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整理,包括侵略的主要方式和矛盾、历史任务,抗争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1-10-10 09:20: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侵略
主要方式
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洋务运动的首要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维新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签订了《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抗争
目的
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推翻半殖民地半建的统治秩序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主力军 《天朝田亩制度》→并未付诸实行 失败原因: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小农局限性(根本原因);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没有科学指导思想;对西方侵略者没有达到理性认识。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1960-1895)
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或改良运动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首要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根本目的:维护建统治
内容
兴办近代企业
首先兴办军用工业,后来兴办民用企业
兴办方式:官督商办
性质:资本主义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意义
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开阔视野和眼界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民族资产阶级
百日维新/维新变法(1898)
背景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惨败造成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要求
兴民权,君主立宪(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核心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弱小
维新派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要求
民主、共和、革命
性质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比较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有政党
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有政治纲领(奋斗目标)
三民主义学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有武装斗争
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
影响最大的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武昌首义
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覆灭
有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有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有思想解放
革命和改良的论战
核心: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意义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里程碑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激发人民爱国热情,打开思想进步的闸门
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旧-新的转向
新文化运动(1915 陈独秀)
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建立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
阵地和口号
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
意义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
为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准备
局限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和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不可能根本改造国民性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问题很片面
十月革命与一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1919 年)
背景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
参与人
学生群众,后来发展为工人,小资产,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两个转向
主力
学生转向工人
中心
北京转向上海
历史意义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历史特点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党的成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1925-1927年)
国民党一大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合作中双方各自担任的指责
中国共产党:工农运动
国民党:1926年蒋介石发动了北伐战争
大革命中的共产党
是大革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提出者
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战线的组织者
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在大革命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起义
1927.8.1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党指挥枪原则的发端
1927.9.9秋收起义
“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1927.12.11广州起义
八七会议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三河坝战役:奠定了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的基础
理论探索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政策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企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
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1935.1)
解决了军事问题与组织问题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1935.12)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抗日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
局部抗战
开始抗战的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战役:长城抗战,东北抗战,淞沪抗战,绥远抗战
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的起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瓦密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1937.9《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独立自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以蒋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对待顽固势力
又联合又斗争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理论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1937.8洛川会议
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
实践
游击战
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最重大的胜利
忻口会战:国共合作最好的一次战役
百团大战: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约战役
根据地建设
政治建设:三三制
经济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文化建设:延安自然科学院
党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延安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开始
高级干部《改造我们的学习》
全党范围《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任务)
主要表现形式
教条主义(整风运动重点)
经验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
端正思想路线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抗战胜利
抗战的结束
1945.8.14 波茨坦公告
1945.8.15 日本投降书
1945.9.2 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
完全胜利标志: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原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朋友支持: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意义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侵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内战爆发前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重庆谈判:1945. 10.10“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重庆政协(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国民党的阴谋
蒋介石集团既定方针: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军政权
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背后的支持:美国
内战爆发
起点:1946.6月底,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军事战线(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
战略进攻阶段(1947.7)
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大军)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信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4.2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政治战线
国统区:第二条战线与人民民主运动
国民党很快失去民心
人民民主运动
1945年底,一二·一运动
1946.12.30,抗暴运动
1947.5.20,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2.28,二二八起义
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发动农民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
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政策: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国结的政策
目标: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建立新中国的筹备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
“两个转变”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务必”
1949.6.30《论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根本经验
原因
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经验 (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
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953-1956年“一化三改”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代史→屈辱的历史,中国被迫接近世界。起点是鸦片战争 近代化→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的过程。起点是洋务运动
民族意识觉醒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郑观应:不仅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严复:“救亡” 孙中山:“振兴中华”
中国共产党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发动人民群众
科学的指导思想
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施“耕者有其田”
坚强的领导核心
护法运动(1917)
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核心词
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新的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
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起点: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政权没有领导权 仅仅保持了思想上的独立性,组织上和政治上都不是独立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
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广泛)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