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述
教育的概念
日常用法
过程
最基本用法
方法
制度
词源
《孟子·尽心上》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和使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
最早把“教”、“育”分开解释
education/educate
潜质引发
定义
广义教育
定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版本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版本二
如上
自我教育
自学自省自修
自然形态教育
生产生活中口授身传其经验
版本三
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教育现象
体现例句:生活的磨难教育了我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狭义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广义狭义教育Max区别 — 计划性
更狭义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拓展:谢弗勒《教育的语言》
教育术语
纲领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
教育隐喻
夸美纽斯
种子、阳光、雨露……
塑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雕琢
玉不琢不成器
陶冶
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
洛克“白板说”
教育口号
教育的结构
内部结构(活动结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主体、最直接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客体)、学习的主体
接受教育必要性
发展性、不成熟性
能动性、主体性
自我改造、自我塑造主体
教育影响
又称:教育中介、媒介、措施
构成
教育内容、手段(形式)
教育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三对最基本矛盾 基本、决定性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活动逻辑起点) 其他版本教育影响 — 叶澜 3+教育物资 / 柳海民 3+教育手段 / 王道俊、郭文安 3+教育活动方式
拓展:教育形态分类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人类教育高级形态)
运行场所和空间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时间
农业、工业、信息社会教育
外部结构(系统结构)
层次结构
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类型结构
普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国防教育…
办学形式结构
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函授(寒暑假网课)、刊授(英语报)、广播、电视学校…
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私人办学…
教育的本质
又称: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学学科结构的逻辑起点
概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规定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易混易错点
人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社会性、意识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目的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特征)
育人行
教育根本属性
社会性
拓展:教育本质其他说法
生产力说
上层建筑说
双重属性说
特殊范畴说
社会实践说
本质属性
育人性
根本属性
人和动物本质区别
特点
子主题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功能决定
有了人就有了教育
教育不会随国亡而消亡
历史性
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包含时代性
古今不同
继承性
不同时期相同特点
表现: 教育内容、方法
阶级性(中性词)
西周·学在官府
社会主义社会有
等级性(贬义词)
唐朝·六学二馆
社会主义社会无
拓展:不同社会阶段有无阶级性、等级性?(表)
相对独立性
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后行、并行、先行)
转化活动 +2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成的平行性 +2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
长期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生产性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技术创新
民族性
民族语言、民主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特征
客观性
教育本质和教育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决定
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多样性
不等于教育功能无边界
整体性
有序组合体
条件性
不会自动实现
类型
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个体个性化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促进人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
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人口、政治、经济…
方向
正向功能
积极
负向功能
消极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
计划内
区别 — 计划性 联系 — 相互转化
隐性功能
计划外
性质
保守功能
教育功能稳定性
超越功能
自我更新、改革
拓展:柴野昌山学校教育功能分析框架图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观点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朱熹
观点:人格化的神、上帝、神的意志
朱熹:“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命以为亿兆之军师。”
错误、非科学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教育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遗传 / 沛西能—天生、本能
忽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
观点: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长的无意识模仿
动物界不存在人类教育
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巴拉诺夫
观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的经验的传递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
巴拉诺夫《教育学》:为了使年轻一代在同大自然的可怕威力斗争中不致牺牲,为了使人不变为野兽,便产生了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需要起源说
杨贤江
教育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交往起源说
叶澜
教育形态只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生活起源说
杜威
教育源于生活
不等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发展历程
教育学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创立时期
发展时期
浮动主题
本能代利息
心理仿梦露
米凯巴爱劳动