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科应用解剖思维导图
眼科应用解剖思维导图,讲述了眼科学、视觉器官、眼科学基础、眼的组织与解剖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0-11 15:32:12眼科学基础
概述
眼科学
研究视觉器官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视觉器官(visual organ)
包括
I. 眼球
II. 眼眶
III. 眼的附属器
IV. 视路
V. 视皮质
VI. 眼的相关的血管神经结构
模式图
眼科学基础
包括眼的
I. 组织解剖
II. 胚胎发育
III. 生理生化
IV. 眼病遗传
V. 眼科用药
VI. 流行病学
眼的组织与解剖
I. 眼球
概述
成人眼球(eye ball)近球形
1. 前后径
约24mm
2. 垂直径
约23mm
3. 水平径
约23.5mm
位置毗邻
位置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
毗邻
1. 周围
脂肪、结缔组织和眼肌等包绕,减少眼球的震动
2. 眼球后面
眶骨保护
3. 前面
上下眼睑保护
(一)眼球壁
I. 外层(纤维膜)
概述
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
包括
角膜
巩膜
角巩膜缘
两者结合处
功能
1. 外层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2. 角膜还有屈光作用
包括
1.角膜(cornea):
I. 略呈横椭圆形,稍向前突出
1. 横径为11.5--12mm
2. 垂直径约为10.5--11m。
3. 周边厚度约为1mm,中央稍薄约为0.5mm
4. 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表面为6.8mm
II. 组织学分层
由外→內
(1)上皮细胞层
i. 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5--6层细胞
ii. 再生能力强
(2)前弹力层(Bowman membrane)
是一层均匀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薄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实质层)
i. 占角膜全厚90%以上。
ii. 约由200层排列整齐的胶原纤维束薄板构成
iii. 损伤后不能完全再生,由不透明的瘢痕组织所代替
(4)后弹力层(Descemet membrane
系一层富有弹性的透明薄膜,坚韧、抵抗力较强,损伤后可迅速再生
(5)内皮细胞层
1. 由一层六角形细胞构成
2. 细胞顶部朝向前房,基底部向后弹力层
3. 具有角膜----房水屏障作用
4. 损伤后不能再生,常引起基质层水肿,其缺损区依靠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复盖
模式图
III. 泪液膜(precornealtearfilm):
位于角膜表面
作用
润滑眼球表面
1. 防止角膜结膜干燥
2. 维持角膜平滑
3. 保持角膜光学性
4. 供给角膜氧气
5. 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的作用
构成
1. 脂质层(睑板腺)
2. 水液层(泪腺、副泪腺)
3. 粘蛋白层(杯状C)
IV. 角膜的生理特点
(1)透明性,无血管,细胞无色素。
(2)屈光性,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37,与空气的屈光指数(为1)相差大,其前后面有一定的曲率半径,一般具有+43D的屈光力
(3)无血管,其营养来源于角膜缘血管网15%和泪膜及房水5%。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
(4)感觉神经丰富,第V颅神经的眼支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无髓鞘,感觉灵敏
(5)角膜与结膜、巩膜、虹膜在组织学上有密切联系
一些疾病常互相影响
2.巩膜(sclera)
I. 结构毗邻
结构
质地坚韧、不透明呈瓷白色,厚度约为0.3--1mm。
毗邻
前面
结膜复盖
前
与角膜相连
后
与视神经交界处分为两层
外
移行于视神经鞘膜
內
巩膜筛板
呈网眼状
厚度
最薄
眼外肌肌腱附着处
最厚
视神经周围和角巩膜缘处
II. 组织学分层
(1)表层
此层血管、神经较丰富
发炎时充血明显,有疼痛、压痛
(2)实质层
致密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不透明,血管极少
(3)棕黑板
有大量的色素细胞,使巩膜内面呈棕色外观
III. 巩膜的生理特点
(1)除表层富有血管外,深层血管、神经极少,代谢缓慢,故炎症时不如其它组织急剧,病程迁延。
(2)巩膜厚度不同
i. 视神经周围最厚约为1mm
ii. 巩膜筛板处最薄弱
易受眼内压影响,在青光眼形成特异性凹陷,称青光眼杯。
iii. 赤道部约0.4--0.6mm,直肌肌腱附着处约0.3mm。
(3)维护眼球形状、保护眼球及遮光
3.角膜缘(limbus):
指从角膜到巩膜之间灰白色的连接区,平均宽约1.5~2mm。
4.前房角:
构成
角膜缘
前壁
睫状体
虹膜根部
后壁
两壁在睫状体前面相遇,构成房角隐窝
前房角内结构
前外→后内
1. Schwalbe线(角膜后弹力层的终止端)
2. 小梁网
3. 巩膜静脉窦(Schlemm管)
4. 巩膜突
