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0 12:36:46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概述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教育质量规格和标准。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即为谁培养人,培育什么样的人。
广义教育目的狭义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泛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即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总目的
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不同学校或学校的不同专业要培养的人才的规格的总质量
课程目标
是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1教育局2教师3学生
选择功能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控制功能
控制教师的一切活动,控制学生的一切活动
激励功能
激励学生,激励教师
评价功能
1评价学校办学总方向2评价学校管理体质3评价学生学习质量4评价教师教学质量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 洛克 爱伦凯 弗洛伊德 福禄贝尔 夸美纽斯 马斯洛 罗杰斯 裴斯泰洛齐 孟子 帕克
个人本位论是反封建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主张教育应受教育的本性出发,让受教育者的本能天赋得到自然的发展,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需要而制定的 教育目的的主要职能是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个人价值袁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有助于个人发展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涂尔干 柏拉图 赫尔巴特 孔子 孔德 凯兴斯泰那 那笃尔普 斯宾塞
生活本位论是历史最久远的教育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之初和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目的就是以社会的需要为确定的依据
主要观点 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效果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生活本位论
准备生活 斯宾塞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了完美的生活作准备
适应生活 杜威 认为教育目的就是生活本身,主要任务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人
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 狄尔泰 斯普朗格 李特
主要观点 文化教育学企图从人文哲学和文化科学的高度,用文化陶冶学生,寻找教育和文化真正的价值意义和目的,从而达成生而完整的人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认为教育除了生长并无其他目的
全面发展理论
亚里士多德 德 智 体 全面发展理论的先驱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因素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人的因素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程度 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才的指向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可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变化 注重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手段灵活多样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五七矛盾一方针 八二宪法首提出 八五决定爱精神 八六义务全民族 九三改革创人才 九五教育首提出 九九创新很全面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涵
基本含义 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 基本原理 教育发展和社会生产相一致 旧时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时代要求人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人的发展
教育和社会生产相结合三大意义 针对资本主义而言是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社会生产而已言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对未来教育而言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唯一途径
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完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有要求的,不仅仅是对劳动有要求,对教育也有一定的要求,就劳动而言需要成为真正的劳动,就教育而言
教育目的基本要求
坚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基本内容
德育
方向统帅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
智育
智力基础 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科学态度
体育
物质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锤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合作精神
美育
协调作业 美感教育,审美教育 三种形态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三个层次 感受美 鉴别美 创造美
劳动教育
各育的实践基础 培养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劳动技能
五育关系
相互独立 各育都有独特的任务 意义和作用,彼此之间不可替代 相互依存 各育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育
素质教育产生背景
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信息化社会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教育自身存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对教育认识的深度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教育内容
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育内容
政治素质教育
阶级 民族 政党 政权 国家 各国之间的关系总和
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信念 信仰追求 民族精神
道德素质教育
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集体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品质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着重解决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基础文化知识 基础科学知识 识字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 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劳动技能
身体素质教育
运用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使其掌握基本体育锻炼的方式,以及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和防治知识
心理素质教育
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的情感,以及对心理失衡 心理疾病 心理矛盾的调解和矫治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立足于发展人的发展式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立足于选拔人的选拔式教育
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为了通过考试和选拔为目的的教育
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的通才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重在提高的淘汰式英才教育
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则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兼顾人的共性和个性,应试教育则只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了个性发展,教学方式崇尚书本灌输,素质教育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创新人才的培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