发展阶段
1919-1924 魏玛时期
格罗佩斯 理想主义
双轨制教学
初创和奠基
1925-1930 迪索时期(德绍)
汉斯•迈耶 共产主义
教学和实践结合
理想得到实现,取得成果
1931-1933 柏林时期
米斯•凡德洛 实用主义
以建筑为中心
纳粹统治下渴望争夺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