5. 睫状带
6. 虹膜根部
标注
角膜缘、前房角的重要性
(1)后弹力层止端与巩膜突之间有巩膜静脉窦、小梁网等前房角结构,是眼内液循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与各种类型青光眼的发病和治疗有关
(2)角膜缘是内眼手术切口的重要进路
(3)此处组织结构薄弱,眼球受外伤时,容易破裂
标注
II. 中层(葡萄膜)
又称血管膜、色素膜
概述
1. 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2. 具有遮光、供给眼球营养的功能
包括
1. 虹膜
I. 结构
1. 瞳孔(pupil)。
虹膜中央有一直径为2.5--4mm的圆孔
2. 虹膜纹理
虹膜表面有凹陷的隐窝和辐射状条纹皱褶
3. 虹膜卷缩轮(irisfrill)
距瞳孔缘约1.5mm处,有一环形锯齿状隆起
是虹膜小动脉环所在处
由此轮将虹膜分为
i. 瞳孔部
ii. 睫状部
4. 虹膜肌肉
能调节瞳孔的大小
环行瞳孔括约肌受
副交感神经支配
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
交感神经支配
标注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大小
5. 虹膜根部
虹膜周边与睫状体连接处
最薄,当眼球受顿挫伤时,易从睫状体离断
II. 组织学分层
1. 基质层
2. 色素上皮层
III. 虹膜的生理特点是
(1)主要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瞳孔直接光反射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
瞳孔间接光反射
对侧的瞳孔缩小
(2)由于密布第V颅神经纤维网,在炎症时反应重,有剧烈的眼疼
2. 睫状体
I. 宽约6--7mm
II. 分部
1. 睫状冠
前1/3宽,约2mm较肥厚
睫状突
其内侧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突起
主要功能
产生房水
2. 睫状体平坦部(或睫状环)
1. 后2/3宽约4--4.5mm,薄而平坦
2. 为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切口部位。
3. 睫状肌
与虹膜中的瞳孔括约肌、瞳孔扩大肌统称眼内肌
III. 组织学结构
1. 睫状肌
结构
i. 外侧纵行
纵行肌纤维向前分布可达小梁网
ii. 中间呈放射状
iii. 内侧环形
三角肌纤维构成
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2. 睫状上皮细胞层
A. 外层
色素上皮层
B. 内层
无色素上皮层
3. 脉络膜
I. 位置
前起
锯齿缘
与睫状体扁平部相连
后止
视盘周围
II. 血管组成
1. 外层
大血管层
2. 中间
中血管层
3. 内层
毛细血管层
借玻璃膜(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连接。
III. 脉络膜生理特点
(1)富有血管,起着营养视网膜外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作用
(2)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3)炎症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渗出
III. 内层(视网膜)
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
组织学构成
视网膜脱离
两层间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
色素上皮层
血-视网膜外屏障
色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
阻止脉络膜正常漏出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视网膜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
Ⅰ、Ⅱ、Ⅲ为神经层
外→内
1)视锥、杆C(细胞)层
2)外界膜
3)外核层
由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
一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层)
Ⅰ
Ⅰ
光感受器细胞(photoreeptercells)
结构
分类
视锥细胞
主要集中在黄斑区
司色觉
含3种感光色素
i. 视紫蓝质
ii. 视紫质
iii. 视青质
标注
感受三种波长的感光色素,即红蓝绿(RGB)
缺乏一种,发生色盲
感强光,司明视觉
形成中心视力
视杆细胞
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
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
感弱光,司暗视觉
形成周边视力(视野)
杆细胞在中心凹处缺乏,距中心凹0.13mm处开始逐渐增多,在5mm左右杆细胞最多,再向周边又逐渐减少。当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时,杆细胞受损则夜盲症
标注
4)外丛状层
5)内核层
6)内丛状层
二级神经元(双极细胞层)
Ⅱ
主要由双极细胞(bipolar cel)的胞体构成
双极细胞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纵向中间神经元
其树突与视细胞的内突形成突触,轴突与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7)神经节细胞层
Ⅲ
I. 由节细胞(ganglion cell)的胞体构成,大多排列成单层
II. 节细胞为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
III. 其树突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眼球后极汇聚,穿岀眼球壁构成视神经。
8)神经纤维层
9)内界膜
三级神经元
模式图
视盘(opticdisc)&视乳头
I. 概述
1. 境界清楚,橙红色,是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mm*1.75mm,
2. 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
是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轴突纤维汇集组成的视神经
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3. 杯凹(视杯)
视盘中央有小凹陷区
II. 生理特点
生理盲点
视盘无感光细胞、故无视觉
故在正常视野中存在一个盲点
黄斑(maculalutea)&中心凹
I. 概述
距视盘约3mm的颞侧稍偏下,有一中央无血管凹陷区
营养靠脉络膜毛细血管供应
中心小凹
黄斑中央一凹陷
II. 功能
中心凹处只有锥细胞,此区神经元的传递又呈单线连接
故中心视力最敏锐之处
黄斑区病变时,视力显著下降
(二)眼球内容物
眼的屈光介质
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角膜
特点
透明、无血管、具有一定的屈光指数,保证光线通过
(一)房水(agueoushumor):
房水主要功能
(1)维持眼内组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小梁等的代谢作用。
提供必要的营养维持眼正常的运转,并排出其新陈代谢产物
(2)维持眼内压
(3)屈光介质之一,屈光指数为1.3336
结构
A. 前房
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
容积约0.2ml,中央部2.5--3mm
B. 后房
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侧面的环形间隙
容积约0.06ml
房水循环
主要
睫状突上皮产生房水→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巩膜静脉窦(Schlemm管)→经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最后进入巩膜表层的睫状前静脉而归入全身血循环
少量房水
从房角的睫状带
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
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处被吸收。
(二)晶状体(lens)
凸透镜状富于弹性的透明体。
曲率半径
前
10mm
后
6mm
成人晶体
直径
约9~10mm
厚
约4~5mm
生理特点
屈光介质,调节屈光力。
(三)玻璃体(vitreous):
为一定弹性的透明、无血管、无神经胶体。
占眼球容积的4/5,约4.5ml.
前面
有一玻璃体凹,晶体后面座落其内
其它
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
生理特点
(1)屈光作用。营养来自脉络膜和房水,无再生能力
(2)支撑视网膜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II. 眼附属器&眼副器
一、眼睑(eyelids,palpebrae)
I. 概述
覆盖在眼球前面灵活运动的帘状组织,是眼球前面的屏障
II. 功能
是保护眼球,防止损伤
III. 结构
1. 上、下睑
2. 睑裂
3. 睑缘
A. 前唇
1. 钝圆,有睫毛、毛囊、
2. 周围
i. Zeis腺
皮脂腺
ii. 变态汗腺
Moll腺
开口于毛囊
B. 后唇
1. 边缘锐紧贴于眼球前部
2. 睑板腺的开口
在灰线与后唇之间
3. 灰线
两唇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
4. 外眦
5. 内眦
上、下泪小点
内眦部,上、下睑缘各有一乳头状隆起
6. 半月皱襞
内眦角与眼球之间
7. 泪湖
8. 泪阜
IV. 组织学结构
(一)皮肤层:
人体最薄皮肤之一,易形成皱褶
(二)皮下组织:
1. 疏松结缔组织和少量的脂肪,人体最松软组织之一
2. 易水肿和皮下瘀血。
(三)肌层:
1.眼轮匝肌
I. 走行
以睑裂为中心,环绕上下睑,形似一个扁环形
II. 支配
面神经
司眼睑闭合动作
2.提上睑肌
1. 走行
A. 起于
视神经孔周围的腱环,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缘呈扇形散开
B. 止于
i. 睑板前面
ii. 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下
即成重睑
双眼皮
2. 支配
动眼神经
司上睑提起
横纹肌
3.Müller肌
支配
交感神经
协助开睑
当交感神经兴奋如惊恐、愤怒或疼痛等时此肌收缩,加大睑裂开大程度
平滑肌
(四)睑板层:
1. 由致密结缔组织及弹力纤维构成
2. 质硬如软骨,是眼睑的支架
3. 睑板腺(Meibom腺)
睑板中有高度发达与睑缘垂直、互相呈平行排列
故手术切口不能纵切
开口
睑缘后唇
功能
分泌油脂状物
(五)睑结膜层:
为眼睑的最后一层
V. 眼睑的感觉
三叉N第一、二支分别司上、下睑感觉
VI. 眼睑的血管
1. 动脉血供来源
I. 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
II. 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
2. 眼睑静脉
A. 浅部静脉
回流到颈内颈外静脉
B. 深部静脉
最终回流到海绵窦
眼睑静脉无静脉瓣
因此炎症化脓时有可能蔓延到海绵窦及颅内而引起严重后果
标注
二、结膜(conjunctiva)
I. 概述
为一层薄而半透明的粘膜组织
包括
(一)睑结膜
覆贴于睑板
(二)球结膜
覆盖于巩膜表面,富于弹性,易推动
球结膜下注射即在此部位进行
(三)穹窿部结膜
为球结膜和睑结膜的移行部分
多皱襞,便于眼球转动
结膜囊
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
II. 结膜的分泌腺
①付泪腺
结构与泪腺相似,但较小,分泌泪液
②杯状细胞
位于结膜上皮细胞层,以穹窿部最多,分泌粘液,为粘液性分泌物的来源
III. 结膜的血管
I. 结膜的动脉
来自眼睑的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
II. 结膜的静脉
与相应的动脉伴行,但远较动脉多
IV. 结膜的神经
感觉神经
来自三叉神经
三、泪器(lacrimalorgans)
(一)泪腺和付泪腺
分泌泪液部分
泪腺
位于
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内
其排泄导管约10--20根
开口
外上穹窿部结膜
付泪腺
位于
结膜
血液供给
自眼动脉泪腺支
(二)泪道
排泄泪液部分
1.泪小点
2.泪小管
开始时垂直于睑缘,约1—2mm
然后再转水平约8mm
3.泪囊
i. 位于
泪骨的泪囊窝内
顶端
为一盲端
下端
与鼻泪管相接
ii. 正常泪囊长约10mm,宽约3mm
4.鼻泪管
i. 上与泪囊相接,开口于下鼻道内
ii. 开口处有瓣膜,有阀门作用(新生儿泪囊炎)
四、眼外肌(extraocularmuscles)
横纹肌
I. 按其走行方向分
直肌
1. 上直肌
2. 下直肌
3. 内直肌
4. 外直肌
标注
起始
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
分别附着
角膜缘后
斜肌
I. 上斜肌
起始
总腱环
II. 下斜肌
1. 起源
眶壁的内下侧
2. 附着
眼球的后外侧
II. 眼外肌的血液
由眼动脉的肌支供给
III. 作用
1. 上直肌:
上转内转、内旋
2. 下直肌:
下转内转、外旋
3. 内、外直肌:
内、外转
4. 上斜肌:
内旋下转、外转
5. 下斜肌:
外旋上转、外转
IV. 神经支配
外直肌
外展N
上斜肌
滑车N
其余
均受动眼N支配
标注
五、眼眶(orbit)
I. 概述
是类似四边锥形的骨腔,由额、蝶、筛、腭、泪、颧、上颌骨7块骨构成。
成人眶深4--5cm。眼眶除外侧壁比较坚固外,其它三壁骨质均菲薄。
II. 毗邻
上壁
前颅凹,额窦
下壁
上颌窦
内侧壁
筛窦、鼻腔
后方
蝶窦相邻
III. 眼眶内容物
1. 眼球
2. 视神经
3. 眼外肌
4. 泪腺
5. 脂肪
6. 血管
7. 神经
IV. 眼眶壁上有许多孔、裂、缝隙、窝
1.视神经孔
位于眶尖部,直径约4~6mm。
视神经管由此通过进入颅中窝
1. 视神经
2. 眼动脉
3. 交感神经纤维
2.眶上裂
眶外壁与眶上壁分界处
此处受损伤则出现眶上裂综合症。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外展神经
4. 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
5. 眼静脉
6. 交感神经纤维
3.眶下裂
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
1. 有眶下神经
2. 三叉神经第二分支
3. 眶下动脉及眶下静脉
4.眶上切迹(或孔)
在眶上缘外2/3和内1/3交界处,
1. 眶上神经
2. 三叉N第一支
3. 眶上静脉
5.眶下孔
在眶下缘内1/3处,缘下4~6mm处,
1. 眶下神经
2. 三叉N第2支通过
6.眼眶的窝
泪腺窝
容纳泪腺
泪囊窝
泪囊位于窝内
标注
III. 视路
概述
i. 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
ii. 包括: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
一、视神经(opticnerve)
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脚这段神经称为视神经
分为
(一)眼内段(视盘)
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
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
(二)眶内段
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
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
i. 为骨性视神经管部分
ii.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
(四)颅内段
此段指颅腔入口到视交叉部份
二.视交叉(opticchiasma)
两侧视神经交叉部
位于
蝶鞍之上
视交叉的纤维
交叉纤维
来自两眼的视网膜鼻半部
不交叉纤维
来自两眼的视网膜颞半部
三.视束(optictract)
视交叉向后到外侧膝状体间的视路纤维
每一个视束包括
i. 同侧视网膜的不交叉纤维
居视束的背外侧
ii. 对侧视网膜鼻侧的交叉纤维
居腹内侧
iii. 黄斑束纤维
居中央,后渐移至背部
四.外侧膝状体(lateralgeniculatebody)
位于
大脑脚的外侧,视丘枕的下外面,为间脑(后丘脑)的一部分。
功能
视网膜的纤维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到此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的节细胞,换神经元后发出的纤维构成视放射
五.视放射(opticradiation)
自外侧膝状体节细胞发出的纤维呈扇形分散形成视放射
联系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质的神经纤维结构
六.视皮质
位于
枕叶后部,为大脑皮质的Brodmann第17、18、19区
系人类视觉的最高中枢
IV. 眼部血管和神经
I. 一、血液供给
(一)眼球的血液供给:
I. 概述
1. 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供应视网膜内数层(第二、三神经元和视神经球内部分营养)
2. 睫状血管系统
供应除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外的眼球其它部分
包括
1. 色素膜
2. 视网膜外层(第一神经元)
3. 视神经
4. 巩膜及角膜部分营养
II. 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1.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retinalartery)
1. 包括
I. 鼻上
II. 鼻下
III. 颞上
IV. 颞下
2. 分布
视网膜内
3. 在黄斑区中心凹约0.5mm直径范围内为无血管区
此处营养主要依靠脉络膜血管
2.视网膜中央静脉(centralretinalvein)
血管及分支走行大致和同名动脉相同
不平行,和动脉有交叉,分支间互相不吻合
经眼上静脉,最后汇入海绵窦
标注
III. 睫状血管系统:
1.动脉:
(1)睫状后短动脉(shortposteriorciliaryartery)
营养
1. 脉络膜
2. 视网膜外层
3. 黄斑
4. 视神经球内部(视盘)
(2)睫状后长动脉(longposteriorciliaryartery)
供应
1. 虹膜
2. 睫状体
3. 脉络膜前部
(3)睫状前动脉(anteriorciliaryartery)
营养
1. 虹膜
2. 睫状体
3. 前部球结膜
4. 角膜前层
2.静脉
(1)涡静脉(vortexvein)
共4~7条,收集血液
1. 部分虹膜睫状体
2. 全部脉络膜
经眼上、下静脉汇入海绵窦
(2)睫状前静脉(anteriorciliaryvein)
收集
部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
巩膜静脉窦流出的房水
经眼上、下静脉汇入海绵窦
(二)眼附属器的血液供
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
给眼附属器除由来自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供应外,尚有颈外动脉分支面动脉、颞浅动脉、眶下动脉供应。
子主题
II. 二、神经支配
(一)运动神经
(1)动眼神经
支配
1. 上直肌
2. 下直肌
3. 内直肌
4. 下斜肌
5. 提上睑肌
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经动眼神经下斜肌支进入睫状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进入眼球
支配
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标注
参与瞳孔的对光反射和眼的调节反射
(2)滑车神经
上斜肌
(3)外展神经
外直肌
(4)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
眼轮匝肌
完成闭睑动作
(二)感觉神经
(1)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
司眼球、上睑、泪腺等部感觉
(2)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司下睑感觉
(三)睫状神经及睫状神经节
睫状神经
含有
1. 感觉纤维
2. 交感纤维
3. 副交感纤维
分
i. 睫状长神经
ii. 睫状短神经
睫状神经节(cilaryganglion)
1. 位于
外直肌和视神经之间
呈扁平长方形,前后径2mm,垂直径1mm,距眶尖约10mm
2. 睫状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有三个根组成
(1)感觉根
即长根
(2)运动根
即短根
(3)交感根
3. 睫状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即睫状短神经
4. 含有支配眼球组织的感觉纤维
眼内手术时常施行球后麻醉,以阻断此神经节,以达到镇疼作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